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课》2013,(12):36-36
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699万人,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一要落实现有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情况开展集中检查。二要拓宽就业渠道。开发更多岗位,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和基层就业。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促进计划”,为他们提供持续的就业帮扶。三要鼓励自主创业。落实创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降低自主创业门槛。四要完善就业服务。各地可将校园招聘活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适当支持。毕业生异地求职,可按规定享受当地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五要开展就业帮扶。对城乡低保家庭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从今年起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适当提高毕业生就业见习基本生活补助标准。六要促进就业公平。严防招聘过程中出现性别、民族、残疾等方面的歧视。加强国有企业招聘活动监管,切实做到招聘信息、过程、结果“三公开”,鼓励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2.
范喜萍 《共产党人》2013,(Z1):80-81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各级政府就业压力巨大。为了解宁夏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何意向?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于6月8日在银川市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上,向宁夏华煤集团矿建事业部、银川信思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10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毕业生需求情况问卷调查。6月13日-14日,在宁夏大学和北方民族大院,随机抽选了1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意向调查。同时,走访了宁夏高校毕业生分配办、银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银川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情况。  相似文献   

3.
仁社 《求贤》2010,(10):46-46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8至11月.天津市人力社保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主题为“搭建服务平台.开辟绿色通道.助你实现就业”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系列活动。凡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均可到就近的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登录市、  相似文献   

4.
云香  志峰 《求贤》2009,(7):52-52
日前.重庆市内48家大型国企齐聚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一次性抛出4410个工作岗位。重庆市国资委明确要求,今年重庆市国企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要达1.3万人以上。这意味着.今年重庆市12.9万高校毕业生,每10个人中就有1人能在国企觅得饭碗。  相似文献   

5.
津滨 《求贤》2010,(11):54-54
今年以来,天津市南开区十分重视就业工作,不断转变服务方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截至8月底,全区新增就业3.2万人,完成全年工作目标89.2%。新生劳动力就业0.5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0.3万人。日前,南开区又以“广聚四海英才.建设科技南开”为主题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区政府领导和市人力社保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场指导.活动取得预期成效。  相似文献   

6.
单海 《求贤》2011,(2):47-47
基于目前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相关部门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将高校的科研工作和毕业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结合本校实际认真贯彻,积极开展科研项目进而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然而如何能够把科研和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工作模式的全新定位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本是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黄金季节,素有人才招聘"金三银四"之说。2020年,我省应届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5万,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服务的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近60.5万人,占总数的93%。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大局。但受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校园招聘需求下滑,线下招聘活动暂停,让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路更加"坎坷",就业压力陡增。  相似文献   

8.
赵荣华 《求贤》2011,(5):4-4
为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天津市人才服务中心于2010年6月开始在全市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优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这次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得到中国北方人才市场的大力支持和各高校的积极响应.本刊已将部分优秀论文汇集出版。  相似文献   

9.
蔡吉臣 《求贤》2011,(3):42-43
一、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提供有力指导 高校毕业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新生人才资源.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应届高校毕业生掌握了某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要走上社会.被社会认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开展工作,还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的需要结合起来。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是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09年,辽宁省预计有高校毕业生229253人,较去年增加6276人,增幅为2.81%。加之一批往届学生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今年全省需要解决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累计达到29万多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地方动态     
劳动保障部:四大举措保大学生就业。一、大力发展适合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确定专人与失业毕业生联系。三、未就业毕业生积压较多的地区要联系跨地区招聘。四、积极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分析信息。  相似文献   

12.
就业     
《求贤》2013,(5):54-54
国务院办公厅:不得对高校毕业生求职设置性别条件 根据中国政府网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不得将毕业证书发放与高校毕业生签约挂钩。  相似文献   

13.
晓理 《求贤》2011,(7):36-36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会议确定以下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红兰 《学习月刊》2013,(16):71-72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实现“人才强国”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公共就业服务角度对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人才竞争机制的引入,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渐增加,毕业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的优秀分子,如何将毕业生党员的优势引入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实际意义。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之间的关系日益凸显,给高校党建和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毕业生党员的优势作用,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剖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党建与就业工作相结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探索创新毕业生党建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新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求贤》2013,(8):50-50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形势,为进一步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天津市人力社保局日前出台《关于做好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画中有话     
《党员干部之友》2013,(5):63-63
教育部:招聘不得限定985、211高校。针对部分毕业生遭遇就业歧视,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18.
陈楠 《求贤》2009,(5):46-46
以政府所属人才市场为代表的公益性服务市场.是公共就业服务市场体系中的主体。作为全国第一家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中国北方人才市场始终把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今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趋于谨慎.这对用人的需求产生了较大的抑制作用.也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北方人才市场转变思路.创新服务方式.制定了毕业生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暖春”计划.针对毕业生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19.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基础能源,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工业化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煤炭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我国人才培养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行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愈加突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文章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分析了煤炭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措施,希望能为同类高校提供参考,促进煤炭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20.
赵璐 《求贤》2009,(7):49-49
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专家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确实减少了招聘计划,不过,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难”客观上也为大学毕业生加快转变就业观念提供了契机。传统就业观念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大障碍,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