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浅谈吸毒人员的异常心理及其心理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吸毒人员的生理毒瘾易发现,可戒除,而心理恶习具有隐蔽性,难戒除。在禁吸戒毒工作中,在抓好对吸毒人员生理脱毒治疗的同时,务必注重对其心理恶习的矫治。吸毒人员的异常心理基于其生理病态,主要表现为自尊心理、自卑心理、自责心理以及精神发育不全、性格和性情不稳定。加强对戒毒人员的心理治疗,要坚持及时和综合的原则,要注意一定的程序,更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对杭州市西溪、武林派出所的调研情况看,当前制约社会戒毒帮教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和问题有:一是对社会戒毒帮教工作重视不够,责任没有得到全面有效落实;二是帮教接茬制度没有落到实处,戒毒出所人员出所衔接工作脱节现象普遍存在;三是社会戒毒帮教力量单薄、人员单一,社会化程度较低;四是帮教方法、措施简单,尿检工作与实际效果有一定差距;五是脱毒认定工作基本没有开展。为此,一要切实认识到抓好社会戒毒帮教工作是有效实现实有吸毒成瘾人员“零增长”的主要途径;二要依托社区基层组织确保各项社会戒毒帮教措施落到实处;三要及时有效地开展脱毒认定工作;四要把社会戒毒帮教工作纳入基层基础工作的考核内容。  相似文献   

3.
就在我们的周边.生活着这样一群人:原本有一副健康的身板.却偏偏利用“精神药物”自残.以生命赌明天;原本充实的灵魂早已空虚.时时追逐“飘”的感觉.置一切于不顾.在袅袅青烟中寻找一种莫可名状的精神寄托——他们就是吸毒者! 与其说是“生活着”,倒不如说是“残喘着”。因为毒魔的摧残力和诱惑力是常人无法理解和体会到的。“一朝吸毒则终生戒毒”.这句话说的就是毒瘾本身是一种心理顽症,生理脱毒易而心理脱毒难上加难。 法治社会决不容许吸毒者日益泛滥.于是.公安机关强制戒毒所应运而生,所取得的成效也有目共睹。可是.面对数以百万计的登记在册吸毒人员以及因他们吸毒而产生的种种恶果.依然令人寝食难安……  相似文献   

4.
2007年12月中国政府颁布的《禁毒法》和2011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戒毒条例》,确立了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回归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戒毒工作新模式,以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等戒毒措施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戒毒措施网。由此,各地方政府纷纷开展人性化的禁毒新探索。  相似文献   

5.
就吸毒者而言,生理脱毒易而心理戒毒难。套用一句通俗的解释就是:吸毒者可能会在短期内不再吸毒,但其脆弱的心理将在一生中时常面临毒品的诱惑。现实中,居高不下的复吸率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真正的戒毒应当是戒毒人员走出强制戒毒所、步入社会的那一天开始。 自20世纪末开始,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威远社区在当地公安机关支持下,用爱心和真心架起了从戒毒所走向社会的放心桥,切实帮助戒毒出所人员解决实际困难,有效地巩固了戒毒成效,被联合国禁毒署赞誉为“昆明威远社区戒毒模式”。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吸毒人员呈逐年递增趋势.1990年颁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设定了强制戒毒和劳动教养戒毒两种羁押戒毒措施.2008年施行的《禁毒法》取消了劳教戒毒,设定了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自愿戒毒或康复、药物维持治疗5种戒毒措施,形成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回归社会于一体的多元戒毒模式.由于《禁毒法》施行的时间较短,实践中面临缺乏具体操作规程、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专业人才和专门经费不足等挑战.  相似文献   

7.
几年来的戒毒工作经验表明,在生理戒断的同时,重视“心灵”的拯救工作,是消除“心瘾”、降低复吸率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非生理戒断因素在戒毒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建立良好的信任和沟通是帮教工作的重要前提。 沟通是传递信息的首要条件,而信息有效传递的基础是交流双方相互间能够接收信息,而不是形成阻抗。在戒毒工作的实践中,广大的戒  相似文献   

8.
《戒毒条例》确认与细化了新戒毒体系,规定了戒毒权力配置与戒毒人员权利保障,确立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措施,将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戒毒康复分别纳入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鼓励吸毒成瘾人员自行戒除毒瘾,完善了社区戒毒的执行程序,戒毒措施之间相互衔接,对吸毒人员严密控制。  相似文献   

