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公正德性观的主要观点包括:公正是一种德性,中道是公正德性的理想境界,公正德性源自公正行为的规训,给予和维护幸福是公正德性的价值诉求。从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观来看,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应该走出"制度正义"的路径依赖,即公正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应当重视公平正义的制度设计,而且需要塑造具有公正德性的公民。  相似文献   

2.
自然是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重要维度并需澄清其在伦理政治领域的多重含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可谓人之自然功能的实现,德性生活是一种内在化的生活。在精神生活日趋多元化、碎片化的当下,精神世界塑造、道德生活重建似乎亟待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推进:自然不仅为德性塑造提供起点和终点,更亟需在道德生活中提倡一种"自然的方式"、一种内在化的德性、一种伴随着德性选择活动而自然流露的道德情操,能够"见孺子入井"而自有"恻隐",能够"自然而然"地向善为善。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17,(6)
《尼各马科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深刻阐述了与德性相关的选择性、实践理性等特点,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德性即中道"这一思想的提出,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中道思想有效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践所得出的伟大论证。"中道"作为其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贯穿始末。文本从"德性即中道"的历史溯源入手,论述中道伦理思想内涵,点明中道伦理思想特征及其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寻实现"中道"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是西方古典政体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政体分类模型虽然在概念上制造了一些麻烦,但由于逻辑严密、标准清晰而影响深远,奠定了此后西方政体分析的框架.在理想政体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区分了“最优良政体”与“实践可行的政体”;从政体原则上看,共和政体混合了自由与财富这两种原则,并部分地包含了德性原则;从混合的目标看,共和政体体现了对公正与友爱的追求;从混合的途径和方式看,共和政体包括了政治制度与社会阶级两个方面的混合,后者使得共和政体趋向于一种中间政体,亦即中产阶级的统治.亚里士多德关于混合政体的论述揭示了他对古典共和主义的双重贡献.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从“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命题出发,认为城邦和公民的目的是为了过一种优良的(即有德性的)生活,公民应该具备勇敢、节制、公正和智慧的美德。亚氏提出了关于公民教育的一系列内容和方法,这对当代的公民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对幸福和德性进行过详尽的阐述,而幸福与德性也成为全书基本构架的要素。在当代中国,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和幸福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对于构建现代人的幸福观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作为美德的"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清文 《理论学刊》2005,(7):100-103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勇敢都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德性.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勇"只有与"礼"、"义"等德性结合起来,才可能作为一种美德而成为人们追求和景仰的目标.在西方传统思想中,勇敢则更多地和智慧等德性相联系.中西传统伦理中,作为美德的勇敢都不是没有制约和规范的肆无忌惮,而是与轻妄、鲁莽、狂热等有着严格的界限.吸收传统勇德的合理因素,树立科学的勇敢观,对于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保证社会公正、有序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卉 《学习月刊》2010,(6):28-29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思想是儒家思想,而传统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又是一种德性思想。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不同,它是一种东方式的德性思想,具有中国文化的背景,它以德性为核心范畴,德性的根据、德性的规定、德性的培养等是它整个思想的中心。从先秦时期孔子的德性思想来看,德性是一切美好品质的概括。在中国传统里表现为恭、  相似文献   

