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菲律宾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其海洋经济潜力并未完全发挥,这是由资金投入不足、科技研发落后、海洋管理机制碎片化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近年来,杜特尔特政府双管齐下,在加强国内海洋治理的同时大力拓展国际合作,以提升本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菲律宾发展海洋经济的新举措为中菲海洋合作提供了机遇,在对菲继续开展援助性渔业合作的同时,中国可重点投资邮轮旅游业、以菲律宾国内市场为主的船舶制造业和港口建设等.研究菲律宾海洋产业现状与发展举措,对中国开展与东南亚各国的海洋合作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9年,菲律宾虽然并没有实现阿罗约总统所期望的善治,但在政治稳定和政府治理方面有很大进展;虽然历经全球经济危机,菲律宾经济依旧保持回升势头,财政收支平衡,通货膨胀率低,投资持续增长;在外交上,虽有南海问题等隐忧,但菲律宾继续推动与国际社会的建设性合作关系,以实现菲律宾的政治与经济安全战略目标,取得了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3.
各种因素使得困扰菲律宾多时的族群冲突迟迟得不到彻底的解决,这严重影响了菲律宾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发生族群冲突的可能性,也会在缓和已有冲突并最终建立持久和平方面有所贡献.菲律宾的非政府组织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相似文献   

4.
1954年,菲律宾总统麦格赛赛在就职典礼上谈到,作为亚洲的睦邻,菲律宾应该参与到各项地区事务中去,与邻国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5.
从二战结束至70年代中期,菲律宾政府对华人实行的严厉入籍政策,使华人在菲律宾社会政治生活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1974年中菲建交后,华人成批入籍,从侨民转变为公民,基本上享有与菲律宾土著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政治权益,也因此提升了华人的经济地位.菲律宾华人在继续保持出色的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开始表达参政意识,谨慎地参与各种政治活动.然而,菲律宾社会还存在着排华潜流,影响华人在政治上得到当地社会更广泛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菲华资金与菲律宾经济张素玉著黄滋生译自1993年4月间菲德尔·拉莫斯总统带着所谓六名“大班”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以来,在发展菲律宾经济方面,华裔菲律宾人大企业的潜在作用备受重视。在北京,拉莫斯有针对性地宣布:他的随行人员中的六名最富有的华裔菲律宾人资本...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菲律宾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发展时期.本文首先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菲律宾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作者群与研究机构.其次,从政治认同和社会融合、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华人经济成长、中国新移民等视角,阐述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领域及有代表性的成果.再次,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透视支撑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社会现实基础,探索促进研究重心与特点变化的深层缘由.最后,提出菲律宾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相似文献   

8.
原文是菲律宾经济学家杰拉多·P·西卡特在菲律宾学会第29届年会上的发言。作者考察了从美国统治时期到马科斯时期的菲律宾经济,认为造成菲经济不景气最主要原因是政策的失误: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没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其见解有独到之处。科·阿基诺执政以后,菲律宾经济有所恢复,执行提倡自由经济、鼓励私人企业发展的政策是一重要原因,这也说明作者上述看法是中肯的。原文题目为“剖视菲律宾经济问题的历史和现实”,篇幅较长,现择要编译如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随着美国的对外扩张,其亚洲殖民地菲律宾成为美国"城市美化运动"最大的海外实践基地.在美国,城市美化运动旨在通过综合性规划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发展问题.而在菲律宾,城市规划的首要目标是重构政治空间,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以殖民宗主国美国为模板的菲律宾现代国家.丹尼尔·H.伯纳姆和威廉·帕森斯等美国规划师不但重塑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公共空间,还将美国的城市美化模式推广到群岛各地.他们将现代性和美式民主制度的特性提炼成直观的空间表达方式,试图向菲律宾民众展示美国民主改革和菲律宾现代国家建构的方向,构建殖民者认可的菲律宾现代国家、将国家统治扩展到整个菲律宾群岛并整合菲律宾经济,从而引导菲律宾走上美国设计的"现代化"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菲律宾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民族国家建构.  相似文献   

10.
沈红芳 《当代亚太》2004,(11):37-46
本文从菲律宾"逆工业化"经济发展的特点,政府与商界的互动关系,菲律宾国内政治发展的需要,华菲族群之间的经济差距,以及菲律宾21世纪外交政策的特点等视角,探究了菲律宾政府与商界逆向应对中国入世和"10 1"的深层原因.中菲两国的经济合作存在着互补的空间,中菲两国高层领导人在处理双边关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理智和睿智,决定了在中国入世和"10 1"的背景下,中菲经济政治关系不仅不会倒退,反而将会有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 8 0年代中期起 ,菲律宾政府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 ,通过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经济运行环境从过去那种高封闭、高干预的状态向着一种较为开放、宽松的环境过渡 ,增长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摆脱了此前发展中存在的“增长 -衰退”不良循环状态 ,整体经济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菲律宾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亚洲金融危机对菲律宾经济带来的种种影响并对今年菲经济快速复苏所面临的困难作了分析。主要观点是:金融危机对菲经济的影响虽未及泰、马和印尼重,但仍然是严重的、多方面的。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今年菲经济的复苏将是缓慢的、渐进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菲律宾政府与商界对中国入世和CAFTA的看法,以及菲律宾政府所采取的逆向应对举措,并从菲律宾的"逆工业化"过程的特点,制造业滞后发展与中小企业惧变,菲律宾政府与商界关系的变化与互动,菲律宾政治的特点以及21世纪初期菲政府的经济外交政策等角度,作了深层次的原因探析.  相似文献   

