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开宇 《求实》2002,(12):59-61
传统的儒家道德信仰早已式微 ;中国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片面化理解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 ,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也是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现实性和终极理想性的统一 ,必须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个概念、范畴,在人们的头脑中总和各种疑问交织着.“信什么?”“为什么信?”“怎么信?”这些思想扣子不解开,马克思主义信仰难以真正在人们头脑中确立起来.解决好这一课题,应将信仰内容划分类别,用目标信仰教育回答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终极关怀和终极归属的诘难;用理论信仰教育化解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信仰合理性的质疑;用过程信仰解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疑虑.  相似文献   

3.
张秀勤  刘小华 《探索》2014,(2):166-170
批判式信仰是理性对信仰及其意义的自觉,指主体在坚守其信仰时,自觉地对信仰存在的根据、意义以及终极关怀与现实需要之间张力等前提性问题进行反思。马克思主义批判式信仰不同于并超越于其他信仰方式之处在于,其以科学批判为基础,实现执著性、实践性、发展性相统一,这是唯物历史观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批判式信仰的基本要求是: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二要坚持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性。  相似文献   

4.
胡雅宁 《世纪桥》2007,(3):89-9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个性的源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寄托了一种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人文和道德的“终极关怀”的信仰追求。如何保存、重现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人如何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儒学正好可以作为此时教育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5.
左亚文 《学习月刊》2013,(21):22-24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科学.其次是一种信仰.它是科学和信仰的统一.但这种信仰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信仰。因而.在性质上.马克思主义属于一种人文信仰.而不是宗教信仰。与其他形式的信仰一样.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内涵也主要表现在宇宙的终极解答、社会的终极理想和个人的终极价值三个方面,并且呈现出实践性、批判性和开放性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徐能毅 《红旗文稿》2012,(17):25-28,1
当前,无论对全党还是全社会来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是一个严肃而重大的话题。《党建》杂志社徐能毅《马克思主义不重视人文关怀吗?》一文认为,一些人马克思主义信仰失落的重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了解不够、理解不深。马克思主义是有史以来最具神圣性、崇高性的信仰,是彻底的人文关怀,是真正的灵魂不朽,是人类文化自信自觉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7.
略论信仰     
科学是人对物的理性认识,道德是人对人的价值选择.科学和道德的背后,都需要信仰的支撑.宗教的核心就是信仰.从科学的角度看,宗教信仰是虚幻的.但从人文的角度看,宗教信仰表达了某种严肃的终极关怀,即对生命存在和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无神论信仰理性地拒斥了神灵,但小心地看护着深层的人文关怀.因此,无神论教育应当科学与人文并重.如何艺术地处理终极关怀问题,是无神论信仰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急剧世俗化,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初见成效,人们在强烈地关注终极关怀问题的同时,回归传统文化根基的意识也日益自觉了。从而,为探寻合理的终极关怀。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其文化根基性。当然,在民主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终极关怀的多元化也是一个基本的现实。因此,为形成当代社会合理的道德结构,必须充分理解终极关怀的文化根基性和多元化,在传统整体性终极关怀的文化根基上,吸取西方个体性终极关怀的积极因素。只有这种在根基和多元互动中建构起来的终极关怀,才可能在实质价值和形式结构两个方面都比较合理,并对当代社会生活发挥建设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秦龙 《唯实》2004,1(4):23-27
缺乏"形而上学"文化传统的中国,不应不加区分地追逐西方反"形而上学"的潮流.相反,正是"形而上学"的缺失,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上迷失"和信仰欠缺,以至实用主义成为时尚,"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匮乏,带来文化重建中传统的断裂."形而上学"是文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因此,当代中国的文化重建,必须注意培育、促发科学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努力促进终极关怀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深层次推进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概念的提出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部分属性上的相通性,使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成为可能。以此为视角,在实现路径上,马克思主义主要通过吸取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创新社会理想观念和吸收民间文化传统三方面来完成。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世界:大学生信仰与信仰教育的新视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不是纯粹的精神冥想,它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的内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是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知、敏感人群,其自身鲜明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特征要求其信仰教育必须立体、丰满.而生活世界的多样、多元和潜移默化恰恰符合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生活世界中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反馈的情境设计会让信仰教育更加具有生命力.将大学生信仰教育融入生活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12.
当信仰结束"神本"迈向"人本"的那一刻,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当代中国人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层级性,即所谓信仰级态。信仰级态理应同步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进程,而不应当处于滞后的状态,否则社会极易出现信仰困境。当代中国社会信仰危机的出现、信仰体系出现紊乱、以及终极信仰的缺失,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信仰级态的滞后。而寻求解决信仰级态滞后的良方,必须重构整个社会信仰体系,尽快确立终极信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发展实践的自然深化和逻辑升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对我国新型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为新型社会建设明确了目标方向、提供了精神力量、提高抵制各种意识风险能力。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我们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大众化的研究;促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具体实践、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信仰是人的本质需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发展的伟大成果,具有丰富的哲学底蕴。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现了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价值理想,是人类终级关怀的不懈追求,其所倡导的崇高理想在人类长期不懈的奋斗下,一定会成为现实。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历史发展认识的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现实生活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柯利 《理论研究》2012,(6):17-21
互联网迅猛发展正在改变我国传统的舆论引导格局,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应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挑战,寻求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信仰强有力的支撑,最大限度地去发挥新兴媒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积极影响和主导作用,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导能力和引导水平,保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钱秋月 《求实》2016,(2):15-20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现方式和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当今世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就是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一方面,它给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带来种种矛盾和挑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在文化全球化中实现着新的推进。我们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寻找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对待文化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正确回应态度,最终形成全球化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产生在一个以宗教为信仰、排斥主义信仰化的西方文化传统背景下。它之所以能在中国被确立为信仰,与中国以"主义"为信仰的文化传统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弱势群众归属感缺失效应、开放环境下的"再对比"效应、领导干部消极腐败效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深层原因。化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必须立足信仰形成和巩固的历史条件,在马克思主义本身和共产党人实践两个方面下功夫,创新发展理论,回归日常生活,把信仰教育和干部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正义和制度正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陈德峰 《求实》2004,(4):39-41
终极价值的核心是信仰问题。儒学以大同、治平和圣王展示自己的终极价值 ,蕴含着理想与现实的文化内涵 ,它以天道性命相贯通 ,以天人、心性融突和合为实现终极价值的立论依据 ,始终保持着逻辑与智慧的理性特质 ,在整合社会生活和塑造信仰世界上 ,赋予生命活动高于其本身的意义。它对于摆脱当代信仰困境与危机 ,提升德性与伦理生活 ,重构政治信仰、道德信仰和人生信仰文化 ,都具有积极的历史价值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终极人文关怀是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之魂与伦理诉求,依据医学内在本质与特殊旨趣,规范医学高校课程设置、从思维与价值入手提升师资内涵,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探索》2014,(4)
以重庆市6所高校为例,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民族、政治面貌、专业和学历层次等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密切相关。不同民族、政治面貌专业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有所差异。也存在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模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不足等问题,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应当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适应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体现出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