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群栋 《求索》2010,(4):162-164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自《文选》成书以来,对《文选》的研究代不乏人。隋唐时期,是《文选》研究的繁盛期,研究《文选》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文选》学"。清代,《文选》研究出现了第二次高潮。"五四"以后,《文选》学衰落。以1988年第一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契机,《文选》研究再次活跃起来。近20年来,《文选》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正在形成第三次高潮。当前的《文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选》的编纂背景、《文选》的编纂者、《文选》的编纂及成书时间、《文选》的选本来源以及《文选》的文体分类等五大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杜文曦  王利民 《求索》2011,(2):142-143,170
邵雍吸收佛教"成、住、坏、空"的劫数说,以《易经》"盈虚消长"、"穷通变化"的思想为核心,从先天象数的概念系统中推演出他的"元会运世"说。邵雍研究历史,不仅注意从历史智慧中总结经世之术,而且善于从历史智慧中汲取人生处世的经验。他的《伊川击壤集》深刻地反映了他的历史意识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3.
在台湾作家张晓风笔下,"台北之子"蒋勋是"从《世说新语》中走出来的人物"。痴迷南朝和苏东坡、喜欢阿玛尼和乔布斯。近年来,这位台湾美学大家游走在大陆和台湾之间,用小说、散文、艺术、绘画、演讲等各种方式传递着他对美的感动。  相似文献   

4.
王湘华 《求索》2010,(11):197-199
王鹏运为"清季四大词人"之一,是清末"临桂词派"的代表,一生以填词为趣,以词籍校刻为官余乐事。他校编的《四印斋所刻词》,旁采博搜,精妙绝伦,并与朱祖谋合校《梦窗词》,从而开创晚近词籍校勘之学。校词作之误、校字词之误、校倒文错简、校脱漏衍文、编辑遗佚,尽量达到存真复原的目的,其校勘方法、校勘原则和校记处理均有特色。王鹏运词籍校勘之学对晚清民国词籍校勘与词学理论产生深远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5.
《周易程氏传》是程颐(公元1033—1107年)的一部力作。在《易》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部研究《周易》的著作长期居于显著地位,在思想学术界发挥过重要影响。为研究《易》哲学发展的历史,笔者不揣谫陋,对《易传》的哲学思想进行简要论述,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6.
孙丽娟  卜祥记 《求索》2010,(4):211-214
延历千年,与湖湘文化心脏一起跳动的精神脉搏,就是湖湘学人挥之不去的独特的"春秋情结"。从湖湘学派奠基人胡安国到清末经学大师皮锡瑞,举凡王夫之、魏源、曾国藩、王闿运、王先谦等几乎所有有影响的湖湘学人都曾将注意力聚焦在《春秋》上。这一现象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都极为罕见。他们的思想如此一致地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夷夏之辨,二是革新变法,形成了湖湘学人"教治并重"的精神传统。湖湘学人的"春秋情结"及其与时俱进的"春秋学"研究,形成了湖湘学术延历千年的一大传统,给湖湘社会带来了开放与保守两派并流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白少华  蒋天道 《传承》2012,(9):56-57
自王弼注《老》之后,《老子》就被历代学者视为是专讲玄理思辨的专著,却忽略了老子周史官的特点,忽略了他作为一个政治思想家,一个社会观察者在面临政治剧烈变动下所展现的智慧。《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入世非出世,对现实社会持批判的态度。《老子》"君人南面之术"乃是帝王政治思想,《老子》就是"帝王之学"。  相似文献   

8.
刘聪 《求索》2011,(6):146-148
传教士对阳明学的融摄是明代天主教史的研究中较少关注的问题,研究利玛窦《交友论》与阳明学友谊观的关系是重新审视这一问题的切入点。利玛窦不仅在写作《交友论》之前与阳明学者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交往,而且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吸收阳明学友谊观的思想资源。融摄阳明学思想资源是利玛窦及其之后的传教士"适应"中国文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非儒家学派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非儒家的诸子各派都有各自不同的《诗》学思想和用《诗》态度。墨家将《诗》仅作为文献与史料,表现出理性的《诗》学观念;道家的《诗》学思想较复杂,他们追忆周代传统文化中的《诗》,而对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儒士和百家诸子的用《诗》则给以批判;法家对《诗》秉持直接反对和否定的态度;纵横家则表现出了明显地将《诗》作为格言警句来达到说服人主的功利心理。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诗经》学史上从未有过的《诗》学思想的分化状态,这也正是汉代学者在统一《诗》本、建立新的《诗》学体系上显得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焦氏易林》是一部对《易》卦的演弈之作,是研治《易》学、汉代文献、文化的一部重要典籍。李昊的新著《焦氏易林研究》从文献学、语言学、文化学的角度,运用传统学术实证方法,结合现代学术统计学论证的方法,在长达十年的时间中,对该书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填补该项空白的力作。而且,该书十分重视数据资料与统计分析,借助统计图表与表格分析的科学方法来得出结论,为"纸上"和"地下"文献材料都很匮乏的中古文史研究树立了良好的研究典范。  相似文献   

