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上海三枪集团,活跃着一个个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沙龙组织:爱心沙龙、大学生沙龙、青年技术骨干沙龙、时尚沙龙、通讯员沙龙、摄影沙龙、书画沙龙、读书沙龙……这些沙龙成为三枪各个环节最基层的、富有生命力的、充满文化韵味的团队。几年来,三枪的企业文化沙龙,  相似文献   

2.
王刚 《民主与法制》2020,(16):29-30
Acelaw法培学院深耕线下多年,曾成功举办多次法律培训课程,在服务企业的法律需求、赋能公司法律人方面投入大量精九师资方面,邀请了执法司法业务骨干、知名企业总法律顾问、商业部门骨干、资深律师授课,颇受欢迎。  相似文献   

3.
韩冰 《前沿》2005,(3):115-122
在几千年的法律发展史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是世界法律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 中国的法律文化表现出了其不相适应的一面。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从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法律文化转化, 是当前中国法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继承发扬传统法律文化、借鉴吸收外国法律文化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文化三个方面, 对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构建问题作一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朱波 《民主与法制》2020,(16):27-28
2020年新春之季,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隔离在家的日子,互联网成了最好的沟通渠道。1月29日的内部沟通会上,我们首先想到了“直播”这种形式:一边是授课讲师,一边是遍布全国的法律人,大家通过互联网“面对面”学习交流。过去两个多月,这样的直播我们密集组织了70多场:从最初的图文+语音直播。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应坚持引进和改造并举的道路,一方面要勇于引进西方先进的法律文化,另一方面对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分应当加以继承。但传统法律文化又缺乏现代化的成分,需要从法律意识、法律制度及政治经济各方面加以变革,奠定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让法律不再遥远,与时代携手前行。78家分所、9000余名律师,盈科律师事务所在“硬核”扶持律师抗疫的同时,也积极鼓励大家通过直播来增进沟通交流,共同发展。盈科专门搭设了专业直播设备,盈科全国各地律所直播间开启,掀起了律师直播热潮。  相似文献   

7.
法律文化中表层的、制度化的东西比较容易效仿,但制度的输出和引进并不是决定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法律意识.而这一切又与一国的社会结构、历史传统、文化理念、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在进行制度性法律文化的变革时,必须同时关注观念性法律文化的进步和提升,逐步从人的认知系统进入情感系统,再到价值系统,使人们从内心产生对制度的认同并自觉地适应新制度规范的社会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1969年,美国学者劳伦斯·费里德曼曾在一篇题为《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文章中较早使用了“法律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法律文化概念涉及大量有关的思想,涉及到公众关于法律制度的知识、看法和行为方式。此后,法律文化一词便被中西方学者加以研究和广泛的使用。法律文化同文化一样具有整体性、历史性、民族性和实践性,从其时间上的顺序及其总体特征来看,可分为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业体现了人类从攫取自然资源满足物质需求走向发挥文化创造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无烟产业。文化产业政策制度经过了两个历史发展时期,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这方面的法律和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行业内未形成统一完整的法律体系,阻碍和制约了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借鉴国外文化立法的先进经验,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并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韩冰 《前沿》2005,(2):124-130
在几千年的法律发展史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是世界法律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 中国的法律文化表现出了其不相适应的一面。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从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法律文化转化, 是当前中国法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继承发扬传统法律文化、借鉴吸收外国法律文化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文化三个方面, 对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构建问题作个探讨。  相似文献   

11.
洪山区青菱乡文农艺术沙龙是在洪山区委、区政府和青菱乡的关心和支持下,由王传义、董爱武夫妇私人投资500万元建立起来的武汉市首家农村民营文化艺术沙龙。作为省、市、区思想文化创新工程和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示范点,沙龙创办6年来不断拓宽思路,扩大辐射面,始终坚持弘扬先进文化,抢占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阵地,为农民群众搭建起一座精神家园。一、搭建文化平台,倡导乡村健康文化农村文化阵地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活动场所。洪山区青菱文农艺术沙龙就是…  相似文献   

