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多雇主谈判作为市场经济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典型制度之一,在节约交易成本,规范劳动力市场,平衡劳资力量和预防及调处劳动争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在中国,集体协商有企业集体协商、行业集体协商和区域集体协商三种谈判结构,其中真正具有多雇主谈判意义的是行业集体协商。本文通过运用新法团主义理论对中国温岭模式、武汉模式、北汽模式和大连模式等四个典型行业性协商模式进行分析,为研究中国多雇主谈判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从主体培育、内容规范、范围扩展等方面对中国行业集体协商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和实践看,行业协商是我国推进集体协商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普遍共识。在这一共识形成过程中,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行业协商深化发展,要充分发挥集体协商典型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是调整劳动关系法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层次,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理想选择。当前我国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存在的主要障碍表现在协商主体力量不均衡、政府主导作用不到位、劳动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必须增强工会组织的力量和作用,提高劳方在工资协商中的博弈能力,强化政府在建立和完善工资协商机制中的主导作用,体现政府推动的直接化,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为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供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4.
企业层面的工资集体协商容易走形式,其实效不尽人意。在现行体制下,企业工会的作用是有限的,没有行业层面的集体协商,是很难协调劳动关系的。因此推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是最理性的选择,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推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尤其是县、市级以上的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有利于维护职工权益,能真正体现工会在政府、雇主面前代表职工的主体资格,体现社会对工会地位的认可。最重要的是,推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有利于统一行业劳动标准,有利于职工权益平衡,有利于劳动关系协调,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前,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存在的三方面困境.要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在我国企业普遍开展,需要从国家到企业相互配合,建立起工资集体协商的有力保障机制、有效运行机制和循环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6.
方火春 《中国工运》2009,(7):40-41,56
工资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劳动关系双方物质利益矛盾的焦点,是劳动关系的核心问题。通过集体协商解决由于工资问题引发的劳动关系矛盾,足企业与职工获得双赢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工资集体协商多为企业层面的协商,但由于工资问题的特殊性,企业层面的协商存在着劳资双方力量不均等、工会方协商代表专业知识缺乏、有关工资协商的信息量不广等问题。相对于单个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而言,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具有调整劳动关系的层次高、力度大、范围广的优点,因此,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奥地利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成功推行源自于法团主义的制度安排;通过立法赋予行业谈判的优先权;通过“模式谈判”建立起来的行业之间工资确定的联系,以及工会组织在谈判中对谈判策略和战术的把握.这些经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对于我国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广泛开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工会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不敢谈”、“不善谈”等问题,制约了企业工会与企业行政进行工资集体协商中作用的发挥.因此,应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良好社会范围;加强培训,提高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协商的能力和水平;修改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相似文献   

9.
通过集体协商决定企业工资分配是当今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是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主要手段,也是协调和稳定劳动关系的有效措施。淮安市总工会自1998年年底以来在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注重发挥以下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为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呐喊”目前,在我国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为了使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支持,淮安市总工会主动地向社会“呐喊”,为全市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一是主动地向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汇报工作,将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相似文献   

10.
关于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是加快建立行业内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在推行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需要各级工会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协商主体、借助各方力量、突出协商重点等方式方法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劳动报酬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