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2008年是印度尼西亚军队改革的最初十年,也是取得成果最多的十年。印度尼西亚作为在新秩序时期过于依赖军人统治的威权国家,如何实施军队改革成为其民主转型中最棘手的问题。在民主转型的大背景下,印度尼西亚军队改革在十年间取得了31项突出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军队职业化,弱化和限制了"双重职能"。但是,由于未完全满足军队职业化的要求、对军队履职的法律依据不足及军队并未完全退出政治社会领域等因素的影响,军队仍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未能完全发挥其国防职能。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军队对政治的影响,那么,印度尼西亚的民主化改革就不可能彻底成功。虽然印度尼西亚的民主改革和军队改革并不充分,但是,民众仍然对已经实施的改革措施予以肯定。总之,在当前佐科执政时期,印度尼西亚民主转型和军队改革仍"道阻且长",需要不断优化与推进。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纵横》2001,(1):29-31
1953年胡志明智胜纳瓦尔法国佬兵败奠国府游击战 地道战法军要塞成废墟 胡志明曾预言,当他的损失超过法在越南的损失十倍以上时,法国将会光投降。胡的预言在1954年奠边府战役后变为事实。 亨·纳瓦尔将军深信在常规战争中他能打败胡志明。此前,他力图诱使胡的军队放弃游击战而开展大规模进攻。作为诱饵,他下令在奠边府建立要塞。要塞地处山谷中,临近西北与老挝的边界,这样一个要塞可防御当地鸦片军队的进攻。1953年11月、法国伞兵夺得这个小村庄并开始建造堡垒。 一旦胡的军队进入峡谷地区,他们将遭到法军的屠杀。 纳瓦尔…  相似文献   

3.
战后的任务     
印度尼西亚对荷兰军事“绥靖计划”的反抗不单局限于中爪哇。装备简陋的共和国武装部队,在正面的战斗中敌不过训练有素、武器精良的荷兰军队。但是,印度尼西亚人采用打了就跑的典型游击战术,成功地不断袭扰敌人。虽然多数城镇被荷兰人占领着,但是晚上并不“安全”。尽管1949年1月荷兰人部署了十四万五千人的庞大兵力,他们的交通线还是受到威胁,农村的广大地区仍被游击队控制。关于这个国家已经平静的烂言,由于印度尼西亚武装力量的骚扰行动而完全破产了。荷兰政府由于无法实现对印度尼西亚的全面军事控制,而且面对着国际上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4.
游击战士     
茉莉芬暴动虽然被忠诚的军队成功地镇压下去,但是它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削弱了共和国的力量。荷兰和印度尼西亚的代表就两国今后的关系进行的谈判破裂了。荷兰当局通过对印度尼西亚方面施加压力,希望共和国政府迅速崩溃。1948年12月19日,荷兰发动了第二次“警卫行动”。日惹以往都未受到过进攻,这次却成了攻击的重点。“警卫行动”的第一天清晨五点半,荷兰的轰炸机就飞临日惹上空。飞机场遭到了轰炸以及机关枪扫射和火箭的袭击;印度尼西亚机场的防卫力量被打哑了;九百名荷兰伞兵空降下来。在这个成功的闪  相似文献   

5.
对印度尼西亚政治的最普遍的一种解释是军人政权.印尼军队在政治中的主导地位是从独立战争时开始确立的。军队有长期参与政治的传统,这使军队认为他们比其他政治集团更有资格和经验进行统治。同时.印尼宪法第二条规定了印尼共和国军队的双重职能,它不仅是一支职业的军队,为人民保持一个坚实的国防和稳定的局面,同时也有权参与和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一支为实现独立理想而奋斗的军队。执政30年的前总统苏哈托是军人出身.其政权的基础是军队,他反映了军队的利益.是他们利益的代言人。苏哈托上台之后,对内加强军人统治,强调国家…  相似文献   

