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晓菲 《学习月刊》2009,(10):27-28
一、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概要 柯尔伯格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道德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的,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是有阶段性的;道德发展阶段具有不可逆性;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有赖于个体对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2.
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以道德认知、道德发展和公正原则为基础建构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新苏格拉底法和新柏拉图法;这对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在积极发挥教师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和谐发展等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导致了道德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从熟人道德关系为主向生人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直接道德关系为主向间接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固定道德关系为主向变动道德关系为主发展.把握这些发展,对于学科理论研究和人们社会实践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曹辉 《理论导报》2008,(4):56-57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教学道德研究.本文基于现代教学视域,从教学道德研究的必要性、教学目标体系的道德追求和教学过程的伦理诉求等方面探讨了现代教学道德规范的理论建设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网络道德建设呼唤个体道德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兴起使人类的生存方式正在发生亘古未有的变化.网络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众多问题,由于他律的相对不足,亟需加强网民个体道德自律.提高网络道德认知、确立网络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等是网民个体道德自律养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主题教育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围绕某一个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情景化了的道德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思想对话中进行道德交往,激发道德反应,获得道德体验,促进道德发展的德育教育活动,具有针对性、适切性、操作性、创新性、实效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道德认知的获取、道德情感的感知到道德行为的实施,传统现实社会中"知、情、行"的顺次完善乃至三位一体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基本路径。当网络时代来临,尤其是Web2.0迅速占领了网络空间,道德形成路径中这三项重要的坐标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解构了道德认知构架,催化了认知内容和认知方式的转变;道德情感在网络的泛化传播中更易于激发,情感的表达也更具网络化的特点;网络成为实践民主化重要的场域,隐匿性、虚拟性和网络监控的不足一方面带来了道德行为的简捷、快速、低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道德行为趋于随意性、盲目性和非理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学校行政管理领域也面临着行政道德缺失的困境.本文从加强党对学校行政道德建设的领导、加强学校行政道德制度建设和监督以及提高行政人员道德认知水平等三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学校行政道德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9.
康永超 《学习论坛》2003,(11):25-27
高技术发展在带来微观伦理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宏观伦理效应。高技术发展的宏观伦理效应表现在:高技术发展对道德进步提供了新动力,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挑战;高技术发展在道德领域、道德主体、道德关系、道德机制、道德规范等方面扩展着道德理论研究的内容。道德建设和道德理论研究要适应高技术发展的伦理新趋向。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道德能力的培育,必须以高职院校学生道德能力的现状为依据,着力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实践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和江泽民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他们关于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道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的理论都是相同的,他们道德建设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江泽民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道德建设的标准等方面的思想发展了邓小平道德建设思想,更具有时代性、创新性.  相似文献   

12.
法人道德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事物,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重视法人道德建设.重视法人道德研究是拓展和深化道德理论的需要,重视法人道德能动作用是维系社会生活秩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介入科技的原则--兼评科技领域的道德恐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永超 《求实》2005,(6):36-39
道德对科技的介入是必须的,但表现在科技领域中过度的道德恐慌又是不可取的.当前,过度的道德恐慌引发了对科技的诸多不当道德评价,这些道德评价替代一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导致道德干预超越了特定的界域.这既不利于科技的正常发展,也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道德对科技的介入及道德对科技的匡正和仲裁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王宝磊 《探索》2015,(1):52-57
按照不同政治理论所依据价值基础的不同,可以将政治理论分为利益本位理论和道德本位理论。前者认为社会生活的核心要素是利益,道德的实质在于维护某种利益诉求。后者则以完善个人道德为理论归宿,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超越利益的,围绕利益的活动只是完善道德的手段与途径。在传统社会,道德本位理论一直在政治理论研究中占据相对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近代以来,利益本位理论逐渐取得了相对的主导地位。这种变化是人类思想理论和现实社会进步的结果。但是,历史没有终结,对已有理论的反思也不应终止。在扬弃之前理论的基础上回归新的道德本位理论,使人们重新理解道德的价值,发扬道德的积极作用以弥补利益本位理论的缺陷,是顺应新的历史变化、促进人类社会进一步完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社会道德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导致了道德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从熟人道德关系为主向生人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直接道德关系为主向间接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固定道德关系为主向变动道德关系为主发展。把握这些发展,对于学科理论研究和人们社会实践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道德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柯尔柏格及其弟子杜瑞尔等,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领域长期从事跨文化和纵断研究,在此基础上,将认知发展的道德心理学具体地运用到道德教育领域里,成为影响当今美国德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的流派——道德认知发展学派。一、对道德认知发展学派德育观的解析理路和基本评价从认知发展理论的道德教育观的理论基础来看,以反诘式、辩难式、充满辩证法的哲学认识论基础作为道德教学的指导思想无疑体现了弘扬人的主体性、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是现代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我们反思传统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我国高校在德育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是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反思这些年来高校的德育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重视道德认知教育而忽视道德情感教育与培养是问题的产生的根源.因此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要更新观念,形成并贯彻道德情感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在道德品性塑造中,美育具有极为重要而又特殊的功能,它不仅是促进道德认知的手段,而且是陶冶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育能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19.
林楠 《探索》2006,6(6):147-150
中国的现代化从20世纪初叶提出,到20世纪末叶真正启动,时隔近60年。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始终与反传统的道德批判交织在一起,虽然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但并没有能从理论与实践上真正解决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问题。20世纪以降三次对传统道德的批判与反思,都以某种极端的结论以蔽之,从而也阻碍了我国社会道德的良性发展。在新世纪深刻反思历史会为解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传统美德“如何承接”的难题提供理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时期,出现了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剧烈震荡性的道德失范.如何积极地克服道德失范,建构一个超越“实然“的“应然“社会道德体系,是理论工作者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文章基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视阈,从道德发展的政治保障、特质动力、精神支撑三个维度,对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