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周茂玉 《理论探索》2008,(1):157-160
我国刑法修正案第7条对1997年刑法第163条"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进行的修正,在弥补以往刑法规定不足的同时,又带来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罪名不够科学准确,犯罪主体与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的犯罪主体在立法上不太协调,对"其他单位"和"工作人员"没有进行较为规范的界定,对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不同身份者之间共犯关系界定不准确.较为科学合理的做法,是将该罪的罪名确定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受贿罪".合理界定公司企业、其他单位和工作人员等概念,在不同身份者之间成立共犯关系的场合,应区分具体情况来对待.  相似文献   

2.
温建辉 《理论探索》2012,(1):133-136
目前关于犯罪本质的认识主要包括法律本质观、政治本质观和社会危害性本质观。关于犯罪本质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犯罪本质不宜由其他现象来界定,不宜由社会危害性来界定,也不宜用关系属性来界定。关于犯罪的本质,应该从三个层面把握:犯罪的本质是一种不见容于社会的心理态度,犯罪的本质属于心理的"自我"层次,具体犯罪的本质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2)
电信诈骗犯罪行为人借助电信、计算机等通信中介实施犯罪,使得电信诈骗犯罪在时间、空间二维度上与普通诈骗罪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到其犯罪形态的认定。然而,认定其犯罪形态的理论前提是界定犯罪是否已"着手",因此,在采用实质客观理论认定其着手问题之后,比较分析如何认定诈骗罪既遂标准的学说,认为采用失控说为标准界定电信诈骗犯罪既遂形态与未遂形态颇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界对于犯罪预备行为概念的界定问题关注较少,对犯罪预备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必经之阶段等疑难问题仍存有分歧。在对犯罪预备行为进行概念界定时应首先明确,其构成要素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阶段性;(2)目的性;(3)指向性;(4)本质性;(5)程度性。据此其概念可重新界定为,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增大特定犯罪实施的可能性,而在实施犯罪之前进行的对完成犯罪具有实质作用的作为或不作为。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惩治日益猖獗的贿赂犯罪的需要,我国有关受贿犯罪的刑事立法不断调整渐趋完善,受贿犯罪从一元走向多元,罪名体系基本形成。受贿犯罪自然人主体在立法上逐步扩大,法律界定日渐清晰,但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相比仍然存在一些漏洞,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回顾了我国受贿犯罪自然人主体立法完善的历史沿革,梳理归纳了各类受贿犯罪主体范围的法律界定并加以必要解析,进而就自然人受贿的立法缺憾与进一步完善问题提出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刑法理论界对刑法中行为的概念存在不同的界定。分析这些界定发现,行为概念实与犯罪成立体系关系甚大,行为概念不但在犯罪成立体系内部和外部研究会存在不同,而且行为概念的机能发挥一定程度上也受犯罪成立体系影响。我国刑法中的行为概念界定应充分考虑我国现有犯罪成立体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家庭暴力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长久存在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地危害了社会治安,破坏了家庭稳定和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要防治家庭暴力犯罪,必须分析家庭暴力犯罪的构成要件,科学界定家庭暴力犯罪的概念,探析家庭暴力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法律、道德、社会救济等诸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对家庭暴力犯罪进行防治,从而达到维护家庭社会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刑法确立了单位的犯罪主体地位,但刑事诉讼实务中对单位犯罪主体的处理非常混乱,导致本该承担刑事责任的单位被免责,或是只追究单位责任人而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必须明确单位犯罪主体的确立标准,只要是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经单位决策程序决定,反应单位意志的犯罪,并为刑法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其犯罪主体就应当是单位,而不论单位是否具有法人资格.  相似文献   

9.
封娟 《学理论》2014,(8):116-118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自实施以来,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该罪犯罪主体的界定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对立法意图及司法实践的综合分析提出,犯罪主体中应包括国家工作人员;近亲属的范围界定应与《公务员法》第68条的界定保持一致;对"关系密切人"的外延界定应以其是否具备影响力作为标准。  相似文献   

