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众多的人性理论著述中 ,唯有“类”的人性观点更接近人的根本或者说它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本性。基于此 ,人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 ,成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人类发展史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发展史 ,应该被理解为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发展的历史。人类发展的进程与趋势 ,要求我们反思和确证人的“类本性” ,理解与把握“类意识”生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类哲学”正是追寻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2.
能够自主地进行活动即自由是人的本性,而劳动则是人的自主活动本性的基本实现方式,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就是建立在人的自主活动本性基础上的。必须从人的自主活动本性即自由出发,才能对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作出完整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张维祥  段勇 《岭南学刊》2007,1(6):102-105
自由是人的本性,但它必须通过人的物化活动,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实现。因此,人的自由本性就具体表现为人的活动特性和人的社会关系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类追求自由本性的作用下,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是向着个人自由的程度不断扩大,并越来越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改变的。人的自由,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也是其全部革命理论和实践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4.
江畅 《探索与争鸣》2024,(1):100-111+179
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政治的真实本性在于人民性,即人民统治和治理社会,具体体现为人民为了自身的幸福,运用法律统治社会,并授权其代表在法律范围内依据法律治理社会的社会管理活动。政治是在人类基本共同体日益复杂化的条件下伴随国家出现的,它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凭借以暴力机器为后盾的公共权力对社会实行治理的活动及其方式。到目前为止的政治都是统治阶级以国家为载体实现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政治必定与国家相伴随,更不意味着国家的本质就是政治的真实本性。政治本性源自社会本性,而社会本性源自人类本性,人类本性则是与万物相通的。社会本性是政治本性的直接基础,人类本性则是政治本性的深层根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从人的历史生成过程中理解人的意义,这样的理解是一种"信仰"。觉"知"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怀"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之"情",立"人类解放"之"意"——这是一种"知"、"情"、"意"相结合的"信仰"。基于人的生存实践来解读"信仰",这既立足个人的"感性"的生存体验,又阐明了人的历史生成性,同时又强调人的"类"的"继承性"。以历史的"类"的"继承性"和基于能动的实践生成性来对应所谓纯粹逻辑的或者直觉体悟的"先在性",无疑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个体"与"类"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 ,也是人类的最高本性。人类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历史。创新活动对于事物发展、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 ,没有创新就没有今日世界 ,人类创新活动不仅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环境 ,而且也在改变着人类自身。创新也越来越成为当今人类最为关注和着力的方向之一。一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本性所谓创新就是指人们根据事物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充分发挥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突破传统的行为方式和规范 ,按照新的方式和规范去把握和变革对象的活动。创新存在于人的所有创造性活动中 ,人…  相似文献   

7.
谢秀华 《前沿》2011,(23):78-81
劳动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中,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生产管理方式,使劳动过程和成果反过来支配劳动者,劳动丧失了自由自觉的创造性质成为异化的劳动。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活动变成了生产活动,人的类本质变成了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拥有变成片面的占有。劳动者自我在对象中丧失,导致自身的异化(自我的否定)。消除异化劳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异化,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及科学的生产管理模式,回归劳动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本性,才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发展理念,既是历史的逻辑必然和时代的现实需要,又充满着中西传统哲学文化的智慧,而且有着深厚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内涵,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而且,以上四个和谐本身也是四位一体的和谐关系,它预示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之谜的解答,即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和谐社会中,实现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向人自身的全面复归,从而最终生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9.
潘石 《长白学刊》2010,(6):82-87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不能不涉及人类的本质属性问题,即人性问题。人性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心脏”,自然构成经济学之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人依赖于自然界又主要在人类社会中活动,所以人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与奈件。经济学视阚中的人,绝非孤立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人,其中主要是“经济人”。“经济人”的本性,绝非单纯是“利己”的一元性,而是具有“利已”与“利他”二元性,其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利己性与利他性二元属性的综合或复合体,是利己与利他二元属性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陈媛 《理论月刊》2007,(11):170-172
人的本质不是一种既成的存在,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自我创生的,对人的本质的占有和实现构成人的发展过程,人的本质的生成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包括两个基本层次:一是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看,人的本质是劳动,这一层次构成人的类本质,即人的劳动本质;二从是人与人的区别层次,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层次构成人的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即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人的本质是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辩证统一,人的本质的层次性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促进人的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占有和实现,又要促进人的类本质的占有和实现,促进人的类本质的占有和实现是人的当代发展的突出需要。  相似文献   

