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有同志问我,你做了几年组织部长,有什么交代没有?我说有一点。今后我不做这个工作了,彭真同志做这个工作。他问过我,你有什么交代?我说:有多少党员,多少干部,多少党表,多少小册子。这是在少奇同志房子里交代了的。现在不讲这个,讲另外一个交代。我感到我有责任,把我所看到的一点,在这个代表大会上向各位代表讲一讲。 这七年来我看到一点,就是在我们  相似文献   

2.
勤俭难忘     
去年,单位给我分了三间房子,房子虽然是旧的,但比起我以前住的单间要强得多。欣喜之余,我和妻子商量,如今房子宽敞了,该把母亲从农构接到城里来享享清福了。回到老家,我与母亲说了此事。母亲说,我在农村住惯了,在城里怕不习惯。但在我的再三请求下,她终于答应进城住几天。进城后第二天早上,母亲说她夜里没睡好,我和妻子忙问她怎么啦,母亲说:“这里的路灯怎么一整夜都亮著,谁掏电费呀?”我笑着说:“您老人家就别操那份心了,不让你掏钱就行了呗。”母亲却说:“这得浪费多少电呀,村里人浇地电都不够用呢,咋城里人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3.
从老家到县城到省会,再到北京,她几乎一路不停地奔跑着。她对自己说,我要出人头地;她对自己说,我要到北京拥有自己的位置和房子,我要成为一个北京人!因为远大的目标,她干得很辛苦,也曾付出不少——包括亲情、快乐,包括和色迷迷的上司约会,付出本不愿付出的东西。那天,她在西单一个面包店买完东西出来,听见一个男人对身边的女人说,今儿天多好,要是爸在就好了——他的臂上系着黑纱,眼睛里充满忧伤。她的心忽然震颤了,像被一件东西重重击打了一下。她想起她的父母,这些年,她只顾着在城市奋斗,和他们有过多少交流?温暖过他们多少?只除了每年过年…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有“善始”而没有“善终”的故事: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只得答应,但问他是否可以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在盖房过程中,大家都看出来,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了。他用料也不那么严格,做出的活计也全无往日水准。老板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房子建好后,把钥匙交给了老木匠。“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我送给你的礼物。”老木匠愣住了,同样,他的后悔与羞愧大家也都看出来了。他这一生盖了多少好房子,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类似这位老木匠的,在…  相似文献   

5.
大石一再对小兰说,我一定要把我们的婚事办得像模像样,你信不?小兰却说,不要争强好胜哪,差不多就行。大石就吻她,说,你这是爱我体谅我,但我不会降低标准的。  相似文献   

6.
家里一直催我赶快和阿沐把婚事办了,总是重复着那句话,“都是老大不小的人了,女人一过三十就叫大龄青年,阿沐那么好的男人。” 前一段时间我最好的朋友艳儿向我宣布:我终于要结婚了!这个一直嚷嚷要独身的家伙早忘了她是单身同盟的发动者。她带着一脸幸福一脸不解地问我:“你怎么就不结婚呢?”我说:“我要忠于我们的组织。”她大笑说:“见你的鬼去吧!盟主都结婚了你还坚持个啥呢?!”  相似文献   

7.
生命中注定,我要认识小楠。其实,我们很早就知道对方的名字,她是师文艺队里一个有才气的女孩子,不仅舞跳得好,而且是一个漫步诗行的女孩。当时师里这样流传着:诗写得最好的就是楠,而我则是散文最在行,可我们一直未曾谋面。兴许是天意吧!师里举办第一次文艺创作笔会,她坐到了我的旁边。可我找不出任何理由与她搭话,倒是她先开了口:“让我看一下你的文章好吗?”我心一颤,红着脸把本子递了过去。还我的时候,她轻声说了一句:“文章写得很漂亮,交流一下好吗?”我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点了点头。文学交流,自然她是我最忠实的读者了,她[睛眨也不眨地…  相似文献   

8.
夏颐 《就业与保障》2010,(12):52-52
前段时间,很久没有联系的晓光突然打电话过来,说:"我买了套房子,这周末有空的话,过来聚聚吧。""买了套房子?"我不禁疑惑道,"去年你不是只有两万多的存款吗?现在的房价那么高,你哪来的这么多钱啊?""向我妈借的,还写了借条呢,我妈说,等攒够钱再还给她。哎,真是的。虽然是亲母子,可是明算账,利息只比银行的少一点点儿。"虽然嘴上这么说,可晓光始终都是笑着,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那份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9.
采访曹又方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坐在一起聊天,她会一边抱怨经纪人对她约束太严,哪也玩不了,一边悄悄对在座的年轻小伙说:“小关,晚上我们偷偷出去混”? 走在胡同里,迎面过来的陌生人高谈阔论着他的晚宴计划,她忙上前插一嘴:“我也要去!”尔后扭头窃笑着问我:“怎么大陆人嗓门都那么大?” 这个文采和美貌一样绝伦,年已60还被誉为“文坛维纳斯”的畅销书女作家,从她开朗的笑声中,有谁会知道,她已和癌症做了5年零5个月的抗争? 柏杨说,曹又方是个永远不会死的奇女子。 在以后的日子里,她还会创造多少奇迹?  相似文献   

10.
沉陷的村庄     
“我怕把房子震塌。”她指着不远的一处宅子轻声说。这个村子地下空了.房子随时可能倒塌。她觉得自己得处处小心。 “都是煤矿闹的。”老太太被夕阳拉长的影子在地面上缓缓移动。“自从煤矿来了,一切都变了。”  相似文献   

