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利辨     
近日在报纸上读到了这样一条消息:北京一位名叫何阳的发明家靠给企业出谋划策,净赚40万元。这位靠卖主意而“发”的小富翁认为,技术是知识的产物,思想、策划、主意也是知识的产物。一个好的想法往往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企业愿出高价买想法、买主意,这是社会的一种觉醒和进步。可见他对自己卖主意赚钱“感觉好极了”。  相似文献   

2.
文字笑话也会因书写者及其工具、字体和方法而显出不同的时代特点。甲骨文、小篆扣隶书姑置不论,这里先从草书说起。有个县官写字潦草——即不讲结构规范的瞎草。这一天,官老爷要请客。写了一张叫差役今天去买猪舌的字条。谁知县太爷把这个“舌”字写得太长,分得走开,差役一看“买猪千口”。急急忙忙跑遍城郊各乡,好歹总算买到五百口。他一想今儿完不成任务,便向老爷求情,先交这五百口。县官一听大怒道:“我叫你买猪舌,谁叫你买猪啦?”差役拿出字条应声道:“老爷的草字难认啊!下回倘若妥买肉,您老千万写得短点,妥不我还以为您是要买‘内人’呢。”  相似文献   

3.
盛夏。一个小镇的西瓜摊上,有位和尚模样的青年,捧着西瓜狼吞虎咽,过完“瓜瘾”,拂袖而去。卖瓜人紧追不舍:“钱!钱!”小青年转过身来,飞起一脚,把卖瓜人踢倒在地!嘴里还骂骂咧咧:“老子今天没钱,明天给。”“哪有这个道理?”两个农民愤愤不平。小青年“嗖”的一下从腰间掏出雪亮的水果刀:“不要命的就请上!”围观者不寒而栗。“把刀放下!”随着一声低沉有力的喊声,刀子“叭”的一下子掉在了地上。真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位化险为夷的中年汉子,就是合川县涪江丝厂党支部书  相似文献   

4.
如果卖冰棍的大妈在那里一个劲儿地扯着嗓子吆喝:“快来买呀,新出锅的烤白薯!”过路人一准儿认定这是位“疯老婆子”。因为人们向来不怀疑“吆喝啥的卖啥”,也便有“卖啥的吆喝啥”之说。“卖啥的吆喝啥”,干哪行的就得把心思用在哪行上。用稍雅一点的说法说,要有一种敬业精神。可也许是应了“换脑筋”的缘  相似文献   

5.
阿明 《瞭望》1992,(26)
《瞭望》周刊13期上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漫画,题叫做《别忘了他》:在审判伪劣商品的被告席上站着两个受审者,一个是“厂家”,一个是“卖者”。可是标题却提示我们,这里还缺了一个人。这个应当受审而尚未站到审判台上的人是谁呢?哦,原来是他——你看,画中有一只大手正在将他推向被告席,他就是那个手中提着贿金的“鉴定专家”。 这幅画画得实在是好。时下人们对打着各种“名牌”的伪劣产品痛恨已极。一家报纸上说:“名优称号满街走,上了当的恨难休”。恨谁?同假伪劣商品一样,除了恨“厂家”、恨“卖者”之外,恐怕这里就有个“鉴定专家”吧? 这幅漫画也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产品的金  相似文献   

6.
一日,旧友来访,听说我还在做宣传思想工作,大为惊诧:“都啥年月了,你还干这个?!”言下之意,如今“这个”实在没啥干头了。自己仔细一想,身边一些“下海”的同行同事中果然没见谁再回来,空下的位子也果然没见谁再补上。传闻南方某地,老子教育儿子:“你不好好学习,长大没出息,就只好去当政工干部!”儿子闻言不快:“我不傻不笨,才不去呢!”——事不可考,但反映了一种心态;政工干部在一些人眼里确是“没出息”的职业。无怪乎辽宁省七百多官员停薪留职办实  相似文献   

7.
对号莫入座     
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杂文,没想到居然有人对号入座。有位朋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我们单位张××。”还有的同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写的就是我们单位李××。”有位诤友打电话提醒我:“你要当心,我们单位×××看了你写的那篇杂文很恼火,说你写的是他,侵犯他的名誉权,准备找你打官司!”我真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一篇文章怎么有这么多人来对号入座呢?再一想,这也许是智极生蠢,心中有鬼的人是神经过敏,疑神疑鬼,这也不奇怪。一个座位,让谁坐呢?这倒把我难住了。当初我写那篇文章并未想到这些,这是节外生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杂文这东西,有人爱,有人怕,也有人恨;杂文作者也如此。杂文被人公认是匕首、投枪、银针,就必然要刺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是个和蔼可亲的人。在延安,不论遇见谁,他总是点着头笑嘻嘻地同你攀谈:“你有什么困难吗?”“你对延安的生活习惯吗?”亲切的话语,温暖了许多初来延安同志的心。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一间普通的街边小店里,一个小男孩手里捏着两毛钱,目不转睛地盯着一根火腿肠。孩子的眼神毫无遮拦,那是渴望。小店的大妈说:“孩子,我不能再卖你火腿肠了,因为你的钱差得太多了,要不然你买点糖吃吧。”孩子说:“我不想吃糖,我想给我妈买肉吃。”  相似文献   

10.
朋友的儿子在一个机关工作,春节后以家人的名义租了个柜台卖服装,搞起了第二职业。机关那边呢,只好三天两头请“病假”了。我提醒朋友:“孩子总不去上班,这样好吗?”朋友深不以为然:“怎么赚钱就怎么干,现在时兴这个。你这老脑筋也真该换一换了!”我默然。不错,如今人们都在“换脑筋”。搞第二职业,早已不再被当作“不务正业”;“见异思迁”也已成为“谋求发展”、“人往高处走”的同义词;“投机倒把”这个多年来饱受贬损的名词也开始被人们重新评价……改  相似文献   

