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人们认为红军“长征”走了“二万五千里”。然而,“长征”并不等于“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先后举行长征的红军部队共有4支: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 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  相似文献   

2.
过去,在1936年至1937年间的史料、史书中,人民军队的名称常常有“抗日红军”、“人民红军”、“中国人民抗日红军”、“红军”及“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等不同称谓。近来,仔细查阅了这一段的档案、资料,初步摸清了这个问题。即从1935年12月下旬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起,到八路军、新四军编成,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红军称“抗日红军”或“人民红军”,此前称“工农红军”。  相似文献   

3.
这是老红军战士宋国仕讲的他被两次“贬官”的故事。从“马上官”到“马下官” 我第一次“贬官”是在由红军改编成八路军之后不久。 为了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7年8月1日,在庆祝红军成立1O周年的大会上,中国  相似文献   

4.
闽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长征前一年,闽西苏区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红军长征后,闽西红军游击队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援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积极配合了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本文试对红军长征前后闽西革命斗争作简略述评,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 一九三三年九月,蒋介石纠集一百万国民党军队,二百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其中以五十万兵力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中央苏  相似文献   

5.
蒲瑛 《党的建设》2021,(3):F0003-F0003
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位于古浪县城西南角,是2002年在红军西路军第9军古浪战役遗址上建成的,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纪念馆以“西风烈·战旗红”为主题,设置8个部分,陈展各类红军西路军文物(遗物)300余件。  相似文献   

6.
叶青松 《党史博览》2006,(10):21-25
一位被“遗弃”的红军排长,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军首任军长,他就是滕海清,一位驰骋疆场的骁将。那么,他是如何由“遗弃”的红军排长成长为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军首任军长的呢?倪志亮慧眼识英才,被“遗弃”的红军排长滕海清明“降”暗“升”1909年3月2日,滕海清出生在安  相似文献   

7.
(九)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一九三五——一九三七年)一、主力红军长征后的政治环境由于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没有被粉碎,主力红军乃于一九三四年冬,在江西会昌一带突围,离开中央苏区,实行万星长征。当时在中央苏区还留有部分主力红军和地方部队,由项英同志领导,以坚持“保卫苏区”的方针。在长征的主力红军已远离苏区而转战湘、桂时,国民党仍然保有很大兵力在中央苏区进行“清剿”。我们的红军虽然在瑞金、会昌之间进行顽强的战斗,并消灭敌之第三师的一个旅。但由于硬拼硬打,不仅不曾挽回严重的局势,并且整个中央苏区都  相似文献   

8.
遵义有座“红军山”,“红军山”上有座“红军坟”,“红军坟”前有一尊“红军菩萨”雕像。就是在这里,我有幸听到遵义人讲述那传奇而又动人的“红军菩萨”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周勇 《红岩春秋》2024,(3):56-63
<正>重庆城口县是红军之城,也是绿色之城。红色与绿色是城口的底色。从2003年10月我第一次踏上城口的土地算起,迄今已经20年。20年中,我到城口的次数已经多得数不清了,那幅“人民好坐江山”的红军标语是我最重要的发现。每次到城口,我都离不开一个话题——红军历史文化与红军城的建设。为此,我参加过红军挥师城口70周年、80周年、90周年纪念活动。回首过往,探寻“人民好坐江山”红军标语就是我与城口联系的主线。  相似文献   

10.
1936年7月.红军长征途经青海省班玛县,点燃了千里草原革命的熊熊烈火,当地藏族人民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怀念,把红军长征经过的子木达沟改称“红军沟”,“红军沟”石壁上当年红军书写的“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巨幅标语,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剥蚀,至今仍字迹清晰,历历在目,1986年5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1.
长征途中,红军的纪律是严明的。 1934年11月4日,红军总政治部的《红星报》发表社论,指出:“只有红军的高度觉悟与阶级纪律的模范,才会造成红军在群众中的威信与敬爱”,才能“争取地方居民的同情与拥护”。12月24日,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向红军各军团发布《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要求红军沿途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并“严格督促”。  相似文献   

12.
闽西红军学校,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闽西苏区创办的培养军队基层干部的学校。先后曾称“福建红军学校”、“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也称‘中央军事政治红校第一分校’、‘龙岩红校’)”、“彭杨军事政治第三分校”。这所学校,为红军、赤卫队输送了几百名基层干部,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党史资料与研究》一九八  相似文献   

13.
欧阳青 《党史博览》2006,(10):30-3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第一次正式称为“红军”,始于1928年5月25日。之所以将自己领导的武装称为“红军”,其中一个原因是借鉴苏联红军的称谓。当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军事工作大纲》指出:“为保障暴动的胜利与扩大,建立红军已为目前的要义。”为此,大纲明确规定:“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军事工作大纲》的颁发,对于各地的军事斗争和红军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大纲颁发之后,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改称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的最初…  相似文献   

14.
在许多有关论述中央苏区红军长征的史书论著中,都称长征初期的主力红军为“红一方面军”或“中央红军”。严格说来,这是不很确切的。因为,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在开始长征时,已经改变了部队的名称。根据历史文件记载,1934年10月10日,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时,以朱德为主  相似文献   

15.
长征精神永放光辉——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整整60年了。60多年前,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军事上节节失利,根据地不断缩小,被迫突围,实行战略转移。其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都受到严重的挫折,形势日益恶化,不得不另行开辟新的根据地。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随后,红军第25军、红军第四方面军和红军第二方面军(原第二、第六军团)也分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进行长征。在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粉碎了国  相似文献   

16.
湘江之战发生于193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进行的第一场大战与恶战。此战红军伤亡极为惨重。据刘伯承回忆:“虽然(红军)最终渡过了湘江,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员折损过半。”据龙大云考证,此战红军伤亡超过3.05万人。而美国学者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估计,此战红军损失高达5万余人。另外,李德在他的回忆录《中国纪事》中也估计红军到达贵州省边界时,已损失一半的新兵与75%的“后备军”(主要是挑夫)。不管各家说法如何,大家都承认过了湘江,中央红军的人数已锐减至3万人左右。这足以说明湘江之战是红军有史以来遭受的最惨重的败仗。  相似文献   

17.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而对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开始战略转移这一行动,后来的大多数史著和历史学家都称为“长征开始”。其实,红军的战略转移一开始并不是就叫“长征”。当时,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到湘西去与红军第2、6军团会合,开辟“新的苏维埃根据地”。因此,当时红军总部所发布的命令、训令均把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之为“突围行动”和“长途行军与战斗”,并没有称其为“长征”。  相似文献   

18.
1931年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作为首都所在地瑞金,没有一栋象征性的建筑,红军广场只搭了座简易检阅台,偌大的广场显得空寂。“一苏大会”是在谢家祠堂召开的,小小的祠堂里拥挤了上千人。于是,在“二苏大会”即将召开的时候,1933年8月,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在沙洲坝兴建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在叶坪红军广场兴建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检阅台,红军烈士纪念亭、博生堡、公略亭,作为献给“二苏大会”的一份特殊厚礼,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六大建筑”。  相似文献   

19.
《湘潮》1986,(11)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我谨向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长眠在怀化这块土地上的红军烈士表示深切的悼念,向英勇善战的红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一九三四年十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路线的严重危害,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不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  相似文献   

20.
1932年11月至1933年12月间,周恩来、朱德为粉碎敌人的第四、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曾在光泽县华桥乡牛田村陈家排设立指挥所、兵站,并设有红军医院和枪械所。 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开始后,周恩来、朱德按照毛泽东的军事原则,指挥红军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建立了将(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