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疙瘩里的“镜子”在江西兴国县茶园乡豪兴村安子背小卖部,有一面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特殊“镜子”,14年来,南来北往的村民往它面前一站,总有不同的神态:或喜或羞。或愧或悔。这特殊的“镜子”,就是退休干部江中镜十几年如一日办起来的法制宣传栏。江中镜1981...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免不了要和镜子打交道,揽镜自照,整理仪表。照镜子不仅能察看面容,去污涤垢,整理衣冠,使人面目清爽,衣着整洁,精神抖擞,从而增加自信,而且还能察颜观色,及早发现疾病的征兆,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因此,照镜子的作用不可小觑,我们每个人都不妨常照照镜子。此外,照“镜子”的引申意义还在于,照镜子不仅要照面容仪表是否整洁,肌体是否健康,更要照自己的思想和心灵是否纯净。  相似文献   

3.
正镜子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人们通过照镜子来梳妆打扮,整理仪容。仪容是否端正,折射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照镜子正衣冠,既展现了个人的整洁、端庄的形象,彰显个人的自律意识,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古人就从镜子中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墨子·非攻》中云:"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相似文献   

4.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以先辈先进为镜,学习先进典型,学习身边榜样,不断发扬光大他们的宝贵精神和人格风范。云南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省委领导为表率、参加单位和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以杨善洲为镜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的人每天都是要照照镜子的,因为照镜子可以及时发现和清除面目上的污垢,整理好衣冠,以良好整洁的形象示人。会照镜子的人还懂得在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摆上镜子,这样便可以透过折射,全面修饰整理自己的仪表。最早将谏言作为镜子的,大概是唐太宗李世民了。他有一段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以人为镜”,就是将人们的谏言当作镜子,并尊那位直言敢谏的魏征为“人  相似文献   

6.
华松 《前线》1983,(10)
有次领着孩子去逛公园。公园里新添了个玩艺儿——哈哈镜。孩子嚷着要看,花几分钱买了票,就领着孩子进去了。来到哈哈镜前,孩子看着镜里的模样,不禁哈哈大笑。面对着变了形的自我,和在镜子里照了几十年的自我一对比,我却不能象孩子那样哈哈大笑,只能  相似文献   

7.
正民间普遍流行将镜子悬挂在门额、炕墙、床头或横梁上的做法,认为有镇邪之功。墓葬中的悬镜,功能应与之相当。黔北宋元明墓葬中常见一种将铜镜镶嵌在藻井中的做法,过去鲜有学者关注与讨论。由于镜子空悬墓中,我们称其曰"悬镜"。民间普遍流行将镜子悬挂在门额、炕墙、床头或横梁上的做法,认为有镇邪之功。墓葬中的悬镜,功能应该与之相当。根据装饰方法的不同,黔北宋元明墓葬  相似文献   

8.
赵甲奎 《奋斗》2013,(11):62-63
镜子,几乎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其作用就是帮助使用者始终保持良好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镜子其实就是一种尺度、一种标准、一种规范。最近,黑龙江省纪委下发了《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风建设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实际上就是给了我们一把具体化了的、专治庸懒散浮作风的正容镜。  相似文献   

9.
照镜子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而以党章为镜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却是当前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照镜子"看似平常不过,其实并不简单。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自我感觉良好,懒得照镜子;有的人明知有问题,却怕照镜子;有的人只愿意看到华彩光鲜的一面,愿意化妆后再去照镜子;还有的人喜欢拿着镜子照别人,对花容月貌视而不见,单对缺点瑕疵指指点点。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有明确要求,就是要拿起镜子照自己。  相似文献   

10.
苏秀锐 《新湘评论》2013,(18):43-43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的名言。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可是,你会照这面镜子吗?  相似文献   

11.
照官之镜     
照官之镜刘西林古往今来,对照官之镜多有论述,其中以唐太宗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最为人们所熟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领导政绩功过的正确评价,最有权威的恐怕要数职工群众这面镜子了。一家报纸曾刊登过这样两条对比新...  相似文献   

12.
镜子的功能,在于供人自我检查。你是五官端正也好,麻脸歪嘴也罢,倘是没有镜子,或是虽有镜子但不去照,便只能听别人指指划划,自己是看不到的。如果用境子一照,便一目了然,自己心中有"数"了。社会发展进步,使镜子有了诸多变异。比如除了平面镜之外,还有凸镜、凹镜,并由此演变出"哈哈镜"之类,这或许是先前李世民发表"镜"的观点时不曾料及的。他那时所说的"正衣冠"之镜,大约仅限于铜料所做的平面镜。因为平面镜才不变相走样,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胡长清、成克杰等人用他们的罪恶写成的警示材料,应当成为我们党员干部明鉴得失的镜子。这面镜子映照出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给我们带来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警示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中的腐败现象是当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胡长清、成克杰等案件的发生,给我们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党内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尽管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但危害极大,影响十分恶劣。如果这些腐败现象得不到及…  相似文献   

14.
在周恩来同志早年就学的南开学校里,曾有过一面大立镜,镜子上方悬着书有“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等文字的“容止格言”。这是当年为让学生经常对照检查自己的仪容所设立的。镜子,历来是人们查看自我形象的不可或缺之物。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爱美的人们每天都会到镜子前面查看梳理一番。然而,人的仪容外表怎样,可以在有形的镜子中映现出来;人的思想、心灵、行为究竟如何,却需要到更高更大的生活之镜中去查看验证了。古往今来,在中华广袤的大地上,也曾流传过许多关于“照镜子”的格言以及此类事的美谈趣闻,为后人所称道赞颂。譬如,…  相似文献   

15.
《新长征》2014,(1):34
周恩来总理是为民务实清廉最难得的典范,是破除"四风"最生动的教材,也是教育实践活动最亮的镜子。我们要以周总理为镜,往深处照、往细处照,照出真容、照出差距、照出方向、照出实效。以忠诚品质为镜,治信仰不坚的"软骨病"。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是周总理的第一精神。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以周总理信仰  相似文献   

16.
2012年3月里的一天,江苏镇江市新区丁岗派出所民警时伟平站在镜子前面,突然发现有点不认识里面那个人了: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沧桑了?最简单的平头,眼睛里多了血丝,少了神彩,昭告出身体和精神的长期疲倦和一副心事重重。  相似文献   

17.
田永清 《新湘评论》2010,(12):43-44
唐太宗李世民在敢于直谏的魏征逝世后,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其实,对古今为官者来说,从走马上任、工作调动、卸任退休直至死后,客观上也有“三面镜子”,能照出其人或真或假、或善或恶、或美或丑。  相似文献   

18.
田永清 《学习导报》2010,(12):43-44
唐太宗李世民在敢于直谏的魏征逝世后,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其实,对古今为官者来说,从走马上任、工作调动、卸任退休直至死后,客观上也有“三面镜子”,能照出其人或真或假、或善或恶、或美或丑。  相似文献   

19.
徐从亮 《党课》2012,(14):62-63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组工干部岗位特殊,责任重大,更应常“照镜子”,找不足、知差距、端作风、正品行,从而达到“三服务两满意”目标。组工干部要常照的“镜子”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20.
《支部生活》2013,(10):18-19
"我们要把杨善洲精神作为一面镜子,自觉用这面镜子照一照,与杨善洲同志相比差什么,认真查找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差距,查找‘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提出的总要求。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在云南,就有这样一面闪光的镜子——云南土生土长的党员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