9.
<正>青政办[2015]143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关于加强社区戒毒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5年7月28日关于加强社区戒毒工作的意见为依法加强和规范社区戒毒工作,帮助吸毒成瘾人员戒除毒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国务院戒毒条例》有关规定和国家禁毒委员会工作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0.
无助感在强制戒毒青少年中非常普遍,是影响戒毒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无助感主要是由反复失败的打击、不当归因、不良心理暗示、交往需要的满足受挫和社会偏见所致。无助感导致强制戒毒青少年出现一系列的负性情绪和消极的心理定势,自我效能感低下,戒毒动机水平下降。文章最后提出了克服无助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0,(11):11-13
拥有一份工作,对戒毒者而言,远远不止是获得经济来源,而是重建人格尊严和回归社会的起点。戒毒不只是要戒断毒品,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改变吸毒者的价值观,只有价值观的健全才是真正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形势下全面加强戒毒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完善对戒毒所的规范管理;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对戒毒工作的研究力度,形成了集脱毒、康复与回归为一体的戒毒模式。  相似文献   

13.
构建科学、实效、统一的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标准体系,是提升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整体水平、促进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出了目前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标准化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必须建立在深刻认识戒毒工作客观规律基础上,遵照"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精神和要求,以时间作维度,纵向上将强制隔离戒毒过程分为脱毒期、康复期、巩固期三期;以功能为维度,横向上将戒毒日常工作分为执法管理、医疗戒护、教育矫治、康复训练四个板块,构建"三纵四横"的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张彬 《人民公安》2006,(12):14-18
毒品,曾给许多人、许多家庭留下了无尽的痛苦,一些人因为吸毒而家破人亡。有不少的戒毒人员因为无法抵抗心毒瘾从而复吸。但也有戒毒人员在饱受毒害的折磨之后,选择重生,吴荣就是重塑新生当中的一个,一个勇敢选择公开戒毒的女人。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回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叶子 我曾是一名“瘾君子”,去年在禁毒办工作人员和家人朋友的关心和帮助下,终于戒掉毒瘾,过上了新的生活。在这里,把自己戒毒前后的心路历程写出来,希望能为我们国家的禁毒工作尽一点力。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海南省司法厅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戒毒工作原则,积极探索治疗康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矫治、职业技能培训、后续帮教五位一体的海南戒毒模式。今年,海南省司法厅在此基础上,又借鉴循证戒治和运动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将运动康复技术广泛运用到戒治工作中,建立了体育测试、康复理论培训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以有效改善和消除戒毒人员的稽延性症状,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使海南戒毒模  相似文献   

17.
吸毒是一种社会病,吸毒人员是一种客观存在,如何管控吸毒人员,是当下各国政府和社会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总体而言,吸毒人员持续增多,戒断效果不佳,而当下的管控模式呈现"以高危人群为标签的管控逻辑前提、以控制防范为目标的动态管控机制、以公安机关为主导的多元管控主体、以行政强制为主要的毒瘾戒断措施"的特点,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立足于吸毒人员是病人的身份定位以及吸毒人员回归社会之目标,应采取多种举措形成吸毒人员的社区管控模式。  相似文献   

18.
姚涤非 《人民公安》2013,(Z1):34-35
他们的良知被唤醒,戒毒从心开始,戒毒由原来的"要我戒"变成了"我要戒"。2010年以来,湖南省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戒毒人员中,二次入所的比率大副下降。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成为他们戒除毒瘾的净化剂。一家戒毒所,究竟是怎样变成了一所心灵学校?戒毒过程,究竟怎样变成了一场心  相似文献   

19.
为应对青少年吸毒越来越隐蔽的问题,香港特区政府禁毒基金赞助香港青年协会和葵涌医院实施青少年心理辅导普及计划,为毒瘾青少年提供"及早识别、预防教育及评估""标准化、实证、紧密、低门槛、短期的简短心理治疗"和"由临床心理学家提供的进阶心理治疗"三个层次的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内地毒瘾青少年的心理矫治可以从香港毒瘾青少年心理矫治的经验中得到四个方面的启示:完善毒瘾青少年心理矫治服务的社区基础,构建毒瘾青少年心理治疗模式,建立毒瘾青少年的跨专业协作网络,关注毒瘾青少年家长的心理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20.
吴荣四次戒毒四次失败。当她毅然选择公开戒毒,一个叫林志辉的青年人走进了她的世界,他为了帮吴荣戒毒,顶住了世俗的压力,辞掉酒店高薪来到戒毒所做了义工,成了吴荣形影不离的保护神。2005年6月26日,林志辉携吴荣在郑州市强制戒毒所走上了婚礼的红地毯。短信相伴戒毒路2003年7月30日,林志辉从《郑州晚报》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吸毒女为戒毒徒步走虎门,接受社会监督公开手机号。家住郑州的吴荣,1996年在郑州政法学院读大四时,到酒店打工,意外染上毒瘾,吸掉了百万家产,她先后四次戒毒均告失败,因贩毒被投入监狱六个月,绝望之中几次自杀。现在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