11.
张淑华  邱晓 《求索》2011,(7):110-112
学术界对于《老子》中"道"的原型一直以来多有争议,主要观点有太阳、月亮、女阴、葫芦等,其中以叶舒宪的论证最具说服力。本文即以叶氏观点为基础,运用字源学分析法和原型理论补证了《老子》"道"之原型为太阳一说。暨由此原型特征出发,从《老子》描述最佳得道方式时常用的"持"、"守"、"保"、"抱"、"顺"、"随"、"和"、"同"等词,来阐释《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虚静"、"禁欲"的哲学观点,并探讨了这种观点对中国人形成"收敛生命"的人生态度之影响。  相似文献   

12.
编辑编审稿件是一种理性思维过程。稿件通过编辑而进入学术或思想潮流,从而对社会发生影响。编辑可以通过组稿、编审来体现自己的思想或学术倾向,从而对社会起到学术导向、价值导向、思想导向的作用。如分析哲学在英国的兴起就与《思想》、《分析》二杂志大量刊登分析哲学的论文不无关系。就是说,编辑编审稿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  相似文献   

13.
史继东 《求索》2010,(9):194-196
《荀子》承继了儒家的价值立场,它以儒家先圣学说为基点,批判地吸收了诸子各家之学术思想,构筑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儒家的荀学"。《国语》作为一部先秦史书,其编撰成书远在荀子之前,其蕴含的政治、经济、礼乐等思想成了《荀子》"王霸兼用"、"法后王"等思想的重要渊源。"王霸兼用"思想是荀子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国语》是先秦时期最先肯定霸道思想的一部典籍,它的"重霸"思想对周道衰亡这一历史潮流作出了必然性阐发,也对霸主功业之措施作出了高度肯定。《荀子》的"王霸观"表现了对《国语》霸道的肯定以及对争霸措施方略的因袭。同时,《荀子》的"法后王"思想也得益于《国语》的影响和启迪。《国语》中诸多"法后王"式思想的记载都为荀子这一观点的提出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4.
《论语》之“言”及其诗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玲 《求索》2010,(5):115-117
《论语》是孔子诗学思想最完整最重要的载体,蕴藏着丰富的诗学内容,其中除人们耳熟能详的兴观群怨、思无邪等诗学概念之外,孔子似乎对另一概念"言"也相当关注。综合考察相关材料,我们发现《论语》之"言"颇有意味,它隐含一个诗歌发生学的判断——原初的诗具有言语应对功能。这一判断显然具有非同寻常的现代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俊强  ;闫晓君 《求索》2014,(5):163-167
董仲舒既为王者师,并以《春秋》决狱,对中国古代的法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似乎是研究古史的人所共知的"史实"。实则不然,董仲舒历史地位的确立以及"春秋决狱"等问题,疑点重重。汉代以来诸多成说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层累地造成古史"的典型案例,更是一个用"将错就错"的方法来传播圣人思想的过程,如今有正本清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吕有云 《求索》2010,(7):114-116
如果说以老庄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出于追求清净无为之政的考虑,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那么,秦汉黄老哲学则出于为政之考虑,提倡尚贤任能,以实现"君无为于上,臣有为于下"的"无为"之治。这在《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文子》等黄老著述中颇有论述。道学之"君人南面之术"继承了黄老之学的这一思想传统,对于贤能之士的识别与合理任用都作了充分的论述,弘扬了我国古代贤能政治传统。本文试图对道学"君人南面之术"之贤能政治思想进行考察,以期对当世之势之治国任贤之策有所鉴戒。  相似文献   

17.
王逸《楚辞》学:立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句学源于经学 ,但王逸却用它来解说《楚辞》 ,这在学理上就留下漏洞。从王逸《楚辞》学使用章句的方法入手来解剖当时学术与文学观念的变化 ,可以挖掘出王逸《楚辞》学的立场和方法以及在批评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他在致力于改变旧中国社会面貌,变革传统教育,探索新型教和学关系过程中,通过改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最终形成的教育方法论。从1919年在《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上发表著名的《教学合一》一文开始,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思想,学界讨论不多且欠深入。我们认为,《史记.天官书》是该思想的集中体现,由其中的"三五"之说可知,"究天人之际"思想的实质就是究"天命",重在探究人类社会变化特别是"王权更迭"是如何受"天命"支配和控制的。司马迁推究"天命"最主要的手段是《天官书》所阐述的星占学,此外,还有历法、日者、龟策、封禅等。尽管司马迁有怀疑"天命"的个别论述,但就《史记》全书的基本思想来看,司马迁是相信"天命"的。  相似文献   

20.
《易》之为学,在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历代都有解易之人。先秦易学初创后,两汉易学中较有影响的有孟喜的卦气说、京房的官方易学、虞翻的象数易学等。魏晋隋唐易学中,王弼首开义理易学之先河,韩伯康则继承发展了义理易学的主要思想。唐人孔颖达结合象数说义理,对易的解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两宋时期,随着中国古代思想史步入自己的成熟期,易学研究也相应地大放异彩,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两宋的思想家,无不借《易》立言,几乎所有理学家都为《易》作过传注。张载,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从符号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