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心理辅导与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速变化发展的现代社会,引发了人们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正在蔓延,由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引发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也有增加的趋势,心理学家和犯罪学家都认为,破解、调适不适应社会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21世纪的一道难题。面对新世纪的这种挑战,学校心理辅导,问题学生心理行为偏差的矫治正在引起政府和全社会重视。笔者立足十余年的实践,力图提示学校心理辅导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价值,以引起同行的重视。一、青少年心理问题正间接或直接地引发违法犯罪,分析它的现状,可以找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轨迹,预防他们违法…  相似文献   

2.
设计《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剖析及防治对策跟踪表》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在我国也不例外,综合治理青少年犯罪是我国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国策。但如何认识青少年犯罪问题,如何促进社会各方面对失足少年切实有效地实施帮教,如果缺乏可以操作的制度,全社会的帮教协调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提出并设计实施“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剖析及防治对策跟踪表”即“一卡制”,就是想通过这张表卡使教育、挽救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工作成为看得见,抓得住的系统工作,成为司法一条龙,社会帮教一条龙,统一、结合、协调的规范操作的标准和纽带。在“跟踪表”中,我们将未成年…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历来是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十分突出,且有低龄化、暴力化、严重化的趋向,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和重视。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病态,虽有其自身发展所决定的人格特点,更有其赖以产生的广泛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犯罪社会学理论研究中较突出的法国里昂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卡萨尼认为:“制造犯罪者是社会,引诱人并将其推向犯罪的也是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犯罪正是在特定情景下,作为社会脆弱群体的青少年缺乏支持而导致社会化过程失当的反应。于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即如何构建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支持系统,防患于未燃,以期使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客观、全面、准确地研判青少年犯罪形势,是创新青少年社会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占整个刑事犯罪的比重基本上保持着下降的态势,青少年犯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新形势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面临着新问题。在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应注重早期教育,对未成年犯罪中占相当比例的轻微触法少年,尽可能采取非犯罪、非刑罚的处理措施,减少过度司法干预。在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工作中,应树立“以人为本”,“和谐为上”的理念,注意保护相关人群的隐私及注意一些相关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对天津市某区的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农村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由于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城市教育管理制度对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歧视性限制,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缺乏适:应能力等原因,致使大量留守青少年出现。他们所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体现出共同犯罪、偶发性犯罪、边缘化犯罪和财产性犯罪的特点。现有的城市教育体制存在障碍和家庭中父母的角色不健全等因素是造成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日益严重的原因。我们应该从消除城市学校的歧视教育体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与基层自治建设,加强对有违法犯罪倾向的留守青少年的管理和教育等方面加强对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转型期,认识和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这一课题,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关系现实大局和未来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强对青少年预防工作的认识,不断建设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体系,从战略和策略等方面系统地去应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亟为关注的问题,而对聋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仍没有引起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构成聋哑青少年失足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与健全青少年犯罪的共同方面,又有聋哑人的特殊因素。从共性来看,他们也和健全失足青少年一样,道德品质差,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损人利已等不良思想日积月累,这是构成他们违法犯罪的内在原因,而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则是构成聋哑青少年犯罪的外部诱发因素。从特殊性来看,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聋哑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平衡,是…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社区(闲散)未成年人群体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发源地。诱发社区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社区未成年人犯罪,为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违法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少年中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包括成长中的心理矛盾、心理幼稚化和人格问题等,倘若这些问题未能得到适当的解决,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要防范青少年犯罪,一定要引起全社会的注意,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突出,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当今社会各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审判工作中要坚持宽严相济、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政策,避免青少年再次犯罪。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犯罪,从社会学视角而言,可以说是作为社会脆弱的群体的青少年缺乏支持而导致社会化过程失当的反应。本文提出构建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支持系统,即家庭支持、学校支持、社区支持、国家(政府)支持,以从整体上达到抑制青少年犯罪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2.
