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5月为惩罚伊朗核计划而签署单方面制裁的行政命令以来,“伊朗核问题”已经存在了13年。13年以来,伊朗在发展核技术上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联合国安理会从2006年起已相继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1个警告决议和3个制裁决议,新的决议也在酝酿之中。 相似文献
2.
阿拉伯之春爆发10年来,伊朗区域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引发美国加紧对其进行制裁打压.纵观过去十余年间美伊关系走向,围绕伊朗核问题谈判、核协议签署和毁约以及重返协议成为一条重要主线.伊朗核问题是美伊矛盾中非常突出的外在表现,但其并非影响美伊关系的核心因素,而是二者长期交恶催生的一个结果.值得注意的是,美伊对抗已经越来越违背各自的国家利益,两国对双边关系的反思迫在眉睫.美伊关系发展至今即使不是最低点,也已经是在底部区域.虽然两国在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上分歧仍存,但从大趋势来看,未来美伊关系有望好转. 相似文献
3.
由于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并重启对伊强硬政策,伊朗局势在短暂平稳两年后再度升温。当前,域内外大国围绕伊朗问题激烈交锋,远超出伊朗核问题本身。地缘政治竞争构成大国博弈的中心议题,而这反映了"后美国时代"新的中东地缘政治秩序。这场博弈不仅关系到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存废,也关系到海湾地区的稳定和中东地区安全秩序的重建。当前背景下,伊朗核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美伊之间的博弈,也与国际社会能否制定一个地区性集体安全解决方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美台军事关系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之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个世纪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有历史的因素,有世界格局的因素,有国家实力的因素,但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障碍却来自于美国的军事干预,尤其是美国与台湾当局结成的官方和准官方的军事关系。正如邓小平所说,“台湾问题说到底是美国问题”。 从美国的动机看,战略上,台湾是美国在太平洋上靠近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战略支点,失去对台湾的控制,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将因此减去大半,政治上,台湾是美国分化和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东地区的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伊拉克战争的硝烟未尽,伊朗核问题又浮出水面。欧盟积极介入伊朗核问题的谈判进程,意在掌握中东和平进程的主导权。大国和伊朗间日趋激烈的政治博弈,使伊朗核问题大有一发牵动全局之势。欧盟对伊朗外交政策的摇摆不定,伊朗政府的强硬核立场,使得欧盟的斡旋能力大打折扣,欧盟在外交上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6.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伊朗核问题就像坐上过山车一样,时起时伏,险状频生:在大多数时间里,美国和伊朗在伊朗核问题上强烈较劲,互不退让,武力对抗似乎一触即发,2010年4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公布其新的核政策时,宣布将伊朗从美国不进行核打击的非核国家中单列出来,公开对伊朗进行核威胁,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多年来,这种动荡局面反反复复地出现。 相似文献
7.
特朗普政府把全面遏制伊朗作为美国中东政策首要目标,并对伊朗采取重启经济制裁、加大军事威慑等一系列强硬政策,以打击伊朗现政权的统治基础,以期最终达到政权更迭之目的。伊朗进行强烈反击,着力打造周边安全环境,加强与大国和邻国各领域合作,并加紧寻求国际经济与金融合作,多方位出手化解危局。当前,美国与伊朗战略博弈持续升级。伊朗如何实现经济突围,如何保持经济与民生稳定,是现政权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影响美伊战略博弈结果的重要因素,并且对遏制地区国家核军备竞赛势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0年1月19日,伊朗致函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拒绝了将低浓缩铀送到海外加工来交换核燃料的协议,而次日即奥巴马入主白宫一周年之际。西方媒体认为,此举是伊朗无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而发起的挑战,伊朗核问题又陷入新一轮“紧张周期”。 相似文献
9.
10.
2011年美国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动用军事力量干涉利比亚内战。在战略层面,利比亚战争显示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欧发达国家依然具有军事优势,其军事战略也保持外向性,倾向于运用军事力量塑造全球和地区格局。在战役层面,利比亚战争不仅体现出西方军事同盟的灵活反应和适应能力,而且在作战过程中,美国及其主要盟友实现了前所未用的分工。在联合作战层面,美欧参战国家的海空力量实现进一步的整合。美欧均势力量对利比亚战争的干涉为中国的中东地区政策、亚太战略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
Rabia Aslam 《冲突和恐怖主义研究》2013,36(3):246-267
The historical record of the majority of inter- and intra-state conflicts indicates frequent third-party interventions in these conflicts. In the decades following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 interveners in third world internal war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percussions of U.S. military interventions on the intensity of civil conflic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in the targeted nations. A comprehensive empirica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in addition to low per capita income, large populations, high religious fractionalization, and weak governance,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involvement of the U.S. military may also lead to increased civil strife and political violence in the targeted nations. U.S. military involvement in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unrest and hence could be one of the many conditions that favor insurgency. 相似文献
12.
