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成姬  许敏 《湘潮》2023,(3):47-49
<正>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与此同时,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复辟帝制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民主政治没有得到真正建立。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此进行反思,认为民主制度难以建立在封建思想文化基础上,政治革命必须以深刻的思想文化革命为前提。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青年杂志》,不久改名《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  相似文献   

2.
方宁 《党史博采》2011,(5):19-21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满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千年帝制在瞬间轰然崩塌。辛亥革命的爆发为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开辟了重要道路,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不言而喻。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虽然没有亲身参与推翻满清的直接军事丰争,但也积极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做出了自身5虫特的贡献。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进行深刻的思索和反思,决心从思想文化的启蒙入手,掀起新文化运动的征飙。开始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之路.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民国初期历史的研究,今年比往年显得活跃,大致还有如下进展: (一)余意明在《人文杂志》提出:“辛亥革命应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分界线”。他认为: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五四运动主要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对北洋军阀的卖国投降有所打击,但并未改变这种现实  相似文献   

4.
自孙中山的同盟会建立以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朝封建帝制的腐朽卖国统治,先后举行了大小数十次武装起义.尽管这些起义均告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终于唤醒了全国广大民众.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成为历史的潮流,汹涌激荡.这是当时中国人学西方所达到的高峰,使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了广泛的民众基础,促成了结束中国封建帝制的革命壮举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从此,共和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任何复辟封建帝制的举动都被认为非法,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讨伐.革命成为举国认同的神圣精神境界和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5.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讲到:"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论断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和"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等提法一脉相承,既是对历史和现实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昭示了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丘树宏 《学习导报》2011,(20):45-45
中山装是一种服装,却不是一种普通的服装。 100年前,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让中国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让中国千千万万男人和女人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事情,有一件是与男人相关的“剪辫子”,因此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从头开始”的;另有一件是与女人相关的“放裹脚”,因此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从脚开始”的。  相似文献   

7.
顾友仁 《探索》2011,(4):121-126
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作为特定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生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文化生态的建设经历了由单一的共产主义道德文化一统天下到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的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交相辉映的演进过程,文化语境日趋丰富。反思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文化生态的现状,大力推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以批判继承古今中外文化资源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生态的当代建构,是我们在新时期进一步优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文化语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1894年11月,在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下,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了.从这一天开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便走上了武装推翻清廷、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1年武昌起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十数次武装起义,付出了血和生命的代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也为武昌起义最终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在谈到中国自近代以来对于民主道路的探索和追求时,讲了这样一段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的话:"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论断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和"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等提法一脉  相似文献   

10.
霍秀荣 《求实》2013,(Z1):6-7
<正>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公平"一词鲜有被直接提及。然而,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最基本的价值诉求,对邓小平这样一位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及旧民主主义思想启蒙的政治领袖和拥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中国人来说,他的思想中不可能不渗透着"公平"的思想痕迹。同时,必须看到,人们对公平的追求离不开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历史条件,公平必须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1.
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的教育家所提倡的道德学说常常是所处时代人们的行为准则,甚至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法律,以此为契机,将中国传统道德学说融入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便会规范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从而达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本文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的涵义和特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现状以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进行阐述,进而针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皇权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辛亥革命的成功,是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香港、澳门的经历和活动分不开的,与港澳爱国华人的积极参与也关系甚大。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孙中山出生在原隶属澳门的香山县翠亨村。他早年“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特别是在港澳就读时,不仅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文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生发的文化生态根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岚 《理论学刊》2005,2(11):113-116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的集中体现:农耕社会对权威的服从是官本位思想滋生繁衍的社会生活基础;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进一步固化了社会尊卑等级关系;以等级特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为官本位思想提供了体制上的安排和制度上的保障;官僚阶层对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的垄断和控制,形成了凭借官职等级控制、支配社会资源的利益驱动和价值导向;科举制度把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引导到追求功名利禄上来;中国传统文化对礼治的尊崇为官本位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4.
余绪鹏  杨艳春 《唯实》2012,(8):167-170
当代中国从封建社会中脱胎而出,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转型时期,一切社会现象既具有当代新特征,又沿袭着传统旧特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现代社会公共道德危机可以从历史传统中找到根源:古代伦理思想没有留下公德基因;传统伦理道德长期为政治统治服务,受政治形态控制,阻断了市民文化;封建经济排斥自由市场,形成传统政治形态与文化伦理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伦理管理思想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智慧 ,成为中国传统社会里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主轴。  一、中国传统伦理管理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以人类关怀和社会管理问题为中心内容的中国传统哲学中 ,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倍受重视 ,其中 ,儒家是最重要的伦理管理思想学派。自西汉以后至清朝末年的两千多年时间里 ,儒家以其独特的德治仁政思想和社会政治哲学 ,受到历代社会的普遍重视。不仅统治阶级把它作为维护阶级统治和进行社会教化的政治哲学和理论根源 ,而且人民群众也把它作为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和建立社会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泽东是一位革命政治家型的思想家,他在20世纪初期接受的文化熏陶主要来自儒家传统思想文化。在社会政治文化双重危机中,他提出革命和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理论并使之付诸实践,对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发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摘     
周铁农: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作为20世纪初叶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在于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成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政治和经济条件。为了将中国逐步引入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其存在的短短三个多月中,颁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法令,进行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等方面的变革。孙中山不愧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民主共和政体的创建者、经济现代化的强力推进者和社会风俗的积极变革者。辛亥革命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中国革命打开  相似文献   

18.
王珍 《世纪桥》2014,(7):41-42
筷子当中蕴含着明礼、关爱、睦邻、守望等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当前形势下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本文试图以"筷子"的传承为例,以筷子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为媒介,分析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意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我们加强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以筷子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媒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政治文化的传统。其中,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的政治文化一直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以主体,至今仍有深厚的影响。其主要内容是“大一统”的政治思维模式,“均平、求同”的政治意识,“大同、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20.
扬弃传统政治文化 构建中国现代政治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80年代开始形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引入“政治文化”概念,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成熟的、有渗透力的传统文化,是从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生长出来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的总沉淀,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理论、观念的集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