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知识分子与国民党御用文人陶希圣、托派分子严灵峰、任曙等人之间,在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五年期间进行的一场论战。它是我国三十年代政治思想战线上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的斗争,是当时我国社会激烈、尖锐的阶级斗争在理论战线上的反映,是十年内战期间文化战线上围剿与反围剿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认真研究这场论战的历史和双方争论的焦点、实质及其意义,对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级自由,是有现实意义的。一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建立了国民党新军阀的南京政权,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不少人对蒋介石建立反动政权  相似文献   

2.
中苏论战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然而这场论战的实质问题及其对中国、苏联、国际格局、国际共运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中苏论战的实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认识:它是国际共运传统模式发生危机的一种反应,是中共反对苏共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的一场斗争,是中苏两党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  相似文献   

3.
田艺斋  蔡晓辉 《学理论》2013,(19):174-17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东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著名的东西文化论战就产生于该时期,各大文化思潮的东西文明观也成为当时激烈论战的焦点。选取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大文化思潮,分别以其代表人物梁漱溟、胡适和李大钊为研究对象,从三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东西方文化观两个方面对三者的东西文明观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当时三大文化思潮的东西文明观以及对中国未来文化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34)
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史主要就是国共两党之间相互交错的历史,这种相互交错不仅体现在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合作和较量上,还体现在思想理论方面。抗战时期国共之间的理论论战实质上就是要不要马克思主义、以什么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激烈论战,这场论战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回顾这场论战,我们会得出更多的启示,这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很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3)
马克思主义在国内早期传播时,曾经受种种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非难。五四时期更是掀起三次论战高潮,尤其是第三次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的论战更是备受关注。事实上,双方虽有对抗与交锋,但也曾有过紧密合作。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有利于探寻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总结与反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坚定斗争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思潮流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历史形态。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形成发展是时代演进社会变革在思想观念的必然表现。必须厘清苏共唯我独马、唯我独社霸权思维,积极关注和吸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与研究成果。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坚持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贯穿于党的历史的一条主线。五四时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三次较大规模的论战,有力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以此为指导分析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工人运动中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潮、流派的歪曲和攻击.因而,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在同反动统治阶级的不断较量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如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学习马列主义创始人同错误思潮作斗争的实践,对于我们认清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形势,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和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渗透、影响,将不无教育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中苏论战的理论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苏论战的理论实质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苏共企图将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的观点钦定为“国际共产主义的总路线”,强加给世界各国共产党,遭到中共等党的反对,从而使具体的意识形态问题之争,发展到谁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之争。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中共由最初的维护斯大林的历史地位,逐步陷入到维护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的误区,使得中苏两党意识形态争论的范围不断扩大,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存在着曲解和误解,使论战成为“左”与“左”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列宁主义的代表作,《国家与革命》是一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经典之作。重新学习这部著作对我们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划清它在国家问题上与其他错误思潮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01时代背景《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前夜,根据当时国际国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形势而写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宽民半个世纪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之间的一场大搏斗。在这场大搏斗中,中国的全民族抗战不仅扭转了百余年来中国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历史,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世界现代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近代中国社会,是在帝国主义的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中发展的。这些斗争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及其走狗,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并且唤起了越来越广大的人民群众去继续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然而,这些斗争最终都被帝国主义所绞杀,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失败。抗日战争则不同了。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主…  相似文献   

13.
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引下,我们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历史成就。然而随着当前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各种思潮的激烈交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惑。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必须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探索新时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路径,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4.
当前,正在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对于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提高思想认识,掌握斗争武器,使斗争健康、持久地开展下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们现在进行抵御和反对和平演变的斗争,是一场关系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这场斗争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状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在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中,党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  相似文献   

16.
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健康发展和走向辉煌时期.探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在准确地揭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本质、特点及其危害的同时,还对中国只能坚持社会主义,而不能走资本主义邪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反对和防范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思考。学习这些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理论,深入体察其中所蕴含的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信念、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党的领导作用的精辟理解,对于我们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旗帜鲜明地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等的干扰,努力克服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信心十足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和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是他对我们党和国际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9.
陈琼  汪彪 《学理论》2011,(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兴起的一个理论热点。界定清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积极借鉴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和教训,就显得十分重要。邓小平及其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对于我们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十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史是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基本规律的一门历史科学。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史,既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掌握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基本观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倾向,又要从中观层面探讨其基础理论,明确其学科性质及特点、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等问题,以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史的基础理论体系。更要掌握哲学社会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并引入新的研究成果,做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这对于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史和编写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史论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