11.
“湖北有个杨小运,鲁北出了个回景振”的报道在《大众日报》上发表后,回景振应邀来编辑部座谈。他用朴实幽默的庄户话回答了大家的提问。 问:你把这么多小麦卖给国家,为什么不留着卖高价? 答:今年俺收小麦两万四千多斤,全家人真是喜得合不上嘴。俺祖祖辈辈,见也没见过这么多小麦!这是党的政策好。俺把两万多斤小  相似文献   

12.
一到山西省左云县,我们就听到这样两个故事: 去年夏天,井儿沟公社的青年社员赵增来到县五金交电门市部,问:“有没有摩托车?”售货员没吭声。他又问:“有没有?你倒说话呀。?售货员白白眼:“有,多的是!你买得起吗!”小伙子二话没讲,“叭”的一声把一条口袋扔到柜台上,售货员打开一看,惊呆了,里面装的全是十元一张的人民币。售  相似文献   

13.
瞭望哨     
《瞭望》1983,(6)
一家地方报纸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怎样使人喜欢你》据说,人也同商品一样,只有招人喜欢,才卖得出去文章“教”读者:为了讨人喜欢,一个人就必须注意“外表装璜”:要象介绍商品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14.
华山 《瞭望》1982,(11)
是一九四○年的春天吧。当时华北新华日报馆驻在太行山主脉下一个千山万壑里的小山村叫做圪隆皎,又叫安乐庄,属山西省武乡县管。我在“木刻工作室”给报纸刻插画。那是半坡道上一家闲置的独立小屋,离开坡头编辑部和沟里电务科的院落都有小几百步,不多见人,怪清静的。光线又好,朝阳的门窗都拆卸光了,门口站上个人,也不多挡亮,谁愿看就只管看吧。反正在山里,看人画画也和看补锅补碗锯大缸一样,都是一种看不够的文化娱乐呢。 门口站着个人忽然说话了:“同志,问个话行吗?” 真讲礼貌!我回过头去,只见门框傍着个过路打扮的瘦高个儿,且喘着气,披着件罩住小背包的旧棉  相似文献   

15.
抓准契机     
以往,思想工作的及时性主要强调时间性,即工作对象有了思想问题要及时做工作。其实,及时性更深刻的含义是时机性,即选择最佳时机,使思想工作收到最好效果.“最佳时机”,俗语叫“火候”,“学名”叫“契机”。契机,词书上解释为事物转化的关键。世界上万事万物变化都有个契机问题,人的思想转化也不例外。重庆市年仅9岁的颖峰,在自己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的时候,把多次调解无效已经离婚的父母硬拉在一起,拿出了自己获奖证书和奖品。看到他的进步,父母都很高兴。父亲把他拉到怀里,亲切地说:“颖峰,你想要什么?爸爸给你买!”小颖  相似文献   

16.
最近看到一份资料,有一个单位的厂长,制定了一个开除工人的条例,规定迟到五次以上者开除,旷工两次者开除,造成责任事故损失一百元者开除,不服从指挥者开除等等。一次就开除了十几个工人。用这位厂长的话说:“不信治不了,我摔你的饭晚,看你还敢!”结果,工人们四下活动,不愿在这位厂长手下干活。有的工人说:“在他手下,迟早都得把饭碗砸了,还不如早点想办法调走。”于是厂里连续调走了几个人。这时厂长发了愁,人都走了,谁来干活?  相似文献   

17.
闲聊监督     
N:可以吸烟吗?X:请便。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法规,给老兄这样的烟民带来了许多不便吧?N:弄个“请勿吸烟”或“无烟室”的标志就可以了,还立什么法?管得太多了!抽烟的人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了!别扭!X:我的妻子前些年发生多痰、剧咳和憋气,医生怀疑是肺有毛病,我生怕她得肺癌,经过活检取样诊断是肺结核。大夫问她,你吸烟吗?不。家人有抽烟的吗?没有。那么您同一个办公室的人有吸烟的吗?有好几个,而且都是大烟囱。原因找到了!长年被动吸烟也可以酿  相似文献   

18.
阿明 《瞭望》1991,(26)
《战国策.赵策》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便想了一法,请伯乐夹围着马转了三圈,离开时还回头看了三看。于是,人们争相购买,马价十倍出手。 对于这件事,众说纷纭,大致有下列六种说法,但不知谁说得有理? A:应该象赵国人那样懂得点“生意经”。要发展经济、搞活市场,就必须懂得把产品  相似文献   

19.
俺是河北蠡县武家营村的农民,过去的日子是罐子没鼻——别提啦。如今的光景,俺用个啥词来比方呢,求先生翻遍了大辞海也没找着,反正是够上“传奇”这俩时髦的字了。 俺的大号叫张树明,都怪俺是个穷光蛋,人们就蛋子、蛋子的叫开了,臊死人了!有啥法子,谁让你穷呢?十年前,有人给俺算过命,说是俺这辈子能盖上三间土坯房、买上两节躺柜,外加一辆“大水管”  相似文献   

20.
看那一大群鸭子,密密麻麻多少只? 看那一筐筐鸭蛋,白花花的多喜人! 过去,一个普通的生产队也养不了这么多鸭子,一次也不可能交售这么多的商品蛋。现在,有些养鸭专业户却有这么大的本领。浙江省绍兴市大和公社“养鸭大王”沈宝昌(左)喂养的母鸭平均每只每年产蛋三十六斤!他联合养鸭户十四人,合股办了三个蛋鸭场养鸭六千二百只,浩浩荡荡几大群。去年一至九月就交售鸭蛋七万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