11.
养一把壶     
它是酒里的赠品,很粗糙,酒桌上,没有人要它,我说给我吧,然后将它带回了家。不料带回家后,和我一样属于非成功人士的老婆也看不上它,说:这么难看的壶,拿回来干什么?附庸风雅也得找个好点的道具吧?说得我瞠目结舌,暗下决心,非得风雅一次给她看看不可。  相似文献   

12.
沈哥:各位聊友好。转眼天就凉了,一个月不见,各位都好吧?本期的话题是聊聊谋生的苦与乐。现如今,社会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残疾朋友的谋生之路更是充满了坎坷。聊起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悲欢故事。大家还记得那个开军品店的女孩崔颖吧?这些日子忙活得几乎把她给忘了。前几天通了个电话,本以为她会报告点好消息,谁想到她急得差点没哭出来。她告诉我,军品店所在的那条街靠近北京市中心,原本生意挺不错的,前些日子,她还买了辆电动轮椅,行动也方便了。偏偏在这个时候,赶上了这条街要拓宽马路,改善交通环境,军品店得拆迁。对北  相似文献   

13.
盼年的母亲     
这段时间母亲有点异常,时不时问我:今天几号了?其实,客厅的挂钟上明明白白显示着日历。终于有一次我被她问得不耐烦,朝挂钟努努嘴说:今天几号,您自己看一下不就知道了吗?母亲叹一口气:我怎么感觉上面的钟坏了,日期慢了?我把手机给她看,日期一致。母亲又说:没准儿你这个日期是跟着家里的钟调的吧?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我父母去世后.在农村留下5间房屋。因平时家中无人.便让亲戚赵某居住并照看。由于年久失修.去年夏天.赵某提出对房屋修缮,我寄给她6000元。后来,她又出资几千元.把房顶和门窗都修好了.并把墙体加固。今年,我弟弟要到外地上学。我们打算把房子卖掉。赵某得知后大为不满.认为她为翻新房屋出资不少,  相似文献   

15.
疲劳     
自行车用了3年,才补的车胎又没了气,只能再推到修理铺去补胎。修车的师傅剥开车胎一看,表情同样很瘪地对我说,你这车胎已经很疲劳了,没法再补了,要不帮你换个新车胎吧。既然已经疲劳得没法再修复了,那只能换个新的,也就如此而已。可那明明是东西旧了,修车人却把它说成是疲劳了,这倒让我思忖了良久。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东西在不知不觉地疲劳啊。去年底,母亲坏死的股骨终于又把她逼进了病房。检查的结果是肺癌并且大面积转移到全身的骨头里。医生告诉我们,说是恐怕拖不过年了。做子女的怎甘心母亲坐以待毙呢?于是几个子…  相似文献   

16.
父亲去世前,在遗嘱里把财产分割得很公平:房子和房子内的一切给我,因为己离婚的我没有房子,带着孩子不方便;和房子等价的存款留给妹妹。  相似文献   

17.
感受母亲     
人有多早懂事,就有多早感受母亲。 我最早对母亲的感受大概也就只有五六岁吧,那时候我常常问姥姥:“我妈妈是不是后妈呀?” 记忆中的母亲很少有笑脸,说话声音不大,语调也很平和,但是却有威严,凡是母亲说过的话,我们孩子是一定要照办的,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和哥哥都以为,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这样,张三李四家也一定是这样。突然有一天,我们家来了一对母女,是我母亲的远房表弟媳妇,她女儿和我差不多年纪,但是她不仅不听她妈妈的话,而且每天都粘在她妈妈身上,她母亲不是拉着她就是背着她。我和哥哥都傻了,  相似文献   

18.
买房如择偶     
小岩买房子了,今天交了首付。把这个消息电告我和美美,我淡淡称赞:“是吗?够棒的呀,事先也没听你说!”美美真情流露:“什么?!这么快就搞定了?哪儿啊?多少钱一平?多少平?户型怎么样?成熟社区?交通方便吗?你得带我去看看!” 我置之度外,因为我早已买了房,美美热情洋溢,因为她正热中于看房。当然,我们还是决定出来吃一顿,庆祝小岩今年的最大抉择。  相似文献   

19.
我反问道:“现在办暂住证不是只收5元工本费吗?再说,我住的小区每个月的卫生费,我都照交,为什么还要在你这交卫生费?”那位大姐立刻不高兴地说:“现在北京搞建设,你们这些外地人不也享受着吗?交不交?要想办暂住证,这钱就得交。”  相似文献   

20.
拆门铃     
门铃响了。我拉开门,一位年轻女子站在面前。我细看,她白白净净,微笑着,提个大蓝包。没等我问话,她举出个纸包送到我眼前说,这是我们公司新出的助燃丝,把它放到炉眼儿上,烧起来省煤气,比如,不用它,烧开一壶水需要10分钟,用上它,八分钟就开了。她是个推销员。该她不走运,我见过这种东西,其实没那么大作用。我问她多少钱一个,她说,市场价五元,直销,10元钱三个。我知道,批发价一元一个,市场价也没那么贵,她说谎了。可人家送货上门,也得赚点钱呀。我问她是不是公司的推销员,她说,不完全是,她还在上大学……我肃然起敬,想一个上着大学的孩子,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