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彭雷 《群众》2023,(10):29-3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0年以来,南京市玄武区以“建设最具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为奋斗目标,逐步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不断放大科创平台在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产业培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以平台激发创新、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2022年成功跻身全国创新百强区。  相似文献   

2.
陈峰 《政策瞭望》2024,(3):23-25
<正>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要靠教育。省委“新春第一会”着眼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军,就建强“三支队伍”作出了部署,并聚焦“培养人”,提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自主培养体系”的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教育之于人才强省、之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建设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和现代化先行省建设。  相似文献   

3.
王勇 《人民论坛》2024,(6):8-10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是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先进生产力,“新”在新技术与新产业,“质”在高效能与高质量,其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理论意蕴深刻,实践意义重大,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的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贡献。其政策含义鲜明且丰富,产业政策将鼓励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以及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弘扬科学家和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内市场化改革力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4.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科技引领,突出创新性;坚持新发展理念,突出系统性;坚持效率优先,突出先进性。澄清认识误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产业发展,既求“新”也提“旧”;因地制宜,既要逐“新”也要务“实”;建立新型生产关系,既要抓发展也要抓改革。真抓实干,在科技创新、数字赋能、人才引育三个方面重点着力,需要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强数字赋能,助力塑造新优势;厚植人才沃土,着力夯实新根基。  相似文献   

5.
张乐 《人民论坛》2023,(21):11-14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量,以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支撑,以推动经济社会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要素构成、属性特征上都发生了质的跃进,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需要遵循生产力形成与发展规律,探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6.
付天财 《创造》2024,(2):58-6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富源县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持续升级“培育”人才政策、搭建“用好”人才平台、保障“奖励”人才经费,促进富源成为“聚集”人才小高地,人才的集聚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富源县生产总值达316.2亿元。  相似文献   

7.
锐词     
《群众》2023,(18):72-72
新质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词语。有媒体指出,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人民论坛》2024,(6):6-7
<正>“新质生产力”自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以来,热度不断攀升。“发展新质生产力”先后出现在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4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和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公开报道中。今年3月,新质生产力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标。  相似文献   

9.
王华 《群众》2024,(3):12-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去年底,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行了专门部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南京有科教人才资源富集的底蕴禀赋,有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谢梅 《人民论坛》2024,(5):66-68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揭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一国历史传统与社会文化对国家科技创新系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积淀,它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体现。我们要通过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核心要素聚集与产业化发展,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1.
<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继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之后的又一次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12.
《人民论坛》2023,(21):8-10
<正>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此期间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全面理解其内涵与深意?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杨丹辉、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庞瑞芝为您解读。  相似文献   

13.
刘波 《群众》2022,(21):63-6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单独成章,进行一体化谋划、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  相似文献   

14.
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二是为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关联,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将改革进行到底,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白2008年中央的“千人计划”出台以来,中国正由“人才流失国”向“人才回流国”逐渐扭转。中国人才战略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吸纳人才,还在于引领和驱动目前亟需的发展模式的转型,高质量的人才正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权衡 《探索与争鸣》2024,(3):5-8+177
<正>立足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如何积极主动顺应“三新一高”的发展逻辑,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命题。未来10至15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任务和核心主题,就是立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相互适应,为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增添新动能,为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更好的体制机制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17.
杨丹辉 《人民论坛》2023,(21):31-33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深入揭示了生产力量变提速、质变增频的复杂动因,反映出“科学力量全面融入社会生产力”的世界大势和历史潮流。随着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提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不断壮大。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朱从明 《群众》2023,(8):32-3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育好用好乡土人才”,《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要“造就更多乡土人才”。乡土人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乡土人才这一兼具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特征的特殊人才群体并没有引起足够关注重视,作用力量没能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9.
张宁 《群众》2022,(23):46-4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作为军工电子主力军、网信事业国家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电科十四所坚持“四个面向”,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努力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陆俊杰 《群众》2024,(3):47-4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战略部署,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表明教育数字化战略是服务教育、科技、人才强国目标的重要支撑,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