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冷战时期巴基斯坦军队与美国相互的认知和政策取向,并以卡特执政时期对待齐亚·哈克政府的态度转变为例,分析其对美巴关系带来的影响,最后对于冷战时期美巴关系中的巴基斯坦军队因素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在影响美巴关系的诸多因素中,巴基斯坦代议制政府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本文将简要梳理巴基斯坦代议制政府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与美国相互的认知和政策取向,然后再分析冷战与后冷战时期巴基斯坦代议制政府因素对美巴关系的影响,最后对于美巴关系中的巴基斯坦代议制政府因素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在影响美巴关系的诸多因素中,美国白宫与国务院之争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本文将分析美国白宫和国务院对巴基斯坦的认知和政策取向,然后再以1971年南亚危机期间白宫与国务院的分歧为例,分析其对美巴关系带来的影响,最后对美巴关系中的美国府院之争因素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在影响美巴关系的诸多因素中,美国国会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本文将分析巴基斯坦与美国国会的相互认知,然后以1980年代美国国会对于巴基斯坦核计划的关注为例,分析其对美巴关系产生的影响,最后对美巴关系中的美国国会因素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阿尤布·汗是巴基斯坦第一位军人统治者。从1958年就任总统直至1969年被迫下台,阿尤布·汗统治巴基斯坦超过10年。这段时期的美巴关系经历了从亲密到冷淡的转变,并且直接影响了以后美巴关系的发展。更好地了解这段时期的美巴关系,对我们深刻理解冷战时期乃至冷战后的美巴关系都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分析了冷战时期美国的南亚战略,考察了冷战时期美国与印度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分析了美国通过发展与印度的双边关系以反击苏联在南亚的战略利益的战略,并论证了限制美印关系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7.
浅析美、印、巴三角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近年来,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三角关系由冷战结束初期所呈现出的相对均衡的锐角三角型,变成了美"近印疏巴"的钝角三角型."9·11事件"后,美国回调对南亚的政策,美巴关系转圜,美、印、巴间的三角关系发生了新的嬗变.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如何把握美、印、巴三角关系未来的走向,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张力 《南亚研究季刊》2012,(4):1-6,20,4
在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反恐合作中,美国对巴援助和巴为支持美国反恐所付代价是互为关联的两大因素,也是受到激烈争议的问题。美国为赢得巴基斯坦对“反恐战争”的支持,不断向巴基斯坦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对巴基斯坦的处境及巴政府的举措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大部分援助受制于美巴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此同时,巴基斯坦为支持美国反恐不断付出沉重代价,巴成为恐怖主义威胁的主要受害者。分析美巴围绕援助与代价的利益矛盾,为判断美巴反恐合作的走向提供了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9.
克林顿对南亚三国的访问,提升了美印关系,加强了与孟加拉国的经济合作,并逼迫巴基斯坦军政府还政于民。以克林顿南亚之行为起点,美国南亚政策也从“平衡外交”调整为“重印轻巴”,通过提升美印关系;开展战略对话,拉拢印度,以期借重印度实现美在南亚和印度洋的主导地位,将南亚纳入其全球战略框架。一、历史回顾美国南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主要是根据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受美苏在南亚地区角逐的影响和制约,按不同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冷战时期,“拉巴抑印”。这一时期,东西方冷战,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斗争。在南亚,苏联…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反恐合作中,美国对巴援助和巴为支持美国反恐所付代价是互为关联的两大因素,也是受到激烈争议的问题。美国为赢得巴基斯坦对"反恐战争"的支持,不断向巴基斯坦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对巴基斯坦的处境及巴政府的举措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大部分援助受制于美巴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此同时,巴基斯坦为支持美国反恐不断付出沉重代价,巴成为恐怖主义威胁的主要受害者。分析美巴围绕援助与代价的利益矛盾,为判断美巴反恐合作的走向提供了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1.
拜登执政后,美国的南亚政策有望保持较大连续性,也会因形势所需而出现某些调整。美国与印度的战略合作将继续升温,双方对"印太"接触的兴趣和能量也将不断放大,但节奏、程度和性质将受两方利害差异及其他外部因素的调节。从务实的战略利益出发,拜登政府有意改善美巴关系,而美巴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的阿富汗政策和印巴关系的稳定。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目标不会改变,但拜登政府的政策选项与阿富汗及地区的不确定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脱节,新提"和平计划"仍受到挑战并会有所调整。这些区域性要素并非孤立发展,而是以多种方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影响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基本面。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美俄两国既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争,也不存在对世界霸权的争夺。美俄关系已不再是冷战时期那种非敌即友的关系,在更多的情况下,表现为非敌非友的关系。布什政府执政初期对俄实行强硬政策,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方面,对俄奉行单边主义政策。“9·11”事件后,美俄关系有所改善,但双方“既斗争又合作”的关系将会继续下去,美国奉行对俄削弱和遏制的总体战略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美国两党政治的一些显著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美国两党政治的一些显著变化吕其昌美国是一个实行资产阶级两党制的典型国家。今天,民主、共和两党仍垄断着美国的政治舞台,影响到美国政治的各个层面,这种情况还将长期维持下去。但是,多年来,特别是冷战之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美国两党政治的一些方...  相似文献   

