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的水族80%聚居在富源,富源的古敢又是全省唯一的水族乡,古敢水族的婚恋三步曲别有情趣。走寨对歌———寻爱富源古敢的水族青年男女,恋爱充满着浪漫的田野风情,每逢节日、祭祀性活动时,他们走村串寨相互邀约,到林间小溪边,青青山头上纵情歌唱尽情地谈情说爱,选择恋爱对象多定位在“找一个爱我的人”或“我爱的人”。所以双方更多的是凭直觉并更多地借助于生理标准(外貌、身材、气质等),当有情人之间迸发激情时,爱情便进行到了相互了解的阶段。水族青年男女通过“摆白”增进相互了解、加深感情。“摆白”是男女双方在交谈…  相似文献   

2.
潘春 《今日民族》2009,(8):29-30
云南省水族族别确认时间较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被划入相近语系民族。云南水族主要聚居在富源县古敢水族乡境内,其他地区分布较少。就富源水族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1.由于富源水族处于散杂居地区,现能讲水族话的本民族人员已经很少。2.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工艺制作,如音乐、舞蹈、器乐、雕刻、印染缺乏传承人。3.民族服饰的制作已被淡化,传统服饰制作传承乏人。  相似文献   

3.
吴扬 《今日民族》2008,(9):42-43
民间歌谣在水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的人们都以会唱歌、唱好歌为荣。它作为口头文学流传千年,最能反映其民族特色,是水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爱用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水族的民歌中,就常用“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来形容自己的家乡以及对家乡的热爱。  相似文献   

4.
水族审美意识探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族在长期的历史、社会生活实践和生存环境中 ,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观和审美意识。它集中体现了水族人民完善的、美好的、合乎理想的生活观念 ,是水族文化的深层构成。  相似文献   

5.
水族的铜鼓文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聚居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及其附近地区的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文明、智慧、勤劳的成员之一。水族的铜鼓文化源远流长,是构成了水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族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水族古文字探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从水族的历史、族称、文字书写迹象以及水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 ,对水族古文字作了考察 ,认为水族古文字与古汉字的甲骨金文同出于一个文化母体 ,它与殷商文字有一定的联系 ,是先秦时从古文字分化出来的一种古字。在此基础上 ,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  相似文献   

7.
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思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应自然,刻苦耐劳,自强不屈是水族的传统民族性格。本文分析了水族传统文化心理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作用。指出对民族文化的改造创新,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同时需要本民族人民的自觉参与。  相似文献   

8.
吞口,是富源水族地区较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产物。水族群众至今还保留着在门口悬挂吞口用以避恶的习俗,逢年过节还要祭吞口,唱祭把歌,流传着吞口的神话传说,水族手工艺人擅长雕刻吞口,形成鲜明吞口文化。吞口雕刻较为精细,大多用秋木、冬瓜等质地细腻和不易变形的木材作原料,由当地手工艺人在原材料上进行画样、雕刻出整体,然后另削一柄矩木剑横插入嘴,以突出其驱鬼降魔功效,最后再用红、黑、白、黄四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彩绘图纹。富源县古敢水族乡是我省水族较为聚居的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在门口悬挂吞口木雕用以驱邪避恶的习俗…  相似文献   

9.
一、人口与分布 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全国现有水族人口近35万人。分布在大西南的黔桂边境,以贵州境内最为集中。其中又以三都水族自治县最多,有16.5万人,占水族总人口的47.7%,其次是荔波、榕江、都匀、独山等县市,水族人口都在2万人以上,再次是丹寨、雷山、剑河、从江、黎平、平塘等县,水族人口也在千人到万人以上。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与贵州相邻的南丹、宜山、融水、环江、河池、都安、来宾等县市也有水族1万多人。  相似文献   

10.
水族是中国南方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依山傍水而居,从事农耕,有悠久的稻作历史。云南省有水族6000余人,主要生活在曲靖地区富源县。水族有自己的历法,据《水书》记载,水族历法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和春夏秋冬四季。阴历的九月为岁首,八月为岁尾。每年水历十二月下旬至翌年二月上旬,水族人民在丰收之后,就要择亥日隆重举行一年一度的“端”节。“端”节又称过“端”,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语叫做“借端”。节日前一天,人们将铜鼓悬于房梁上,由两人尽情合敲,宣告“端”节即将来临。鼓声抑扬顿挫,几乎彻夜…  相似文献   