9.
幸福自古以来就有多种理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幸福观是古希腊哲学中最系统最完善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在他看来,幸福就是至善,幸福是终板的、自足的,我们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幸福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此外幸福也需要外在善的辅佐和合乎中道行为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德性的根据、德性认知的方法,实现德性的途径几个方面,简要阐释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典型地体现了在解决道德问题上的知识论思路。从当代呼吁世界伦理的背景来看,人类若想建立最基本的为所有人都能认同的普遍的伦理行为规范,最有效的是通过理性考量的途径来实现。这一思想为认识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当代社会的伦理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从风俗习惯、情感性格和伦理德性三个角度理解和界定品格,并以德性为其内核与品质对此作出区分.他认为,德性贯穿于品格之中,凭其属性和含量构成对品格的量度;品格预示价值选择;品格塑造依赖教育和风俗熏养;青年的品格熏陶要在法律制约下进行.亚里士多德的品格观念与其他范畴一起构筑了其伦理学体系,展示了品格范畴的意义,为后世留下启发,同时也有若干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中,作为古罗马最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演说家的西塞罗主张人类应该过有节制的生活,节制是一种好的德性,节制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唯一特征,节制是一切美德的根源,人们应该对权力、欲望、荣耀、野心、财富、情绪等进行节制,公职人员更须具有节制德性,并且人类应该用理性来培养节制德性,通过责任伦理的自律和法律的他律来节制贪婪。西塞罗的节制思想在当代公共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全球化治理、生态治理和腐败治理等都需要节制德性的培育和强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前社会公正的缺失及其制度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的德性决定着社会的德性,不公正的社会现象都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我国当前社会中存在着政治权利不公、经济分配不公、教育不公和司法不公的现象,对造成这些不公现象的制度根源分析,进而进行制度伦理建设,对建构公正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公正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正,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伦理价值目标,千百年来一直为所有进步人类所追求。我国以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共和国为主要标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一场革除黑暗的阶级剥削压迫制度、争取社会公正的伟大斗争,同时,在建国五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中,也包括我们在确立和实现公正方面的巨大进步。当然,五十年来我们在认识和实现公正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在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认识公正和实现公正,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和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公正与公平、公道、正义等属同一序列的概念,是伦理学上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范畴。公正一般包括社会公正和个人公正两重涵义。 所谓社会公正,主要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社会的性质、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章程、惯例等等的合理性和合理程度的要求和判断。所谓个人公正,既指个人行为的一种根本原则,也指个人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公共行政决策伦理价值取向,体现了公共行政追求的一种应然状态。对于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公共行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决策伦理价值取向,是一个必须给予明确回答的问题。对于推行社会主义这一目前人类最先进社会制度之中的中国公共行政所应坚持的决策伦理价值取向,应该吸收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公共行政决策伦理价值取向的所有精华部分,将秩序作为基本决策伦理价值取向,效率作为核心决策伦理价值取向,公正作为终极决策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世纪桥》2017,(3)
《尼各马克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史上第一步伦理学专著,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系统阐述了德性在于合乎理性地活动、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关于伦理学之幸福论各伦理学家观点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则在此书中就"幸福"一词作了诸多探讨。其中,幸福概念及影响幸福的要素为我们探索追求幸福的途径提供了很多核心要点,为我们正确地理解什么是幸福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正确地追求真正的幸福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孟子德性伦理思想是系统的,并且其理论是自洽的。人伦出于天道是生命的德性本质形成的前提,因而,孟子以天道作为其德性伦理思想的形上根据。"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天所赋予,先天于人的心中,它们不仅共同构成了人性中的本然之善,代表了四种道德能力,而且也为孟子的德性伦理思想提供了人性根据。因为有了四心,有了人性善的基础,五伦说规约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伦理和伦理实体的基本格局,为孟子德性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伦理上的缘由。  相似文献   

18.
肖林 《前线》2016,(1):38-41
正公正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亚里士多德说:"公正是德性之首,比星辰更让人崇敬。"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公正既是对现实中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制度是否合理和正当的道德判断,也是对人类理想社会的崇高价值追求。公正与平等、自由、法治一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层面上的核心价值观。公正必须以平等和自由为前提,而又要以法治为保障,四者之间彼此密切关联、相互支撑。  相似文献   

19.
自近代以来,西方德性伦理为规则伦理所取代,义务论和功利论成为伦理学的主流。20世纪50、60年代,伦理学领域的这种形势发生转变。西方德性伦理学出现了复兴。他们反对以规则为核心构建伦理学理论,认为要把德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规则从属于德性,进而将德性作为人的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来理解。它从实质主义而非形式主义来诠释伦理学,并重视实践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对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构建目标、构建内容、构建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信念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气质上是统一的,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指引着大众的判断与选择。它是德性伦理中最具基础性的元素,或者说是促成德性成长最重要的基元,其他德性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它的影响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凝炼出的12对德性要求,也都与信念伦理有机联结。它需要全体国民具有与这种价值观相吻合的信念伦理作支撑。信念伦理的缺失将导致工具理性泛化、价值相对主义甚至走向道德虚无主义。研究信念伦理理论,有助于加快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接受,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坚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