10.
关于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犯罪作为近年来刑法学界所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是刑法修订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修订后的1997年新刑法在总则第二章设专节对单位犯罪主体的范围及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作了总括性规定的同时,又在分则的有关章节里规定了具体的单位犯罪的构成法定刑,从而构筑起了一个集自然人刑事责任与单位刑事责任一体化的刑法新体系。这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立法界、刑法理论界对传统刑法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一、单位犯罪的主体资格根据新刑法第30条的规定和立法精神,所谓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  相似文献   

11.
回顾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的历程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研究不仅仅推动了青少年犯罪学与犯罪学的产生,还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公众重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促成矫正主义青少年犯罪观的形成、促进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形成与完善,以及推动未成年人专门立法的诞生、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30年来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也存在着学科独立性的缺失、研究对象界定的悖论、实证研究方法的缺失、青少年犯罪研究专业槽的缺失、青少年犯罪研究各学科之间的隔阂与分裂等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通说将“经单位集体讨论或单位负责人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作为单位犯罪的核心要件。但是 ,这种理解却存在着以下弊端 :如难以划清单位代表或机关成员的犯罪和单位自身犯罪之间的界限 ,夸大或缩小单位担负刑事责任的范围 ,不符合现实社会中的单位犯罪的实际情况等等。  相似文献   

13.
田然 《学理论》2013,(3):131-133
单位是单位犯罪的主体,根据近代刑法的罪责自负原则,单位犯罪刑事责任应由单位单独承担,单位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不应当承担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我国目前对单位犯罪处罚有"双罚制"和"单罚制"两种模式。对单位仅处以罚金刑难以体现罪刑均衡,因而我国刑罚体制要做出相应调整,增加单位资格刑。  相似文献   

14.
论恐怖主义犯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恐怖主义犯罪是全人类文明社会的共同敌人。面对恐怖主义的全球危害 ,如何科学而全面地认识恐怖主义犯罪 ,探索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寻求更加有效地防范与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对策 ,是理论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界定恐怖主义犯罪的基础上 ,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进行概括 ,对恐怖主义犯罪原因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了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恐怖主义犯罪严重地危害世界和平与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 ,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科学地界定恐怖主义犯罪、分析恐怖主义犯罪新动向 ,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对策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商业贿赂中单位犯罪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单位实施商业贿赂的认定,是将满足一定条件的个人贿赂行为转嫁给单位承担责任,而忽视了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的自身特征和组织主体责任,难以有效地防止由单位自身不合理体制引发的贿赂犯罪。通过考察英美两国的相关法律和实践可以发现,对于商业贿赂行为,严惩单位犯罪且重视单位的合规计划已成为国际趋势。我国应转变商业贿赂中单位犯罪的认定模式,将单位作为与其成员相对的独立实体看待,以单位制定和执行反腐败合规计划的实际情况来认定单位自身过错,促使单位建立预防商业贿赂犯罪的多元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困扰社会的一个难题。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预防进行了很多有益的讨论和研究,但对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未成年人共同犯罪与未成年人单独犯罪有很大的区别,如犯罪目的容易实现、犯罪参与人的贪婪欲望强、危害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等,给社会、家庭带来更加不安定的因素和隐患。从多年来我们办理的未成年犯罪案件来看,共同犯罪案件占了极大的比例,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黄雅婧 《学理论》2012,(33):101-102
随着网络在国内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比例大大增加,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网络安全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减少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和加强我国网络安全建设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合作,网络管理单位自身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9.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一种社会危害性极强的犯罪。如何减少和预防黑社会犯罪,各国和地区都在作不懈努力。中国内地与香港法律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立法模式、黑社会组织的界定、罪名的种类及行为方式的规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将两地的刑事立法进行比较和研究有助于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共同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20.
准确理解家庭暴力的内涵,是界定家庭暴力犯罪的前提。司法实务中打击家庭暴力犯罪存在着立案难、举证难、认定难等诸多难题。只有转变观念,强化法治思维,完善刑法罪名和处罚条件,改革举证责任制度,建立系统的惩防机制,才能有效防范该类犯罪的发生。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让家庭远离暴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