需求结构偏颇与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犯罪心理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犯罪行为的直接内驱动力为犯罪的动机,而犯罪动机又为某种强烈的需求欲望所触发。因此我们在探索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中极有必要对失足青少年学生的需求结构作一番认真的剖析,以期找到失足青少年学生需求结构的偏颇与他们做出违法犯罪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采取对症下药的举措,帮助他们矫正需求结构的偏颇,促进他们悔过自新,成为守法有德之好青年、好公民。 一、失足青少年学生需求结构浅析。 我们曾经对入我校的近700名工读学生的需求结构通过与家长、学生个别谈话,问卷回答等各种形式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3.
学校与青少年犯罪防范: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控制理论是犯罪社会学中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最有影响的理论,获得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本文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以学校为出发点,就如何防范青少年犯罪提出了一些设想。本人希望,通过分析、研究和借鉴社会控制理论,扩大我们当前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理论视野,弥补研究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对外来青少年团伙犯罪与本地青少年犯罪团伙在其形成、发展以及犯罪手段等诸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规律和特点,寻求更好的预防、矫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方法和途径.1992年至1995年,上海市闸北区法院判决的168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团伙犯罪为80件,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47.62%.近几年青少年团伙犯罪案件逐年递增,目前仍呈上升态势.参见下表: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从越轨行为的产生到步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其中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生理与心理的转变,也包括其所接触的周围社会环境的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量的案发事实表明,身处亚文化群中的青少年是非常危险的,而当前我国的青少年亚文化群又确实开始显现泛滥之势,这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如何认识与控制青少年亚文化群,如何从源头上减少青少年越轨行为,进而大幅度降低犯罪率,是青少年犯罪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犯罪研究》2009,(2):F0003-F0003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面总结广东省在青少年犯罪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和规律,有效提升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水平,2008年12月28日,由广东团省委、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综治委预防办主办,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佛山中院承办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和谐社会构建”主题论坛在佛山市隆重举行。省政协副主席陈蔚文,省高院常务副院长、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长陈华杰,团省委书记、省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谭君铁,  相似文献   

17.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长期以来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并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措施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然而青少年犯罪率在整个违法犯罪的比率中却呈不断上升趋势。我们不否认这与青少年的年龄段特点有直接原因,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坚持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实践中确有难点,本文探讨了如何看待难点并采取可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许多国家都面临着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多和犯罪率不断攀升的严峻局面.据美国司法部1996年3月7日发布的报告,1994年因凶杀、强奸、抢劫等暴力犯罪被捕的青少年超过15万人,创历史最高记录,青少年杀人犯的数量比10年前增加了2倍,因暴力犯罪而被捕的青少年人数增加了50%.英国近年来每年少年犯罪达700万起.1996年德国共有13万未成年人犯罪,比1995年增加了12.3%.1994年,俄罗斯有20多万少年因违法犯罪被判刑或劳教.日本在“二战”以后曾出现过三次大的少年犯罪高峰,且一次比一次迅猛.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从八十年代末形成的新的高峰延续至今.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据统计,当前青少年犯罪成员已占到全社会犯罪成员的70%-80%.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犯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的剩余精力与违法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在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时发现,有些青少年由于其剩余精力没有得到有益的开发和利用,而消耗在无益的闲荡之中,进而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国外有些犯罪学家甚至把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称之为“剩余精力游戏”。这种提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缺乏具体分析,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青少年的确存在“剩余精力”的问题,这是人的某一生理发展阶段的必然表现,而“剩余精力”的发展又具有两重性,它既可能对社会产生一种破坏力量,也可能促使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从而汇集成一股巨大的建设性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剩余精力是青少年实现全面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完全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因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剩余精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致使不少青少年把剩余精力投放到招摇过市、聚众赌博、无事生非、乱搞两性关系,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20.
由关颖、鞠青主编的《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已经由群众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预防犯罪课题组”继《预防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家庭抚养和监护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之后又一个研究成果,是对全国未成年犯进行抽样调查的第一本数据分析报告,也是我国全面系统分析在押未成年犯的最新报告。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恶性增长,一度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80%;此后,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有所下降,但是,又出现了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等令人堪忧的质的变化。青少年犯罪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难题,也是公众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