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心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民主政治实践的主导核心,其软实力建设是巩固执政地位、提升核心民主政治发展动力、优化核心民主政治运作机制的关键命题。原动力、代表力、形象力和感召力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四维逻辑。在社会主义核心民主政治实践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必须通过推进政治核心柔性化以巩固原动力,推进政治利益公共化以拓展代表力,推进政治实践科学化以强化形象力,推进政治理念人本化以增强感召力。  相似文献   

2.
城市形象塑造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城市形象塑造力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反映,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提升城市国际形象塑造力。当前我国城市国际形象塑造方面存在着国际化建设的规划力、整合力与推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为此,城市应合理规划城市国际形象概念体系,积极开展城市国际形象塑造行动,协同强化城市国际形象宣传力度,激发城市竞争活力,切实提高城市"软实力"、"硬实力"与"巧实力",进而提升城市国际形象塑造力。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文化在综合同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十七大以来我国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战略重心,但当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厘清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作用,正确评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探讨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发展的途径,对我国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政党软实力是一个政党对于广大社会成员进行有效说服、吸引和凝聚的能力。新时期,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深入推进,国内社会政治生态正发生着激烈变革,这给我们党在现有的体制认同、治理方式认同、包容性认同和价值理念认同上都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做好传统硬实力建设的同时,全面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以争取社会民众的最大信任与支持,更好地巩固执政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政党政治的背景下,政党形象问题日益突出,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又极大地助推政党形象问题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政党形象内涵与要义,阐明新媒体时代政党形象应建构的目标和实现路径,可知新媒体时代执政党应建构更为民主、法治、高效、公开、廉洁和亲民的政党形象,而要深化这一形象建构就是要从原则上强化党对新媒体的领导力和引导力,从认识上切实转变形象的建构思维,从基础上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从策略上提升政党形象塑造的建构力。  相似文献   

6.
陈爱青 《学理论》2012,(19):30-31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热门话题之一。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滞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掘文化的凝聚力、创新力、渗透力和内源性动力,切实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政党软实力是一个政党对于广大社会成员进行有效说服、吸引和凝聚的能力。新时期,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深入推进,国内社会政治生态正发生着激烈变革,这给我们党在现有的体制认同、治理方式认同、包容性认同和价值理念认同上都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做好传统硬实力建设的同时,全面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以争取社会民众的最大信任与支持,更好的巩固自身执政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政党文化是政党的灵魂。拥有独特政党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全面从严治党,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不可或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在政党精神文化层,强化党的理想信念;在政党制度文化层,提升党的制度权威;在政党行为文化层,纠正党的不良"四风"。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涉及一个政党政治信仰的表达与生存发展的根本,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对于任何一个政党而言都意义重大,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世界各国政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手段有很多,不同国家的不同政党没有统一的模式可遵循,但是在方式方法上却有一些共通之处,即:维护创新发展意识形态、强化意识形态主导权、增强意识形态包容性。  相似文献   

10.
政党文化是执政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党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尺。政党文化的影响力与文化自觉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党精神力量的发掘、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坚守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扩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发挥和强化政党道德的约束力都离不开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自觉和文化自觉。因此,要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升政党文化的影响力,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加强政党文化建设,发挥政党道德的自律作用,依靠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自觉和文化自觉形成与党的执政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人心政治论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政党和国家将全体人民的利益作为政治的最高原则来对待,从而形成了超越党派利益的使命型政党,以及由使命型政党统合并引领的人民群众高度信任与广泛认同的人心政治新形态。这种人心政治新形态,以政党组织的先进性为纽带,以人的组织性、组织的情感性和制度的生命力为核心,以持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美好生活政治观为指导,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型政党肩挑"人"与"制度"的主体理性力量的锻造,以及以"将心比心"的情感治理模式所激发的独特情感力量为特色,形成了超越委托代理制基础,融国家硬实力、软实力和信心力三者于一体的新型理论范式,这将为人类社会闯出一条基于委托信任制的集"良心+良制+良治"于一身的新型政治发展道路,进而开创超越时空、与子偕行的人心政治形态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李守超 《学理论》2010,(4):102-103
软实力建设问题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软实力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决定性的位置,研究党建软实力问题对于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至关重要,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所在,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增强党的党际交往能力和扩大党的影响力、吸引力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3.
建设学习型政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时代,文化不仅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各种社会组织包括政党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学习型政党文化和党的其他文化已成为执政党的软实力.在党的建设中鲜明提出并实施学习型政党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全党对党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认识水平.继承、创新党的建设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为此要明确学习型政党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与任务、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之治彰显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新型政党制度是以多党合作为显著特征的政党制度,旧式政党制度是以多党竞争为显著特点的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相对于旧式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方面表现出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实现了在社会发展形态和国家治理效能上的双重超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优势突出表现在具有强大组织动员力、利益整合力、民主科学的决策力和秩序保障力,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管用、高效的民主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欧庭宇 《求知》2022,(1):21-24
<正>政党形象是政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在对内层面是中国共产党自身担当和人民拥护程度外化的客观表现,在对外层面是国际受众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主观反映。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为建构党的政党形象国际话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发展思路。按照话语要素的构成,可以从话语主体、话语资源、话语形态、话语平台、话语评价等维度入手,来推动建构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国际话语。  相似文献   

16.
刘鹏 《党政论坛》2012,(6):52-55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等,从而达到"遂己所愿"之结果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各国纷纷把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努力增强本国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我国也在党的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文化软实力建设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时代,文化问题日益凸显。国家之间的博弈方式发生倾斜,文化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软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文化软实力即是形成于这种背景下的文化竞争力和认同力。强弱势文化的存在导致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落差的出现,这种文化的落差致使文化软实力呈现出高低不同的态势,即为衡量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一般性依据。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不仅表现为各文化体之间的竞争,更是全球性共同生活的文化表达,是全球化文化整合过程中解决共同问题的一种文化诉求,即为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本质性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需要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注重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定位的变与不变,避免极"左"和极右两种错误倾向。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要始终明确和坚持其阶级批判与政治辩护功能,加强其认同力、凝聚力、竞争力、引领力,进而达到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目的。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作出了明确部署.当前,我国文化安全既面临全球化、流动化、特色化、网络化、科技化的机遇,又面对异质性、合法性、适应性、调节性、保持性的挑战.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维护我国文化安全,要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的传播力,强化对社会思潮的控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董晓龙  杨鸣 《学理论》2013,(4):22-2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显示出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其不仅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砝码,更成为振兴民族的不竭动力。所以,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深刻认识"文化软实力"的内涵、重大意义及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