12.
法律文化是法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领域,而中国有书可证的法律文化起源于西周。西周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为后世法律文化形态作了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奠基,影响了此后三千年。从周人崛起到最后克商,在一系列过程中周人发展了他们的天命观、德行观、宇宙观,这些观念影响到法律上就表现为制礼作乐、远神近人以及封建宗法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完成了从"知识导向"向"综合素质导向"的改变。高职院校法律课程需设计适宜的翻转课堂模式,且必须不断改进实践,加强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力争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14.
唐代中国法律文化到日本,晚清日本化的西方法律文化到中国,对这两个国家的影响不止在法律层面,通过法律已进入到政治、经济乃至社会心理层面。从中日法律文化交流对比可知,法律移植首先要保持世界意识,必须扎根本国的文化土壤,否则难以健康成长。法律移植要有大规模的投入,既要有热情和勇气,更要有耐心。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进入了法治建设的黄金年代,我们利用法律手段,调处了改革过程中的纠纷和矛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了社会的改革和发展。30年,我们实现了从一元法律文化到多元法律文化冲突与整合;30年,我们实现了从公法文化的一枝独秀到公法与私法文化的共同繁荣;30年,我们更实现了从单一强调政策实施到不断强化法治建设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6.
论哈尼族的习惯法及其文化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哈尼族的禁忌与习惯法的考察入手,来探索在没有文字的历史中,法律怎样发生、演进和买施。作者认为:早期法律是沿着从禁忌到习俗,再由习俗到法律的轨迹发生的。哈尼族在历史上借助汉文字保存和传播本民族的习惯法,进而缩短了与有文字民族的法律在形式上的差距。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应在允许保留传统法律文化的前提下,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改造传统法律文化,以创造适应法制现代化所需要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早期的美国现代主义文化生产依赖于一个特殊条件,即介于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域界空间。美国女作家以其敏感的学术触觉捕捉到这一需求,巧妙利用和超越性别空间划分,将城市私宅打造成集家庭空间、社交空间与文化空间为一体的沙龙空间,通过举办画展、茶会、读书会等形式,参与并推动了美国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沙龙推动了性别平等和女性文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沙龙的女性专场促进了女性作家的群体认同,增强了凝聚力,释放了创造潜力;另一方面,沙龙女主人不仅自身实现了在召集人、主持人、赞助人、推广人、艺术家、创作者等多重身份之间的流动,而且以沙龙带动了等级的流动、文化的流动、思想的流动、资本的流动和学科的流动,打出了女性主导现代主义文化生产的旗帜,实现了20世纪对新女性的期待,描绘出一道独特的现代主义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法律文化的第一次飞跃李交发历史上,中国法律文化经过了三个时期:早期法律文化,以神权法为特征;封建法律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近代法律文化,引进西法,杂糅传统思想,呈多维伸展趋势。其间发生了两次飞跃:第一次,从西周到春秋,由于周公、孔子的理论催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成果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律思想那里演变发展而来的,但二者之间的演变路径需要学界进行探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路径研究》一书具体分析了这个问题。该书从实践和文化两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路径内涵进行了解析,并从哲学与法学、历史与实证、启示与价值等多个视角分析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之道。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文化史上,异质文化对某一民族或国家文化激发与制活的例子屡见不鲜。随着文化交往的增多,融合的加快,面对如此丰厚灿烂的人类文化遗产,我们面临更多的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承担着将世界文学的精品引入我们的文学教学体系并组织实施教学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们的学生在未来是否具有世界公民的多元文化观念与人文精神,更决定着我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走向。我们如何以世界公民的姿态有选择地将其优秀部分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滋养,以开阔我们的胸襟,加深对世界文化的理解,这已成为一个重大而又迫切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基于此,探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的意义重大而又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