13.
2009年5月25日,距发射“光明星2号”通信实验卫星仅仅50天,朝鲜再次进行核试爆,继而进行一系列短程导弹试射,国际社会一片哗然,联合国安理会随即发表公报表示“反对和谴责”。在世界各国的反应中,日本的动向令人关注:日本外务省声明中就直接指出朝鲜核试爆“对我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并提出“借此机会,我们再次强烈要求朝鲜能为一揽子解决绑架、核问题、导弹等悬而未决的问题采取具体行动”,朝核危机再度深化。回溯1998年第一次朝核危机以来日本在该问题上的相关反应,“重大威胁”说不免另有深意。纵观1998年第一次朝核危机以来日本的系列军事“动作”,日本借朝鲜发射导弹或进行核试验之机,发展自身军事力量,实现军事强国化的战略企图昭然若揭,而日本利用朝核危机发展自身军事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多元启发理论将决策过程假设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决策者基于一个简化的心理认知捷径和非补偿原则排除了那些不能满足关键维度效用的方案;第二阶段则在剩下的方案中以一种理性选择方式选定效用最大的方案。本文从国际危机行为数据库(ICB3.0)选取了1946年至2006年美国总统在对外政策危机中使用武力的数据来检验多元启发理论决策两阶段和非补偿原则的假设。本文的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在决策的第一’阶段,作为关键维度的国内政治得失对总统应对外交政策危机时是否使用武力的行为具有显著性影响,这支持了多元启发理论关于领导人基于-~*1-偿原则决策的假设;在第二阶段,理性因素如实力差异、对国际影响的威胁以及国内经济条件等对总统使用武力行为具有显著性影响。这些发现支持了多元启发理论的核心假设。 相似文献
15.
美国密切注视中国的核计划 1954至1955年,中美在台湾海峡的金门和马祖两岛对峙期间,毛泽东做出了发展核武器的重大决定.发展核武器需要科学和技术,需要巨大的工业投入,需要生产裂变材料. 相似文献
16.
在后《南极条约》时代,美国持续关注悬而未决的南极资源问题,强调在不破坏南极环境的情况下,自由开发南极资源的可能性。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内曾就是否设立南极资源开发制度发生激烈的争论。目前,南极的资源开发问题虽被冻结,但美国依然担心这一问题在未来仍将威胁南极条约体系的稳定性。同样,美国也通过了多个涉及北极主权和资源开发问题的政策和法律文件,并为资源开发做技术准备,以防在北极利益竞争中落后。但总的来看,美国越来越意识到开发极地资源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认为需防止因争夺资源而出现严重的国际争端。 相似文献
17.
Dina Esfandiary 《冲突和恐怖主义研究》2017,40(6):455-469
The 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Syria (ISIS)'s activities now go beyond insurgency and conventional operations in the territories it controls in the Middle East. It poses a threat to U.S. interests and allies in Europe, and a serious threat to Iran and its borders. While Washington formed an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encompassing many European and Middle Eastern states to combat ISIS, it only coordinates some tactical and operation-level efforts with a key player on the ground: Iran. For its part, Iran is leveraging similar counter-ISIS tools as those adop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spite their strategies differing fundamentally. 相似文献
18.
中美青少年团伙犯罪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6月8目至11日,“中美青少年团伙犯罪问题研究”研讨会在浙江警察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美国山姆·休斯敦州立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浙江警察学院、北京大学犯罪问题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浙江警察学院承办。通过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冷战时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工具,核武器在美国对苏联的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不仅在战后初期坚持核保密政策,而且还多次利用核武器对苏联施加压力,以迫使其在政治上和外交上做出让步,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苏联的核作战计划。与此同时,为了保持对苏联的核优势地位,对苏联构成有效的威慑,美国政府不断加强核力量的建设,使得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并使双方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从而使得美苏决策者都认识到,限制核军备竞赛对双方至关重要,美苏关系也由此进入了相对缓和的时期。及至20世纪70年代,限制战略武器谈判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