11.
张允金 《理论月刊》2003,(11):27-29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以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为思想起点,以自由自觉的活动为人的本性,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目标,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的本质及其发展作出了科学的揭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由意志是道德责任的前提。传统伦理学仅仅局限于在人类自身及人与人之间探讨人的自由意志及责任与义务问题,因而对自然的生态道德责任几乎无从谈起。自由意志的存在源于人自身与其内在自然的和谐,它的实现有赖于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即自由意志的生成与发展必然与自然相关。要实现最终的意志自由必然是自然和谐的自由;自由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证成自由意志具有生态性,不仅为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提供了合法性理由,也为保护自然环境提供道德合理性和生态正当性,从而成为生态道德责任的生成基础。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历史的逻辑必然,也是时代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既充满着悠久的中西传统哲学文化的底蕴.又有着深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内涵,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而且,以上四个和谐本身也是“四位一体”的和谐关系.它预示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之谜的解答”,即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和谐社会”中,实现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向人自身的全面“复归”,从而最终生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的诚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说”的基础之上,“诚信”思想通行于社会之际,是人之道、社会之道。依人的本性、天的本性,向人、向社会与自然扩展出去,靠上下君臣子民的善行实践而彰显其价值。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历代思想家均极为重视人格中的诚信问题,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就是说“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是人生而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本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儒家对人的发展与人性的完善也极为关注,充分展示与确认人之为人的价值,即追求“成人”。儒家认  相似文献   

15.
现实生活中,人具有多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需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主要在于人有理性。然而,理性是人的福音也是人的祸因。因为正是理性使人处于一种永恒的不可避免的不平衡状态中,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类、人与自我的深刻矛盾。这种种矛盾在现实中无从解脱,常使人去寻求另外超越的途径。这就是信仰。对于吃饱穿暖的当代人而言,信仰是其强烈的需要,如何寻找人的精神家园正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自教育从人类文明内部得到分化以来,教育就以某种有限螺旋式的轨迹发展着,这种特征在人类文明进入近代之后表现得更为突出,几乎所有伟大的教育家都参与其中,并为人类教育事业平衡健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螺旋发展主要围绕着教育的两大要素展开,即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教育主体中受教者与施教者相互关系的辩证发展不仅表现了教育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也间接地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价值观;而教育内容中人文思想和自然科学的相互交织和碰撞则直接体现了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明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价值观的生成机制及实践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般意义上说,价值现的生成离不开"需要--利益--实践"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人的本性需要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发展性、能动性等基本特征,是价值观生成的客观基础.作为需要的实质和内容的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力,成为价值观生成的内在动因.在当代中国,由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主导地位的必然是执政党"造福人民"的价值观.能否坚持这一价值观的实践指向,直接关系到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的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成业兴  彭秋香 《传承》2009,(4):114-115
文化管理的实现不是抹杀人的自然本性,而是实现一种理想人性——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质相互谐和统一。文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文化管理目标要得到实现,我们就必需从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出发,理解人性、尊重人性、发展人性以实现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性。  相似文献   

19.
文化管理的实现不是抹杀人的自然本性,而是实现一种理想人性--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质相互谐和统一.文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文化管理目标要得到实现,我们就必需从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出发,理解人性、尊重人性、发展人性以实现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性.  相似文献   

20.
邸利平 《前沿》2009,(11):30-33
如何理解"自然"是人类认识世界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与建立在外在对立和征服前提之下的近现代"自然主义"理解范式不同,古希腊哲学考察了宇宙生成、人类灵魂和城邦生活的自然本性,确立了独具特色的古典"自然主义"观念,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一体,而且表达了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美好秩序的追寻,从而具有更加丰富、合理的理论旨趣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