14.
日本新一届民主党政府上台执政后,积极推动冷战时期美日关系史上秘密协议的公开.与之相呼应,华盛顿也解密了美国在日部署核武器的有关档案文献,特别涉及冲绳返还过程中的核武器密约问题."尼克松--佐藤秘密协议"的披露,不仅补充了美日返还冲绳谈判中"核武器"处置等若干缺失环节,也揭示了冷战时期美日同盟体制演变下美国在西太平洋核部署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冷战时期结束后,世界形势发展趋缓,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因此,此前形成的所有冷战工具皆应废弃。然而,美国不仅仍坚持其全球战略,而且为促其实现继续坚持和发展与盟国的同盟关系。日美新防卫合作指针即是在后冷战时期形势下为加强和扩大日美安保体制所构筑的新军事同盟,它仍然是实现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毫无疑问,它是顽固坚持冷战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冷战时期叙利亚与美国关系长期冷淡,海湾战争后叙美关系得到较大改善;九一一事件后,在美国发动的全球反恐怖主义战争中,叙美在如何界定恐怖主义和由谁主导反恐斗争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叙利亚坚决反对美国军事打击伊拉克,但在美国的压力下给予了一定合作;伊拉克战争后,美国迫使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结束了“叙黎特殊关系”,叙利亚处境较为孤立;未来叙美关系仍将在合作中存在根本性分歧,但继续保持合作。  相似文献   

17.
3月20—2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对印度进行了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这是自1978年卡特总统访印之后美国总统对印的首次访问。克林顿此行是美国在调整南亚政策进程中采取的重大步骤,表明南亚已成为美国的外交重点之一,而对印政策则是美国南亚政策的支柱。在美、印、巴关系中,美国已改变冷战期间助巴反印的立场,转而采取向印倾斜的方针,说明印美关系已走出冷战阴影,逐渐向新型伙伴关系过渡。  相似文献   

18.
"9·11"事件后,美国决定铲除恐怖主义,其第一步是对制造"9·11"事件的"基地"组织和庇护该组织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发动战争.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美国采取措施拉拢在这一战争中有着重要战略地位的巴基斯坦,使冷战后被抛弃的美巴联盟得以恢复.在战争中,美巴关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两国联盟的基础仅仅是反恐战争,所以在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巴联盟出现裂痕.  相似文献   

19.
邢骅 《国际问题研究》2007,(2):32-36,43
冷战后美欧关系从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对抗到布什总统连任后的和解经历了令人瞩目的波动.但波动因美欧关系的特质而上下有限,造成波动的三个变数是总体国际形势演变、各自内部政治生态的变化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对策.2003年布什总统访欧开始的美欧关系的改善几年来持续巩固与发展,标明双方关系进入一个以合作为主调的新阶段.今后一段时间内凝聚双方的因素将超过分裂因素,美欧关系的新阶段在较长时期可望延续.  相似文献   

20.
《和平与发展》2021,(3):93-114
本文通过梳理冷战后缅甸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和领导人战略偏好来分析缅甸对华政策。丹瑞执政时期中美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竞争较弱,缅甸卷入大国竞争的风险较小,但缅甸将安全威胁置于首要地位,强调反抗外部干涉、维护政权独立,形成进攻型战略偏好,缅甸因而采取对华合作战略,试图借此平衡美国威胁。登盛执政时期,中美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缅甸卷入大国竞争的风险和利用大国竞争获益的机会增大,但缅甸将经济利益置于突出地位,安全威胁感知急剧下降,形成调和型战略偏好,因此缅甸既通过对华合作获取利益,又通过改善缅美关系降低对华依赖。民盟执政时期,缅甸面临的美国压力增大、对华合作机会增多,延续调和型战略偏好的缅甸领导人通过强化对华合作削弱美国威胁,同时开展多元化外交平衡中国影响力。军方再度执政后,缅甸面临的美国压力急剧上升,持调和型战略偏好的缅甸领导人将更加靠近中国以抵御美国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