14.
2001年菲律宾的政治经济发展呈现一种戏剧性的发展态势:弹劾案一波三折,大选后政敌握手,绑架之风愈打愈烈,经济增长引人瞩目.国内外对菲律宾的研究则呈现一种分析视角和结论的独特性:透过纷繁的政治现象,揭示其特色民主和体制设计缺陷;通过分析翔实资料,提出1997-1999年菲律宾的经济衰退本可以避免;运用决策分析法,剖析其对华政策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经济的转折点与“俄罗斯病”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俄罗斯经济一度在油价的暴涨中实现了高增长,但在2008年油价暴跌之后,俄面临着经济增长的转折点。虽说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伴随着一系列的市场经济结构改革,但还是对于油价变动反应过度。俄受油价变动摆布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可统称为"俄罗斯病"。这其实是一种"石油诅咒"综合症,但它不同于"荷兰病"。虽然俄罗斯历经石油价格高涨→实际汇率升值→进口扩大的发展路径,却没有出现GDP增长递减和制造业增长低迷的现象。因为俄国内市场大于荷兰,而且制造业发展缓慢。我们不能期待出现治愈"俄罗斯病"的特效药和特需,而有效利用资源利益来推动其经济发展是俄罗斯的现实选择。俄罗斯以"推翻世界史"的速度实现了开放的市场经济,但是,在重构文化背景和制造业基础之后再来发展经济恐怕还需时日。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ourism is a viable, but risky, option for many small island countries to integrate and compete in the world econom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ourism in the small island economy of Cape Verde. It assesses the risks to its long term development posed by the industry. The country ha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tourism industries in the world. However, this rapid growth is a dual-edge sword. Tourism-led growth results in real economic gains. However, the type and organisation of Cape Verde’s tourism industry magnifies the country’s already high structural vulnerability. Given its current structure and pace of growth, tourism increases macroeconomic risks and vulnerability. It is reproducing the same monoculture dependency that traditionally hampered development in African economies. The policy lessons are clear. Cape Verde must foster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while simultaneously engaging in strategies to mitigate the risks that accompany its biggest and fastest growing sector and export.  相似文献   

17.
从马科斯统治下的电信业看菲律宾与美国的依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科斯统治时期 ,菲律宾依靠世界银行的资助大力发展电信业。但是发展后的电信业只是加强了菲律宾跨国传播的能力 ,而并没有解决人们对电信业的基本需要。同时 ,世界银行的贷款导致菲律宾在政治和经济对美国的依赖。本文试图从依附理论的角度探讨这种依附关系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11年菲律宾经济、政治与外交形势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的菲律宾,经济总体表现不如预期;在国内政治方面,政府三权之间冲突不断引发宪政危机。此外,政府与国内分裂势力之间的谈判进展也不顺利,和解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外交方面,对外关系处于急剧变动时期,菲中关系喜忧参半,菲美、菲日关系急剧升温。  相似文献   

19.
With China’s naval expans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Philippine government has eased up its counter-insurgency/counter-terrorism campaign and has vigorously pursued instea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Armed Forces of the Philippines (AFP) particularly in developing the deterrence capability of the Philippine Navy (PN). However, slow-paced and hampered by scant resources, the naval build-up will hardly deter China’s encroachment on the Philippine maritime territory. Faced with this predicament, the Philippines has resorted to forging new security partnership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wo major naval powers in East Asia.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maritime security will remain the Philippines’ priority concern way into the third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Scholars, policy practitioners, and political activists alike have had difficulty grappling with the complex dynamics that have unfolded over the past decade and a half in Philippine banana plant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1988 agrarian reform law. While some focus their attention exclusively on land redistribution issues, others concentrate on the modalities of contract farming and still others emphasize trade union issues — all to the neglect of underlying agrarian dynamics. Relatively few have attempted a more integrated examination of developments in this sector of the Philippine economy. The still-limited availability of studies of land-reform-related experiences in agribusiness plantations outside the Philippines further constrain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s arising in Philippine plantations. This article tries to build on and deepen previous attempts at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and confusing dynamics involving the banana elite, the state, and various segments of organized farmworkers and to fill in an important gap in the literature, using an integrated, rights-based, and process-oriented historical-institutional approach. It cites two reasons for an unexpectedly contingent land reform process in commercial banana farms in the Philippines: (1) the surprisingly unsettled character of the prevailing political-leg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within which land and livelihood struggles are playing out, and (2) the diverse perceptions among farmworkers of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of, and opportunity for, land re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