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走在时代前列,达到了思想启蒙的目的。《新青年》传播民主与科学所采用的网罗"名彦"、炒作热点、"家丑外扬"等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北京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旧门牌是箭杆胡同9号)既是陈独秀旧居,也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这里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场所.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在当下的历史教科书中,"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经常被混为一谈。作为《新青年》同人团队的灵魂人物,胡适—直反对这种概念混用。在"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之间,胡适更愿意采用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1915年9月15日,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制、陈独秀主撰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发行。从第二卷第一号开始,这份杂志定名为《新青年》。1918年1月,《新青年》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等北大同事  相似文献   

4.
《传承》2006,(Z1)
1915年9月,从日本回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月刊。次年,易名为《新青年》。《新青年》创办时,北洋政府对言论、出版、结社自由的打压比清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据统计,从1916年底到1919年五四运动,有29家报纸被封,16位记者或主笔因抨击时政被判刑或枪毙。《新青年》的创办需要勇气和智慧。《新青年》创办第一年,每期仅印一千份,筹办经费困难。但在短短的两年里《,新青年》由于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封建迷信进行了有力地揭露和批判而轰动一时,发行量达一万五千多份,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5.
赵亚宏 《求索》2011,(7):188-190
《新青年》广告承载着对《甲寅》月刊广告注重科学和学理精英风格的承继与超越,且对刊物自身宗旨、对新思潮与新文学理念进行更为广泛的宣传和介绍,彰显了以鼓吹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为主要阵地的精英倾向。塑造了刊物自身和各种不同的广告形象,呈现了精英刊物广告所具有的文化宗旨和品格定位的价值,拓展了《新青年》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的舆论辐射影响强度,进而促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整合,使《新青年》及新文学队伍具有社会公信力与人文关怀的品格及价值。  相似文献   

6.
毕耕  马岚 《学习与实践》2015,(3):129-134
在辛亥革命之后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把《新青年》作为宣传平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有力促进了中国思想启蒙、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新青年》的启蒙思想一直都认为是民主与科学,但实际上其内容相当丰富,包括探讨青年文化、东西文明、反孔非儒、文学革命、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等多方面。《新青年》以思想启蒙为旨归,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辩论、批判,宣传启蒙思想及民主、科学的理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启蒙主题,呈现出"多元变奏"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新青年》作为五四时期赛先生的中心讲坛,它有形的潜形的话语言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作为倡扬科学的一面旗帜,《新青年》把倡导科学作为办刊的宗旨,突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不遗余力地宣讲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在编辑工作的各个方面垂范,展现一种严谨科学的办刊精神;对教育的言说是它最闪光的内容,最见衷肠的言说。同时,《新青年》对迷信和伪科学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科学话语传播中,它的同人们表现了矢志不渝地向往科学和追求科学的情结。  相似文献   

8.
说到五四新文学传统,我们有必要把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身区别开来。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早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时就肇始了。它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新青年》中的鲁迅 ,以其独特的笔致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极为淋漓峻急地抨击 ,充分表达了深谙旧世界“黑暗”而又不甘“绝望”的“过来人”的沉郁与幽愤 ;鼓吹思想文化革命锻造国民精神 ,是《新青年》中鲁迅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0.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百年前,《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的发刊词,让一代中国青年奋发昂扬的气息跃然纸上. 百年后,站在新时代的新青年们奋力扛起历史使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传统社会主流文化的直接颠覆,新文化运动引领着现代“新青年意识”的崛起.意义重大的是,“新青年意识”揭开了传统文化作品中“大团圆情结”所遮蔽的国民“奴性心态”,解构了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思想束缚;“新青年意识”彰显了新时期“悲剧意识”中所蕴含的“献身精神”,建构着近代中国社会所急需的变革意识;“新青年意识”还重新诠释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意义,昭示着现代人精神品格培育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与《甲寅》月刊“通信”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亚宏 《求索》2010,(2):156-158
章士钊在《甲寅》月刊设置“通信”栏具有开创性。《新青年》的“通信”栏以及从形式到编辑策略等方面都沿袭了《甲寅》月刊,且又发扬光大。“通信”栏开启了编读互动和质证解疑等风气,实践了刊物开放自由的宗旨与风格,扩展了刊物的自由舆论空间和媒介影响力。通过对此栏目的探究,不仅考察和梳理两刊物之间的渊源关系,同时对于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形成与发展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正 《传承》2010,(13):11-13
<正>后世的人们大概都会承认,《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批判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在中国报刊史上可说是空前绝后影响最大的刊物。可是在它刚出版的时候,反应却是颇为冷落的。就是鲁迅起初也没有怎么重视它。  相似文献   

14.
正《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院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百余年前,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此为阵地,掀起席卷全国的新文化运动高潮。《新青年》编辑部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5.
《新青年》杂志中的“革命话语”承续近代中国知识界关于“革命”的理解与认知,随后则聚焦于“文学”,掀起“文学革命”,揭开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之序幕。然而,在面临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时“文学革命”的力量显得过于苍白。《新青年》“革命”话语遂从“文学革命”渐转向“社会革命”,即“十月革命”“阶级革命”以及“劳工革命”等话语形式。1923年后,在国共合作的大局中,《新青年》之“社会革命”话语具体表现为“国民革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科学途径——阶级斗争——亦随之成为《新青年》革命论述的核心话语。中国共产党革命意识亦随之得以生成并融入革命实践,并且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内容与结构。  相似文献   

16.
张耀杰的《北大教授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路线图》前后写作了10多年,称得上是呕心沥血的学术著作,其中的大部分篇章曾经与我反复交流过,所以我愿意借此机会谈一谈对于由《新青年》杂志开启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些看法,算是为这本书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1915年一个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起点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应运而生。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一运动很快就波及到了湖南。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以后,湖南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在湖南的近现代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这一运动加以简单的述评,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8.
一《新青年》是我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第一份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宣传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杂志,也是中国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报刊。它的诞生,“标志着现代报刊的产生,标志着现代新闻史的开始”。《新青年》从1915年9月15日创刊到1926年7月终刊,历经十多个春秋,办刊指导思想和编辑、撰稿人员前后发生过较大的变化,从宣传革命民主主义到张扬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胡菊香  欧阳询 《求索》2015,(1):101-105
五四时期,张君劢与《新青年》同人的启蒙思想,在哲学基础与侧重点方面固然有别,但双方均是源于对现实政治的失望而提出思想启蒙的新路向,均是欲从思想文艺上建设政治的基础,并且均以民主与科学为主要内容。凡此种种,不仅表明张君劢亦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也昭显了新文化运动具有多元化的思想谱系。  相似文献   

20.
<正>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细读张耀杰新著《北大教授与〈新青年〉》,个人认为至少有两大亮点:一是言必有据、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二是发人深省的历史反思。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围绕由胡适率先提出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展开讨论,这种价值观念和价值谱系其实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新青年》杂志中最早提倡"个人主义"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