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东旺 《党史文苑》2005,3(2):54-55
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扬弃"传统发展观,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首先,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次,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最后,坚持科学发展现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在人学思想方面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人学思想上的心理相容性也许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文化原因,今天进一步挖掘两者的共性,既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思想,也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扬弃”传统发展观,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首先,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次,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最后,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4.
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以一种价值思维而不是实用思维去认识文化,把握文化建设的方向.文化建设应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分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创造性和与时俱进性的基本特征,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最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坚持吸收多元文化,坚持文化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坚持文化的人本性与市场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张发钦 《世纪桥》2009,(5):34-35
科学发展观继承弘扬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思想传统,它的提出是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果。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并为其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渊源中的中华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渊源时,不能忽略中华文化传统的影响。以人为本在中华文化传统上的源头是民本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追溯到四民分业、人必称土、天人合一思想。史学家汤因比忧虑工业革命以来给大地的创伤,对中国满怀期待,这是建立在从世界范围认识中国五千年历史及其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发展观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和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其产生和发展既以马列主义作为根本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应从指导思想和主题两个层级来考察和认识.指导思想是最高的宏观层级,主题是次高的中观层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是党的最高的宏观层级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次高的中观层级的主题,即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与科学发展观对等的关系,应该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等的关系,应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因其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要搞清楚作为指导思想的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首先必须搞清楚作为主题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关系.作为主题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坚持和创新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创立了构建社会新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社会变革现实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继承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制度继承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继承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我国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华文明享誉海内外。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文化上,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阐述了弘扬传统文化为什么要体现时代性,弘扬传统文化怎样才能体现时代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普遍真理,存在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尚未涵盖的思想精华.这些精华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本文试从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经世致用思想,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论证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精华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现代价值.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精神动力,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和谐思想作为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传统和普遍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各家各派思想学说的重要支柱和中国文化的人文精髓.这种多元共生、动态统一的文化理念,全方位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传统和谐命题的提出及和谐思想的生成与传播,昭示和彰显出和谐社会作为人类向往和追求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资源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本文分别论述了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而揭示出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从而为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黄军华 《理论导报》2008,(6):24-25,29
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当前我国的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进行了认真梳理,探讨了其中可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借鉴的合理思想.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旨在探讨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渊源,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的突出理论成果,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中庸协和、天人合一等精神资源,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机整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历史先进性及现代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唯一五千年连绵不断是由其特质和属性决定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德文化、善文化、和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历史先进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人本、理性特征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较之于西方文化的宗教性和人类中心主义,显得更为人文和理性.而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那个时代世界最先进、最优秀的文明思想,是人类思想的高峰.孔子思想在西汉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后,引领中国在2000多年中领先世界并维护着国家统一.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超越和前进.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仁学与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成波 《理论学刊》2005,3(8):104-106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具有的影响是深远的。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并从仁者爱人的口号出发,要求当政者首先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尔后富之,教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全球发展趋势,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仁学思想中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九海  韩强 《求实》2005,42(6):33-35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传统的感性思维、人本思维、整体思维、和谐思维经过创造性诠释与现代转换,可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吸收了当代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主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民族文化优秀成果三个要素的有机统一。其中,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主题是其动力源泉和价值指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理论主体,同中国民族文化优秀成果相融相合是其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注重和谐即贵和.中国传统文化贵和特质表现在偏重和谐矛盾同一性的辩证思维、普遍和谐的思想、自然内部和谐的思想、人与自然内部和谐的思想、人与人和谐的思想、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人自身内部和谐的思想、国家、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和谐的思想八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贵和思想具有思辨性与实用性统一、多样性与层次性统一、主导性与非主导性统一、超时空性与负面性统一、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统一五大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贵和特质作为中国的具体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规定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