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丰文 《前线》2022,(10):45-4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抓住了中华民族共同性、整体性不断增强的历史趋势,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大一统思想是这一理念赖以形成的思想源泉和文化根基。这一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进入新阶段,为党的民族工作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长期的相互交流交往认知,中华各族人民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族人民在交往认知中形成的共有文化认同的思想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需要以文化认同作为前提和精神纽带,二者之间存在着互构的辩证关系,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面临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消解、多元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不断渗透,以文化认同的视角出发,通过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实现主体自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3.
我们一般把植根于中华大地沃土之上,由中华民族创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得以保留下来,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称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真正引导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是真实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炎黄子孙风貌的民族文化。其为大学生德育规范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命脉,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民族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核心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亲缘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涵养、滋养、营养。这三点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战略谋划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到了全新的历史高度,开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新境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当代全球发展和治理提供的蕴含中国智慧的有效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的创新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等养分。与此同时,还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发展,既包括视野的扩展,即由国家视野扩展为全球视野,坚持“天下为公”的国际观;又包括内涵的深化,即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和而不同”的交往观;还包括发展的深化,即着眼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坚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对于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明确了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基础地位。增强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口号,关键在于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价值,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一、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最为珍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整体意义上来把握,应该看成是中华民族延绵五千多年生命的历史积累,是中华民族生命绵延不绝的理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生命进程中根据时代要求提炼出来的理性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本身就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坚持党的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坚持"两个共同"目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基础;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基础;巩固"三个离不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基础;严厉打击"三股势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稳定环境。  相似文献   

9.
韩萱怡 《世纪桥》2024,(1):109-111
兵团妇联作为群团组织,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下兵团群团组织“三性”的建设作用、优化兵团妇联铸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结性效用作为其价值意蕴;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大维权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知识竞赛等多项活动作为其具体的实践路径,以此保障兵团各族妇女群众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妇联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其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亦具有特殊价值。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深入探讨当前先进文化建设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发展的逻辑动因和实践遵循,对于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政鉴今的时代功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以历史逻辑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浩瀚的历史时空中,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以理论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导和中华传统“和合”思想的深厚滋养。以现实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脱离现实的抽象术语,而是各民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诉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12.
"友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价值信仰。把"友善"确立为社会主义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共产党正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回应,也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主义新型公民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伦理共同体的重要举措。通过追溯中西方传统友善思想的渊源底蕴,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友善价值观的逻辑理路,明晰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科学性、先进性与优越性,对于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友善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是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面临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机制欠缺等现实困境。对此,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打造了"专业+美德"的文化育人新模式,在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教育载体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性探索初步形成了多元育人共同体,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其成功实践为高职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职业教育提供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群众性、非意识形态性,可以跨越文化传播过程中因异质文化特性造成的阻碍和鸿沟,从而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考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价值、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传承与传播龙狮项目的历史和成功做法等,提出要通过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方式来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承与传播路径,即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介质,发挥海外侨校及华侨华人的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搭建渗透式的传统文化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求是》2014,(23)
<正>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他们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中华民族悠长的历史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独特而丰厚的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相似文献   

16.
正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引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在中华传统优秀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毛泽东一生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存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两种资源,赓续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两种基因。既回答了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怎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课题,也回答了怎样认识和赓续红色文化这一重大问题,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形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对于建设中华文化共同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提供群众基础和历史基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理论成果以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具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培育文化土壤、凝聚民族力量和增进价值认同。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和积极弘扬者,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为新时代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借鉴和遵循。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和弘扬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谋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路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重要视角,在对世界历史的当代特征把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得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根本上在于世界历史动力机制的转换,即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逻辑向当代新兴国家和民族自主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逻辑转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是基于民族利益与人类利益相统一的科学立场对近代以来霸权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文化进行影响和改造,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世界历史必然性相统一在当代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