6.
1978年3月,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第三次当选连任,为期五年。但是,在今后五年中他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充当这个散乱的岛国的政治领导人。苏哈托1966年取代了第一任同时也是终身的总统苏加诺的职位,终于结束了一个动乱的时代。在他上台之前,印度尼西亚已经从荷兰殖民统治下获得了政治自由;在经过了几世纪被统治之后,印度尼西亚重新取得了独立;议会制机构为权力主义机构所取代;军队被动用来从荷兰手里夺取西新几内亚,并试图粉碎新成立的邻国马来西亚;该  相似文献   

7.
海湾战争的辉煌战果,一度让美军宣称已从越南战争的失败阴影中走了出来,也让美军淡化了对游击战的研究。然而,美国国防部最近却向全军下发了指导部队应对游击战的纲要性文件草案《非正规作战执行路线图》。在这个草案中,美军重新把游击战定性为一种战略,并称其目的就是要提升美  相似文献   

8.
1977年7月18日,为期五天的“联络周”将在沙希德旅馆举行开幕式。这个会议是由印度尼西亚内政部发起和组织的。1967年民族统一建设者协会解散之后,它的任务已移交给内政部。这次会议的参加者都是华裔印度尼西亚籍民,他们是由印度尼西亚全国各省省长委派前来参加的。从与会者的名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是从各行各业中挑选出来的,有商人、记者、宗教领导人、教育家、学者、运动员、艺术家和政治家  相似文献   

9.
1月1日一九七六年印尼与台湾之间的贸易总额达四亿美元,比一九七五年的总额二亿九千万美元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左右。去年印尼对台湾的出口达一亿八千万美元,进口为二亿二千万美元。《印度尼西亚日报》(下简称《印尼日报》)1.5.澳大利亚《太阳报》报道印尼人杀死了十万东帝汶人。印尼军队不断迂到东帝汶人民的广泛的抵抗,有百分之八十的地方不在印尼军队的直接控制之下。报告提到了印尼军队作恶行为,指控他们“偷盗抢劫,放火奸淫。”  相似文献   

10.
由于印度尼西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强硬的反共立场以及它在东南亚联盟新阵容中的战略地位,看来它引起美国进一步重视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由于外国“统治”在雅加达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同时美国国会对东南亚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联盟表示不满,因此双方认为维持一种低调的关系是重要的。政治上,印度尼西亚是美国的朋友——尽管是一位不很显眼的朋友。由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总部设在雅加达,最近又在游览胜地巴厘岛先后召开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首脑会议,看来印度尼西亚正想重新确立它在第三世界中立化方面的领导  相似文献   

11.
1965年10月1日以前,苏哈托的名字对于世界、对于许多印度尼西亚人来说,都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就在这一天,一个无名的印度尼西亚军人的一生,在几个小时内,从默默无闻转变到闻名于世。这个中爪哇贫苦农民的孩子一直在军队里服役。他并非生来就注定要当国家的最高领导。就承担重任的必需条件来说,他比不上这个国家的其他许多人物,难道这是命运的安排吗?怀疑者可能试图把这种现象理解为仅仅是一种偶然事件的结果。其他政治分析家却强调主要应该考虑印度尼西亚社会中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和历史的力量——所有的解释可能都是错误的,但没有任何客观评论家敢说苏哈托是靠武力威胁或靠预先策划  相似文献   

12.
印度尼西亚在1997年遭受了一次经济危机。危机迫使印尼政府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实行经济复苏和包括贸易在内的改革计划。本文着重论述在经济危机之后的印度尼西亚贸易政策。本文研究印度尼西亚贸易政策朝着保护主义发展的趋势,并论及其竞争力的问题。本文还讨论印度尼西亚在世界贸易组织和多哈回合谈判中的地位,并分析它对自由贸易协定(FTAs)(近年来,自由贸易协定在亚太地区不断增多)的参与及其关于这方面的政策。本文的结论是,自由贸易协定(FTAs)成了印度尼西亚国际经济外交的一个成分。然而,印度尼西亚只会同几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就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而且它的政策目标是缔结高质量的协定。  相似文献   

13.
7月1日马利克对记者们说:“亚洲对美国是重要的,我很高兴美国已保证要在这里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他说:“如果美国撤出亚洲,特别是东南亚的话,就将伤害它自己”.7.3.上2日《印度尼西亚日报》报道,印度尼西亚银行公布:自1977年7月1日开始“苏迪尔曼组”面值五千盾和一万盾纸币从流通中被收回,并宣布不再作为合法的支付工具.《印尼日报》7.2.  相似文献   

