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生是指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吃饭、穿衣、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内容。民生档案是社会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是维护群众权益的原始凭证,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档案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民生档案工作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大局,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开展民生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中创造的理论,是因时而生的民生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一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新时代民生发展实际出发,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努力探索当代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建设什么样民生、怎样建设民生”问题,提出诸多独到的新观点和新思路,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内容厚重、特色鲜明、富有创新价值的学术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中创造的理论,是因时而生的民生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一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新时代民生发展实际出发,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努力探索当代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建设什么样民生、怎样建设民生”问题,提出诸多独到的新观点和新思路,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内容厚重、特色鲜明、富有创新价值的学术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4.
丁云霞 《唯实》2010,(3):90-91
民生档案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与时俱进的产物,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精神,是档案工作关注民生的重要着力点。要健全民生档案,改进民生档案服务,创新民生档案利用服务机制,使民生档案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生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包括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四个方面内容。建党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改善民生为己任,以民富国强为目标,进行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彰显了我党坚持执政为民、以民为本,改善民生、以惠民为重的全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民生是和谐之基、发展之根,民生观是群众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的归宿。新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做好民生”作为工作统领,将“执政为民”的理念融入到具体工作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满怀真情抓民生,顺应民情办实事,饱含亲情树形象,以实际行动践行民生观。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进入了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时代。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不仅是党的宗旨,也是政协的使命。中央和省委强调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政协各级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应深刻认识促进民生改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人民政协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立身之基、履职之要,作为政协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在促进民生改善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8.
保障民生是执政之基,兴国之本。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保障和改善民生,若离开科学发展,民生问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我们要把推动科学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来激发广大人民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曹文宏 《唯实》2008,1(2):81-85
表现为经济、社会问题的民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所谓民生政治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重心,以民生为准,把民生的改善、国民的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标准的一种政治模式。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也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公共财政介入民生,应坚持突出公共性、公众性和公益性原则。其介入民生的领域以及介入的深度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公共财政应当关注基本民生,并致力于改善基本民生,保障基本民生,但不能包揽民生。公共财政在改善民生方面既要对有关民生事项“少收钱”,又要对有关民生事项“多拨钱”。公共财政在向民生倾斜时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投入与深化改革、积极倾斜与合理提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民生问题是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民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建国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关注民生和重视民生,为改善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民生思想,积累了丰富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经验,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来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相似文献   

13.
常雪 《世纪桥》2012,(13):10-11
民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目的,民生问题是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在和谐社会视野下,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关注民生和重视民生,为改善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民生思想,积累了丰富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经验,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来阐述和谐社会视野下中国共产党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是发展,核心在民生,必须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来加快民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关乎民计民生的天津市粮油集团来讲,“保市场、稳物价、惠民生,保障粮油食品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好体现。为此,  相似文献   

15.
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湖北省宜都市不断强化民生为先的理念,通过建立健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六大体系,加大民生投入,加强民生项目建设,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体现到群众幸福指数提升上,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充分,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相似文献   

16.
论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党和国家将民生问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7.
《党员干部之友》2010,(11):8-11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冬”,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一项项沉甸甸的民生清单,一件件细微、具体的民生目标,生动地说明在党和政府眼里,民生之重。  相似文献   

18.
刘建高 《求贤》2007,(10):47-47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套学所所长李培林在最新一期出版的《求是》撰文指出;改善民生,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则是保证民生持续改善的前提。1.改善民生是中国改革的目的,改善民生离不开改革。我们要从改善民生出发.继续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2.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民生问题要靠发展采解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叉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生重如山     
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就务必把民生看得重如山岳,时时、事事以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为民、亲民、惠民”的具体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20.
实施民生工程是构建和谐安徽的基础工程。实施民生工程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实施民生工程的基本经验是:改善民生工作与项目化管理相结合;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相结合;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章立制相结合;更新发展理念与改进工作作风相结合;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在看到实施民生工程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增强忧患意识,正视实施民生工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保障、项目管理、保障水平低等问题。着力提高民生工程实施水平,必须加快发展,夯实民生工程的物质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拓展民生工程实施思路;健全实施民生工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