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朗  伍慧萍 《德国研究》2010,25(4):12-19
长期以来,德国移民融入政策受制于联邦政府对于移民现状的否定态度,导致移民融入政策缺乏理念指导,融入现状不尽如人意。自20世纪末起,德国政府开始转变移民问题的话语,推行《移民法》框架内的融入课程和实施政治象征性措施,移民融入政策及其理念在建构中逐渐清晰,融入概念中的三种维度也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唐艋 《德国研究》2019,(1):37-52
本文首先对重要融入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德国的融入理念进行分析,然后从居留与国籍制度、融入措施和融入评估三个方面对德国移民融入政策的结构与领域进行论述。文章指出德国移民融入政策以结构性融入措施为核心,具有自由多元文化主义、经济实用主义和同化的特征,且可能朝同化方向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移民对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迅速蔓延,欧盟各国普遍收紧了对外来移民的政策,而欧盟层面的政策应对却受制于欧盟机构的纵向和横向组织架构特点以及各国移民模式的差异,直到上世纪末才开始尝试确立移民融入政策的框架与法律基础.本文分析了欧盟目前在移民融入领域的组织结构、政策文本、调控机制与手段,并尝试对欧洲共同移民与融入...  相似文献   

4.
今年7月,德国的《移民法》在经历了将近四年的辩论、协商和修改之后,终于获得联邦议院和参议院的通过,并将于2005年1月1日正式生效。至此,德国第一部《移民法》终于尘埃落定。 诚如本期郭小沙先生在"德国《移民法》评说"一文中所指出的,"这部法律之所以称之为德国的第一部《移民法》,并不是因为德国过去没有针对移民事务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而是过去的有关移民事务的法律法规并没有使用'移民(Zuwanderung)'这个词来定义,而是使用其它词  相似文献   

5.
德国《移民法》评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小沙 《德国研究》2004,19(3):14-19
德国第一部<移民法>经过4年的孕育与阵痛最终产生,它汇集了德国朝野各党的不同意见,顺应了德国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界定了移民事务的范围、性质,明确了法律实施的程序、责任,提高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执法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6.
论德国移民的社会一体化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全成 《德国研究》2006,21(2):43-47
从近代移民发展的历史来看,德国始终存在着移民现象,并经历了从移民迁出国到迁入国的根本变迁。特别是到20世纪末,德国越来越成为事实上的非典型的移民国家。但德国的移民并没有融入德国主流社会,而是成为边缘性的少数民族群体,德国人针对外国人的暴力排外行为也有增无减。为适应移民的社会现实,德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新移民法。但德国的移民社会一体化的任务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欧洲国家对待外来移民一直怀有需求与排斥的矛盾心态,这与人口转变、全球化竞争及民主制度等因素相关联。分化排斥、同化及文化多元主义是外来移民政策的三种主要理论模式。本文以德国为案例,试图分析国家是如何平衡需求与排斥的矛盾心态,在所需移民与不需移民之间做出区分并进行移民政策模式的选择。通过对德国四大移民群体在劳动力市场及福利制度参与的比较,以及2000年后德国对外来移民的融入政策的分析,本文认为德国推行的是以分化排斥为主导,与整合内部移民融入有机结合的政策模式。  相似文献   

8.
自2005年出台《移民法》后,德国不断完善其移民法律体系,有效增强了对教育背景好、职业素质高的专业技术型移民的吸引力。本论文试图厘清德国专业技术型移民的概念,梳理德国有关专业技术型移民的法律制度,并对其突出特点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9.
2005年法国骚乱凸显了法国政府在移民问题上的治理危机,作为其移民政策的共和模式亦受到广泛质疑。本文以2005年法国骚乱为切入点,研究法国政府在2005年法国骚乱这一少数族裔群体性事件爆发后,做了哪些政策调整,以及这些调整能否有效地应对2005年骚乱凸显的问题。2005年法国骚乱后的法国移民政策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在对外的入境与入籍政策上进一步收紧,在对内的移民社会融入政策上注重从移民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促进移民的社会融入。但总体而言,新政策虽有局部微调,但本质不变且还有加强,技术层面上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价值层面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刘立群 《德国研究》2006,21(1):21-25
本文主要从德国历史、战后两个德国政治文化的差异及其互动、极左翼和极右翼势力问题、和平主义运动及反美情结、融入欧洲作为德国政治文化的主流及其发展趋势等角度阐述和分析德国当代政治文化的脉络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产生的两部民法典,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和1896年颁布、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是世界民法史上的两座里程碑,它们“在民法发展史上形成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比较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两部“姊  相似文献   

