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日益形成的农耕文化。马克思主义则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从本质上是实践思维方式。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具有高度的相通性,文化也必然具有高度的相通性。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正是通过这些相通之处对接,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上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的深层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2.
史逸华 《学理论》2023,(1):40-4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两者的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让马克思主义“讲中国话”,让我们从本民族文化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有更加亲切生动而又准确深刻的认知与理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融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可以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转化,承续中华文明,树立文化自信,润泽当代人的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亦有理想人格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并且形成了丰富的修养理论,二者在这一点上有相通之处,可以互相借鉴、启发。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2)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但是儒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儒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不是相互对立、互相排斥的思想,在民本思想方面两者有着相通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因此认清两者的共容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对更加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方刘  张品彬 《求知》2007,(11):43-44
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认识,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现将学术界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与佛教均来自异域,在经历了中国化之后,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本质区别,但在中国化方面又具有某些共性。佛教中国化的成功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某种程度上提供借鉴。作为后来者,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又面临如何对待业已中国化的佛教,两者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相通之处为二者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是通俗化、民族化和生活化。  相似文献   

8.
认真而深刻地反省、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需要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这一命题的深层意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深入探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特别是在国学热、读经热的今天,人们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显得迫切和具有现实意义。就哲学来看,这种情况本身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经历了百余年的传播、发展及其中国化后,尽管获得了新的理论形态,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作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上还存在着困难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保持主流形态的地位,不能也不可能脱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这里,不仅有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与传统文化的问题、对中国化命题内涵本身的反思问题,关键还在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结合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真正获得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为此,本期专门组织了以下四篇文章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发掘、历史进程和途径的梳理、基本经验和内在规律的总结、典型范例和代表人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但在两者结合的定位、性质、视野和论题等方面尚存在需要澄清和克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时代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出的要求。两者的结合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两者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契合点,使结合成为可能。从个体的修身到家庭生活到社会秩序到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等具体的日常生活中,二者的结合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其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相通或相近的目的、方法、价值基础上的有机融合,是两种不同的思想理论体系,围绕社会发展主体、过程与结果等根本性问题,在价值塑造、理论阐释、话语传播等多重维度的良性互动。价值塑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价值旨趣;理论阐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关键问题;话语构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祁程  郑忆石 《理论导刊》2012,(4):57-60,87
百年演进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诸多相似相通的因素,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和思想资源.在哲学思维方式方面,传统辩证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多层次的相通,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哲学范式;在社会思想的文化价值心理方面,“大同”理想作为世俗的社会理想,经几千年历史阐释流转积淀为中华民族一种恒久的文化价值心理,与“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具有相通性;在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取向方面,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交互,体现了民生“共同体”的社会价值结构模式;在社会践行的贯彻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国哲学的“知行观”相得益彰;在哲学思想与方法方面,中国传统哲学的“实学”思潮,形成一种重“实事求是”、经世致用、躬行践履的思想和学术价值取向.这些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找了生长的土壤和空间.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初到中国之时,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本土文化传统,这构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文化基础。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能扎根于中国大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源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具有相通的文化因子。"同"表现在它们对于未来社会的理想、世界本原、事物发展根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个人与集体关系、认识与实践关系、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物质存在方式等问题的观点高度契合。"异"则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互补,从而实现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断,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结合”思想的全新认识,是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指导方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有着积累演进的历史过程。“一个结合”是“两个结合”的前提基础,“两个结合”是“一个结合”的拓展深化,两次结合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以认清和把握中国发展具体实际为立足点,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落脚点,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理论视野》2021,260(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不是逻辑的演绎与书斋的思考,而是源于中国现实的迫切需求。百年前,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历史因素,也有两者在文化上的内在契合。之后,在历史的每个关键转折点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经过了"蜕变",不断地自我修正与发展,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成为百年中国现代化道路建设的设计者。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意义在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完成自身现代化任务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条新的现代性道路与新文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宋佳  刘春杰 《学理论》2024,(1):22-23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有之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国实现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建构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正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我们党的一切伟大成就。"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伟大创造的根本原因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结合"在我们党的百年历史上是首次命题,这一命题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形态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传月 《理论探索》2007,7(2):28-2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民族的形式,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资源,具体包括实事求是、小康理想、重民、重德以及与时俱进等思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传播开来逾百年之际,有必要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现象和问题.“会通说”是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之谜”的主要解答模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从内在机理上看,“会通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谜是不彻底的,文化客体间的“会通”只是基础,文化主体的“接受”才是关键.从文化观角度看,立足于狭义文化观立场的“会通说”,并不能完整系统地反映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从广义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可见,由文化的“会通”进到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矛盾运动展开的两个基本环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逻辑的主客体辩证法.“主体接受论”是对“会通说”的合理继承和深化,它更全面完整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提出的原创性理论,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深化,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在新时代新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行之际,迎接新赶考新挑战,必须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离不开“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以“第一个结合”为依据为基础,从实践品格上和理论互补中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理路,有助于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磅礴伟力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