14.
序言目前,印度尼西亚有三百五十万华人,占印度尼西亚总人口的百分之三。然而,这些华人在印度尼西亚的历史并不十分悠久。在荷兰人来到印度尼西亚(十六世纪后半叶)以前,印度尼西亚几乎没有华人。后来,荷兰总督才开始把中国人作为廉价的“苦力”  相似文献   

15.
印度尼西亚正在从去年(1975年)所出现的日本向印度尼西亚的投资额和向印度尼西亚购买的出口商品额急剧下降中摆脱出来。这是令人不舒服的时期,在这一年里,日本经济势力的利益已在印度尼西亚人面前暴露无遗,这和前些年印度尼西亚人只是抱怨一下日本人对印度尼西亚当地商业的“控制”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印度尼西亚人仍继续不断对日本人进行批评,促使日本着手进行庞大的阿沙汉水力发电站和炼铝厂的建设工程计划。关于阿沙汉工程计划的协议是1975年7月苏哈托总统进行世界性访问的一项重要的成果;日本前首相田中在他1974年1月对印度尼西亚进行提前结束的匆匆访问时正式承诺了要对此项工程计划提供援助。  相似文献   

16.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印度尼西亚工人运动1.印度尼西亚工会的诞生印度尼西亚民族运动的历史说明,遭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工人阶级,首先把自己团结在反抗外国资本特别是荷兰资本的垄断压迫的组织中,并把它当作自己的斗争武器.印度尼西亚工人阶级第一个组织就是1905年成立的铁道工会(Staat-Spoor Bond)和同年成立的邮电工会(Post Bond).事实进一步说明,首先把自己织组起来的是政府机关的行政人员和政府企业的职员.  相似文献   

17.
印度尼西亚军队和警察部队于2008年12月19日至22日在全国6个城市展开为期4天的大规模反恐联合演习.演习受到印尼苏西洛总统等军政领导高度关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印尼防范和打击城市恐怖主义的能力,进一步改善了印尼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8.
印度尼西亚的分权化能否加快其经济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序 言2001年标志着印度尼西亚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印度尼西亚开始对各级政府间的关系进行了重大而迅速的改革,使它从世界上最为集权化的国家之一,转变成最为分权化的国家之一。分权化涉及到转移行政上和财政上的权力,包括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大规模人员调动。印度尼西亚政府采取了“大爆炸”(Big Bang)的方式来进行权力下放,在除了几个以外的所有那些原先明确指派给中央的任务方面,授予地方广泛的自主权。鉴于印度尼西亚拥有300多个地方政府,散布在如此多样的地理、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中,很多人  相似文献   

19.
印度尼西亚的经济与政治危机对其充分参与国际事务(包括它同东南亚的关系和它参与东盟内部事务)的能力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过去印度尼西亚被称为东盟的领导者,而且事实已表明,印度尼西亚对东盟的建立及其内部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济危机,印度尼西亚政局不稳定,森林大火和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双边争端等因素,都危害了东盟的团结。尽管东盟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地区性组织,但印度尼西亚对该集团的领导作用显然已受到了检验并证明是不称职的。  相似文献   

20.
从1968年3月正式就任总统到1998年5月被迫下台,苏哈托在位达30年之久,成为世界上总统任期最长的人。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内,印尼政局稳定,经济增长很快,国际地位也显著上升。一、利用军队控制国家军队是苏哈托维护统治的最主要工具。在苏哈托时期,“军队是惟一负有安全和政治双重职能的机构”①。为使军队名正言顺地参与政治,苏哈托提出了“双重职能”理论。1966年8月,苏哈托在陆军第二次学术研讨会通过的军队“战斗信条”中明确指出,“武装部队的陆军从来不是政权的被动工具,也不是单纯的治安维护者。……它不仅对军事战术负有主要责任,同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负有责任”②。1982年,国会制定法律,规定军队不仅是一支军事力量,而且也是一支社会力量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