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国际金融市场新秩序 目前,东南亚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俄罗斯、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引起全球金融动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对泰国等亚洲国家袭击的成功。索罗斯之所以能够得手,除了这些国家或地区自身的经济问题外,还应归咎于国际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交易法规不完善。在当今世界金融形势动荡不定,国际经济一体化与各国竞争激烈化相互交织背景下,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完善各项市场交易法规,建立健全国际金融市场新秩序。  相似文献   

2.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较平稳,同时也潜伏着不少深层次问题。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已基本结束,但经济复苏乏力;西方经济整体继续增长,但发展不平衡加剧;全球化的负效应凸显,南北经济科技差距进一步扩大;国际社会努力推动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但实质性进展不大。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亚洲金融和经济形势好转,但复苏乏力首先,金融危机己基本结束。两年前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主要有三大症状:一是许多亚洲货币与美元汇率大幅度贬值;二是股市价格发生暴跌;三是短…  相似文献   

3.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强烈冲击,中国近期及时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根据部署,未来两年将安排约4万亿元投资,仅此就可以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十年前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行之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应对国际金融海啸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金融市场整合趋势不断加强、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波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作为本地区重要的成员之一,虽未直接遭受这场危机的冲击,但由于与区内成员传统的密切经贸联系,这次危机必将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对中国外经贸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有些影响目前已逐渐显露出来。一、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  相似文献   

5.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金融体系相对独立,介入国际金融市场不深。但作为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中国想要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显然不可能,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严重影响开始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6.
一、全融安全与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二、各国金融危机的法律防范与国际金融监管立法(一)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及法律制度的缺陷(二)运用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用立法推动金融改革(以上见本刊第6期)(三)世界全融一体化条件下的国际金融监管立法三、重视国内金融隐患,依法治理金融,保障金融安全(一)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安全(以上见本刊第7期)(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依法治理金融总的来看,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健康地发展。但必须指出,在我国金融业中也隐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隐患。客观地分析这些金融风险隐患的表现形…  相似文献   

7.
网来文字     
苑基荣:奥巴马面临群雄逐鹿的全球经济新时代与亚洲金融危机中美国颐指气使要求各国改革金融体制,主导全球经济复苏形象相比,此次金融危机使美国威风不再。全球各地区狼烟四起,欧洲要求美国加强监管,中俄要求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新兴经济体也警告不要忽视其利益,要求增加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权力。  相似文献   

8.
1998年是亚洲经济遭受金融危机打击并步入萧条和衰退的一年,也是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一年多来的东亚和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进而又扩展到俄罗斯,冲击着拉美国家,使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出现动荡。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成为中流砥柱,为举世所瞩目。但是也应看到这场金融危机严重扰乱了国际金融秩序,给世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场危机还未过去,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受到它的消极影响,而且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大。20世纪世界经济走过了一条一体化的道路,世界经济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生产一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酝酿于亚洲金融危机肆虐的危难时刻,建成于国际金融危机仍阴霾未去之时。两次危机的冲击洗礼,两度携手合作抵御危机,这些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经历,正是中国与东盟真诚合作、共谋发展的最好见证和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刚刚过去的20年里,亚洲金融危机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相继爆发,深刻影响了亚洲与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对这两次危机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梳理分析出它们的相似和差异之处,并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发展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一、对两场危机的简要回顾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首先起源于泰国。从当年5月份开始,以索罗斯"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炒家在外汇市场上不断冲击泰铢,泰国政府在采取各  相似文献   

11.
《当代广西》2010,(3):7-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酝酿于亚洲金融危机肆虐的危难时刻,建成于国际金融危机仍阴霾未去之时。两次危机的冲击洗礼,两度携手合作抵御危机,这些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经历,正是中国与东盟真诚合作、共谋发展的最好见证和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二、各国金融危机的法律防范与国际金融监管立法(一)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及法律制度的缺陷(二)运用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用立法推动金融改革(以上见本刊第6期)(三)世界金融一体化条件下的国际金融监管立法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世界金融~体化、金融自由化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全球服务贸易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同时.国际金融风险不断加大,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银行跨国经营发展迅速,金融同业竞争加剧,传统的由银行所在…  相似文献   

13.
在为全国政研会秘书长培训班作报告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其中提出,97年以前,全世界对亚洲模式大多予以肯定,西方有些权威人士甚至认为,21世纪是亚洲世纪。但亚洲金融危机暴发后,西方有些人则步入另一个极端,认为“亚洲模式”破产了,必须靠西方一套去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丹 《人大建设》2010,(4):44-46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尽快走出经济衰退,美国、日本、欧盟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 一、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争先发展新能源产业 1.金融危机推动美国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属于经济危机的一种,是由于金融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金融危机分为国内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国内金融危机多由国内某一金融机构的管理出现问题而引发的连琐反应,一般来说,一个主权国家可以通过行政干预或其他方式,总能有效地避免危机的蔓延。随着国与国之...  相似文献   

16.
自1997年7月2日泰国发生货币危机进而导致亚洲金融危机,至今已有一年。亚洲金融危机引起学术界、新闻界乃至社会的极大关注。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出版界已推出了一批关于亚洲金融危机的书籍,但大多侧重于一般介绍和动态报道。在亚洲金融危机一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院外部分专家学者合著的《亚洲金融危机:最新分析与对策》的问世,大大增添了这类书籍的理论色彩,为人们深刻认识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分析其走势,研究应对方略,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力作。  相似文献   

17.
《湖北宣传》2009,(3):29-30
关于对“中国模式”特别关注的原因 一是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沦”.继而引起全球性的争论。而中国自经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还能保持比较稳定和快速发展。使得这些言论不攻自破,也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乃至于美国和欧洲最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都被认为是在学习中国。  相似文献   

18.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当金融危机的沉痛打击还没有使亚洲的一些国家苏醒过来,全球经济一派不景气的时候,“欧元列车”却在稀稀落落的掌声中自信而稳健地向我们驶来。欧元诞生了,我们怎么办?欧元的诞生,将对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乃至对整个世界经济和...  相似文献   

19.
d一、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二、各国金融危机的法律防范与国际全融监管立法(一)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及法律制度的缺陷(二)运用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用立法推动全融改革(以上见本刊第6期)(三)世界金融一体化条件下的国际金融监管立法三、重视国内金融隐患,法治理金融,保障金融安(一)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安全(以上见本刊第7期(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法治理金融(三)把一切全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四、思考与建议(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处理好坚持改革开放和维护家经济安全的关系(二)进一步加快改…  相似文献   

20.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1997年夏季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由于我国做到了严密防范、周密运筹、处世不惊,保持了经济金融的稳定和正常发展,人民币汇率迎风不动,外汇储备还继续增加,中国成为亚洲经济中的"绿洲",不仅国内经济稳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也得到国际社会的由衷赞美。亚州金融危机象没有硝烟的世界战争、没有声响的惊涛骇浪,转瞬之间,东南亚国家一二十年发展经济的成果横遭洗劫,多少人家辛勤积攒的家财付诸东流。金融危机的幽灵短时期以内不会消失,在当今世界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