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小育 《行政与法》2009,(12):123-125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债权让与制度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债权人更加重视利用其财产属性,充分发挥其流通性,以通过债权证券化的形式进行有效的融资,为此,笔者从我国债权让与制度的现状入手,分析债权让与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债权让与制度的构想,使我国的债权让与制度与国际化接轨。  相似文献   

2.
资产证券化是指某项基础性权利通过转换方式、偿息方式转变为可依证券法自由流转的证券化权利的过程。资产证券化中的转让来源于民法的债权转让制度,但是在SPV的资格、转让的通知性和将来资产确定性的选择上,两者有一定的差异。资产证券化的债权转让是债权流动性本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专利资产在证券化操作中的定位入手,分析拟证券化资产的特征与我国现行立法的要求,提出拟证券化的专利资产本质是专利权的具体权能或者已转化为合同的债权而非专利权本身,同时根据新出台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提出拟证券化专利资产必须以进行证券化操作的时间点为界,划分为债权类资产和收益权类资产两种具体形态。最后指出专利资产证券化制度的发展有赖于对拟证券化资产要求的放宽,通过提高无形资产评估的水平和我国专利质量来促进这项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袁晓东 《科技与法律》2007,(5):84-91,60
专利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出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两种操作模式。利用专利质押和专利许可等交易方式将专利权转化为债权,以专利衍生的债权为基础资产实现证券化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我国已基本具备专利质押贷款证券化和专利许可应收帐款证券化所必需要的专利债权化、特殊目的机构、资产转移、信用增级和资产支撑证券等制度。  相似文献   

5.
李宇 《法学研究》2012,(6):98-118
债权让与的优先顺序,即债权让与对抗债务人以外第三人的效力问题,系债法上分歧最大的问题之一,事关保理、资产证券化等现代债权融资交易发展,且为拓宽中小企业、农户等弱势当事人融资渠道的关键因素之一,具有深层次社会经济意义。运用“制度内情境分析法”,依次考察让与主义、通知主义、登记主义三种主要制度对各方当事人及第三人的影响,可发现登记主义更为公平、更有效率。各国的历史与经验证据支持此结论。中国合同法对此未作规定,存在不足。物权法新创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制度,越来越多的债权转让亦可能在该系统登记。未来有必要对债权完全让与及担保性让与采统一登记制度。债权让与登记制,表明公示原则为适用于一切财产权转让的基本原则,性质为财产法总则上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随着房地产贷款总量的不断增加,银行面临较大的放贷压力和金融风险,而房地产抵押债权证券化正是一种被住房金融产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增强银行资金流动性和消化房贷金融风险的工具。作为房地产抵押债权证券化运作核心的SPV,其制度构造直接决定了房地产抵押债权证券化是否能有效运作。因此,有必要结合国外实践和我国的现行法律制度,就SPV涉及的组织形式、创设主体、独立性及破产等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金融高度发展的产物。本文在理清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念以及其历史脉络发展的基础上,指出了抵押人、抵押贷款发放机构、特设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提出,当前在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所遇到的两个理论问题,即债权转让以及抵押权附随性带来的问题。最后,本文针对中国建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的困难,提出了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8.
关于权利担保(以指名债权为例)的两种方式,债权质押和债权让与担保,在中日两国司法实践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然中国和日本在民法系统中都仅对债权质押制度做了规定而未对债权让与担保设置明文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两国对于这两个担保制度的选择倾向却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以指名债权为中心,探究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选择倾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董京波 《知识产权》2009,19(2):75-80
版权证券化是版权生产募集资金的新形式.版权证券化区别于传统融资方式之处在于其以独立的版权资产信用而非企业信用作为发行证券的基础,为了使版权资产与发起人自身的风险隔离,发起人需将版权及其相关权利转让给特定目的机构.因此研究版权证券化中的版权及相关权利转让法律问题对版权证券化的成败至关重要,我国著作权法等法律并非为版权证券化而设,相关制度还需完善.  相似文献   

10.
投资抵押与证券交易市场的结合,使抵押权成为金融交易的客体;成为融资的手段和化解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现代社会,投资抵押的证券化呈现出了由单一型的抵押资产证券化发展到组合型的抵押资产的证券化。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恰恰是以银行次级抵押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俗称"有毒资产")所构成的投资抵押资产基础上的担保债权凭证。我国在未来极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资产证券化市场之一。为使金融资产证券化顺利进行,建议我国尽快出台金融资产证券化法的单行法,并进一步完善金融资产证券化中的投资抵押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王正苍 《政法学刊》2004,21(2):54-57
近年采,司法实践中诱使违约的案件日益增多,法院在审理中存有不同意见,其争议涉及诱使违约民事责任的承担及其 免责事由等问题。在处理诱使违约案件中,应灵活运用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追究债务人的责任;同时在特定条件下,第三人也可以基 于一定的抗辩事由而免责。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多数人之债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法通则将多数人之债区分为按份之债,影响所及,使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只承认这两种多数人之债,并在实际上导致执法机关将一些本来不属于连带债权的关系当作连带债权处理。《合同法》第90 条的规定,使这一错误进一步发展。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当将多数人之债分为可分之债、不可分之债、连带之债和共同之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揭露了有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会计做假账、中介机构假评估的犯罪行为,剖析了弄虑作假的手法,提出了防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永深 《河北法学》2008,26(6):102-106
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尚属于创新的融资方式,其法律本质是债权在摆脱特定的身份色彩过程中,具有流通性的证券与作为信用担保的信贷资产的结合。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法律风险。为了有效地规避风险,增强参与者的信心,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关系体系,要力图构建出风险隔离机制以实现融资的效率性与安全性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分析具体的法律关系,找出"利弊"之所在,并对权益易受侵害的主体给予特别保护,同时加强法律本身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伍治良 《现代法学》2007,29(2):157-162
我国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实践存在两大误区:实践中要求受托人须支付拟证券化资产信托移转对价;理论上主张特定目的信托架构是拟证券化资产信托移转的受让人和受益证券的发行人。正确的认识和做法应为:根据信托移转的目的和特定目的信托的功能,受托人无须支付拟证券化资产信托移转的对价;特定目的信托是否具有受让人兼发行人之主体地位,应区分事实论与价值论加以考量。  相似文献   

16.
企业改制中的银行债权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中洪  魏洋 《现代法学》2000,22(5):26-30
企业借改制来逃废银行债务是目前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 ,就其现象以及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政策调整 ,以及立法、司法等多重角度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索债型非法拘禁罪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索债型非法拘禁罪是非法拘禁罪的一种特例,该罪在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既不同于一般的非法拘禁罪,也有别于绑架罪、抢劫罪。在索债型非法拘禁罪的既遂与未遂的认定标准上应该采用单一行为说,该罪的共同犯罪形态有不同表现形式。区分此罪与绑架罪、抢劫罪时应紧扣债务的性质和行为目的,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该罪与其他罪行的转化、竞合情形。  相似文献   

18.
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效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茅院生  李建伟 《现代法学》2004,26(1):97-103
本文从上市公司为大股东担保引发的诸多问题出发 ,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立法对于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各种限制 ,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文章还对限制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法理依据进行了分析 ,指出虽然严格限制公司对外担保在目前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也存在以后放宽限制的可能。最后 ,文章还对因公司对外担保行为无效而产生的相关责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新《企业破产法》在破产原因的规定上,打破了旧破产立法对于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法人适用不同破产原因的格局,对于所有的企业法人适用统一的破产原因,即“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这一选择性标准。然而,新《企业破产法》关于企业破产原因的这种选择性规定,在法律理论、立法技术和司法实务中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应重构破产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