11.
水族的族源     
水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关于水族的来源问题,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水族是由古代南方“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 秦汉以前,岭南一带居住着“骆越”、“西瓯越”、“南越”等许多部落,他们与东南沿海的其他诸越部落,统称为“百越”。从历史发展的迹象以及文化生活特点、语言等方面考察,水族是由“骆越”  相似文献   

12.
蒙景村 《人民论坛》2012,(11):116-117
水书习俗、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是水族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该文在分析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传承机制,为水族地区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水族的铜鼓及社会功能浅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水族现存铜鼓的分布特征、来源、型制、纹饰,文章认为铜鼓作为水族人民崇敬的器物,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器和财富的象征等作用。文章还对水族铜鼓的演奏方法、铜鼓舞蹈的演变、表现形式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水族文化信息资源存在分布零散、收集不全,收藏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地方文献服务部门没有形成系统的水族文献资源服务体系,也未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建立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抢救和收藏水族文献信息资料,构建水族文献服务管理体系,提供良好的水族文献信息服务,对传承和保护水族文化、促进水族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水族的族称     
水族自称“睢”(sui~3),汉字音译为“水”。“睢”,在水语中与“篦子”同音,具有“疏通顺理”的含义。 民间相传,水族由三大支系组成。即“睢闽”(sui~2mi?~6)、“睢干”(sui~3kam~1)、“睢柳”(sui~2liu~3)。“睢闽”主要指居住在都匀王司地区的水族;“睢柳”主要是指居住在三都、荔波、独山、榕江等县聚居区和散居地区的水族;“睢干”主要是指居住在三都水族自治县阳安、阳乐一带的水族。 在中国古代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溪洞之民”、“蛮”、“僚”、“苗”等。  相似文献   

16.
在水族绚丽多彩、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宝库中,有一类鲜艳夺目闪耀着水族特有光彩的故事传说——水族动植物故事。水族动植物故事虽然从形式上看有故事、童话、寓言神话等不同的表现手法,但从内容上看则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故事、童话、寓言、神话等的主角都是动植物,从而形成了水族民间文学中的一个隽永清秀、丰富多彩的独特品种。 民间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  相似文献   

17.
勤劳勇敢的水族,是唐代从百越族群中发展而成的一个古老民族。唐宋时期的中央王朝,便在水族聚居的今广西环江一带设置以水族族称命名的羁縻州县:抚水县、抚水州。水族因之被称为“抚水蛮”。《宋史·蛮夷传》载,抚水蛮“夹龙江以居”。龙江是都柳江支流,发源于今之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经周覃,转荔波,流入广西河池、环江、宜山、柳城等地。可见,水族至少在唐宋时期,即以环江为中心,散居于龙江流域的黔桂两省区毗邻地。经官兵多次“进剿”,大中祥符9年(公元1016年),改抚水州为安化州、抚水县为归  相似文献   

18.
论水族服饰艺术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雅、清丽的格调是水族服饰的主要特征,在少数民族服饰中独具风格。水族服饰文化与布依族、壮族、侗族以及汉族的服饰文化关系密切,水族服饰文化在与兄弟民族服饰文化相互交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革和丰富自己,并且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而嬗变。  相似文献   

19.
水族服饰     
周一渤 《台声》2005,(6):82-83
水族,自称“埃水”,意为水人。是源于古代“百越”族系,由秦汉时期西瓯中的一支发展演变而来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三都、荔波、都匀、凯里、黎平、榕江、从江和广西的西部,依山傍水定居在都柳江和龙江上游一带地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捕鱼。由于历史的发展及各少数民族的杂居和融合,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都会在保持本民族服饰特色的基础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水族的服饰也不例外。其服饰因长期与苗族、布依族杂居而深受影响,甚至还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但勤劳善良的水族人民自己纺纱织布,染色刺绣,往往用充满水家气息的银饰物和鲜…  相似文献   

20.
从原始时期起,水族乐舞文化就分作巫祭之乐和民乡之乐两种文化趋向,并由此产生出水族文化的雅俗分流,贯穿于水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与祭祀、巫祭有关的舞蹈,舞蹈者一般头戴冠饰或羽饰,手执法器。其舞姿表现为双手上举,仰天敬神,崇拜上方;与生产生活内容有关的舞蹈,舞蹈者一般不戴冠饰或羽饰,不执法器。其舞姿表现为双手下垂或平伸,有时连臂环绕,多为集体舞,是水族先民娱神娱人的民间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