12.
胡雨 《德国研究》2013,(3):69-80
经过半个世纪的移民浪潮,穆斯林人口在德国迅速增长,形成了以土耳其裔为主体的穆斯林社群。与此相应,各类伊斯兰组织不断扩展,为穆斯林移民提供了广泛的宗教社会服务,也成为争取自身宗教认同、文化要求及政治权利的载体和动能。然而,受制于弱势社会经济地位、特殊生活方式,加之社会普遍存在的针对穆斯林和伊斯兰教的敌视、排斥、歧视及恐惧情绪,导致“穆斯林问题”的高度种族化、政治化、安全化和病理化的趋向。吸纳与整合穆斯林移民业已成为德国政府和社会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眼于在德土耳其移民的经济生存现状,利用移民经济学"离散社群"框架对其进行中长时段的考察,认为平行还是融入的选择取决于德国政府的移民政策,两国双边经济关系的强化是打破移民经济状态僵局、形成完整移民系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欢庆百年同济校庆之际,德国问题研究所李乐曾教授广览中德文献资料,搜集中德档案及私人珍藏,以缜密的取证和科学的分析,撰就《德国对华政策中的同济大学(1907-1941)》一书,梳理同济大学与德国的渊源关系,复又为本期的《德国研究》杂志撰写"同济大学德国特征的形成与延续"的专稿,激发了我不避续貂之嫌,以在校六十余年的身历,书此短文.瞻顾德国特征在同济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李光 《德国研究》2013,(4):75-85
德国的米里格瑞斯(Milli Gotis)原本是土耳其米里格瑞斯运动的分支,它和土耳其国内政坛有着密切联系。1995年它改名为伊斯兰社区米里格瑞斯(IGMG)。自从1997年土耳其国内政变之后,IGMG就开始了向一个单纯宗教组织的转型,其活动主要集中于为德国穆斯林提供宗教、社会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尽管转型以来,IGMG为融入德国社会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其某些极端主义的表现,使得德国当局将其视为一个极端组织,从而导致了IGMG的转型困境。  相似文献   

16.
时雨 《德国研究》2013,(1):108-123
1月2日来自贝多芬故乡的德国波恩贝多芬交响乐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欢乐颂》。此次系这支创建于1897年的百年名团首次访华。1月9日由中联部、德国联盟党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德政党对话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会上,双方代表围绕"中德中欧发展前景及双方务实合作"这一主题展开交流。1月9日德国《商报》发表弗兰克.泽林的文章,题为《世界秩序,中国将更加强大》。文章说:"西  相似文献   

17.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欧洲成为浙江新移民的主要移居地。这些浙籍华人对侨居国和原籍国的关系、两国的经济建设、文化交流、区域稳定等问题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文以德国浙籍华人新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其跨国公民身份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浙籍华人新移民的"跨国公民身份"不再意味着一纸护照,而是移民超越国界的身份构建过程。跨国公民身份在浙籍华人的权利、义务、参与及身份认同四个维度上有着不同的体现,导致其在德国的生存状态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华人-墙-德国人、华人-窗-德国人、华人-门-德国人、华人-透明的墙-德国人,而语言能力成为跨国公民身份构建过程中的一道门槛。  相似文献   

18.
在六八运动50周年纪念和右翼民粹势力崛起的背景下,本文尝试通过对文化和社会事件及其论述的公共话语的跟踪,梳理当下德国的"左倾"自由主义政治遗产。作为"左倾"政治一向特别关注的边缘群体,土耳其移民及其后裔为主的外来移民、犹太人以及东德人是研究以记忆、融合与认同为核心的德国话语的重要样本。当下的德国在厄齐尔事件之后已经无法继续维持多元文化主义的"酷德国"想象,维系战后德国认同的"历史反思"叙述必须回应对于文化中心主义的批评和来自新的犹太主体性的挑战,而愤怒的东部德国人也以正在形成中的"东德人"意识呼吁德国修正统一以来的历史书写话语。由身份认同纠缠展开的话语转向正在德国悄然酝酿。  相似文献   

19.
从民社党走向看德国政党间"趋同"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 《德国研究》2001,16(1):7-11
民社党在德国统一十年来的整合过程中,逐渐改变了过去的形象,开始融入德国政治主流.德国各政党间的趋同是西方发达国家自70年代以来普遍存在现象的一个缩影.正是这种趋同,为民社党融入主流社会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相似文献   

20.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把其融入我们的生活呢?如何融入到家风建设中呢?比如说"富强",在家庭中,怎么理解它又怎么引导孩子来认识它呢?先来认识"富强"的反面———"贫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