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正>名始自孔子,后荀子继承并发扬。同是正名,二者学说各不同。孔子正名更具伦理政治的意义,荀子的正名兼具伦理政治和名理双重意义。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在正名中要做出区分实属不可或缺之维,先秦乃至整个后来的儒家文化里,几乎都是把这二者连在一起讲。通过比较孔子与荀子的正名思想,可以厘析正名的三条基本理论进路,即道德、制度与名理。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责任伦理所蕴涵的人类整体责任意识、"尽己之责"伦理使命和行为后果责任担当思想,其实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儒家历来强调责任,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以名定责的权责关系与后果担当的责任追究等思想都属于责任伦理范畴。道家思想则渗透着对人类生存状态、社会良好治理的责任感,蕴含着无为、节制的责任品质。传统责任资伦理资源是当下责任伦理建设的宝贵财富,它有利于树立崇高的道德信念、铸造勇于负责的品性和培养清正廉洁的操行,这对于当前的责任伦理建设特别是政府责任伦理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礼义廉耻及其当代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本的伦理纲目。作为“四纲”,承担着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作为“四德”,担当起人性复归、道德修复、风气完善的社会使命。历史证明,国运兴衰、道德有无皆由之,因此,提倡礼义廉耻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党与政府的形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物欲充塞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道德行为逐渐失衡。孔子的“忠恕之道”能够给予我们极大的道德启示,对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以孔子的“忠恕之道”为研究对象,解析“忠”、“恕”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说明“忠恕之道”的具体实践方法及对社会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5.
孔子音乐伦理思想在其儒家思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支撑和体现。究其产生的源头,音乐本身具备修身养性的“君子之气”,有着扬善弃恶的伦理功效,古代音乐在特殊的经济政治背景下又与政教礼制相通,具备了集中而有效率的伦理功用,而孔子的政治理想又需要传播载体和实践途径,由此为孔子音乐伦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相似文献   

6.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将“仁”视为最高的道,主张将“仁爱”由亲亲惠及整个人类,同时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孔子的思想反映出他朴素的生态智慧。本文从生态自然观、生态伦理观、生态实践观三个方面浅谈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徐复观溯本求源,分析孔子对古代乐教的传承以及孔子对乐的艺术精神的新发现,把孔子"美"与"善"统一的音乐思想与道德伦理观念相结合,目的是要解读孔子的艺术精神,并揭示孔子"人生艺术化"的理想与境界。徐复观的这种探索,即使在今天的艺术实践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和谐稳定不仅需要制度保障,同时也需要伦理支撑。孔子从历史传统、血缘关系和生活中情理这三个向度出发,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体系。仁学这一伦理体系把伦理规范与人的心理欲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道德模式,起着协调和规范人们社会生活的作用。深入分析和汲取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对于弥补现代社会极端的个人主义盛行、私欲膨胀等所造成的道德落寞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车雪琴 《学理论》2009,(17):225-226
一提起古代教育。我们不能不提起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首创了“学而不厌,侮人不倦”,“启发武教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由博返约”等各种教学理念,特别是他的“仁”政学说,无论是对当今的教育还是国家统治,都具有非常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更进一步说,对素质教育的提高。道德的建设。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有广泛的借鉴意义,本文仅从孔子教学思想这一点入手,力图探索孔子教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怡坤 《学理论》2009,(23):24-25
在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道德滑坡已成为世人所认知的一种共识现象。而公德和私德作为伦理学道德的两大范畴,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就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莱州市“三德工程”的具体实践,让我们从中找出了公德和私德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途径和方法。莱州市把“三德工程”建设的着力点,放在“责任”这样一个环节,它初步形成了一个家庭责任、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道德责任体系,解决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些根本性、全局性的制度和机制建设问题,为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儒家仁学与普遍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学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历史悠久、积蕴丰厚、影响巨大的思想化体系之一,它可以与基督教化、伊斯兰教化、印度教与佛教化相并立。儒家仁学,也可称为仁爱通和之学,是儒学的精华,最具有普世性,它可以为人类普遍伦理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仁爱之心是一铆道德行为的基石,培养爱心,扩充爱心,是建设道德明的基础性工程,建设普遍伦理最紧迫、最因难的任务是将爱心扩充到全人类。儒家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视天下犹一家,人类只有具备了此种情感和意识,普遍伦理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同样,通和之学用之于道德,便要求打破以部为空的狭隘性,淡化族群仇恨心理,实现真正的博爱。总之,儒家仁学,包括它的仁爱通和之学,会为普遍伦理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一般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伦理学说对道德教化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具有普遍的意义,对当前包括行政道德建设在内,与行政职能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民贫则背善”“民富乃可教”的启示 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要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前提。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富民是道德教化的基础。颜渊认为,“鸟穷则啄”,“人穷则诈”。①孔子在回答学生冉有问“既富矣,又何加焉”的问题时,就说应“教之”。②《管子·牧民》则明确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王充吸取了《文子·上礼》中关于“有余则让,不足则争”的思想,进一步认识到“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故饥岁之春,不食于亲戚;穰岁(食丰收)之秋,召集四邻。不食亲戚,恶行也;召及四邻,善义也。为善恶之行,不在人质性,在于岁之饥穰。由此言之,礼义之行,在谷足  相似文献   

13.
作为伦理实体与道德主体间的价值托付,公共信任建设目标在“信任”而关键在“公共”。基于此,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伦理规范力要求伦理规范的设计要合情、合理、合时,强化伦理规范践行效果的监管与反馈,谨防知而不行的伦理伪善;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伦理监督力强调监督的伦理本真是求真与向善,突出道德信用机制在伦理制衡中的积极作用;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教育实践力要求家庭监护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政府应以公共事件为契机公开而透明,培育公民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道德引领力倡导政府要通过顶层设计形成道德引领制度化,形成全社会尊重、效法道德榜样的伦理风尚,舆论传媒则要秉持职业良心,以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夯实道德引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洛忠 《团结》2005,(2):11-13
在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成为代表和委员高度关注的话题,教育公平问题也因此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道德基础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教育公平是一个古老的理念。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最早提出通过法律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提出要“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17世纪…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德治为本”的社会,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光辉的行政伦理思想和丰富的行政伦理实践,其作为一种道德资源在现代公共行政管理中仍有其重要的价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传统的行政伦理思想不能满足现代民主政治和公共行政的要求,需要对之进行现代的诠释和整合,促进其现代转化,方能成为现代公共行政的基石。具体来说应该从伦理精神、伦理生活和伦理制度等三个层面来探讨传统行政伦理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6.
高子媛 《学理论》2012,(24):257-258
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值古老的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变革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这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文化的异常繁荣.这时候的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影响范围甚广,其中“仁”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最高的伦理准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个人价值观的养成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新”不但体现在发展目的上,更体现在伦理支撑上.科学发展观以责任伦理作为自己的伦理追求,具有责任伦理底蕴.科学发展观要求人类有自觉的责任担当精神,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协调,对发展的后果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价值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创造精神和独立人格意识.现代社会是个风险社会,它要求伦理观念的变革,追求责任伦理的理念,因此,科学发展观的责任伦理底蕴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8.
企业慈善责任(CorporatePhilanthropyResponsibility简称CPR)是企业社会责任中超越底线的责任,它对提升企业形象、塑造产品品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与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现阶段,由于慈善责任理念的缺失以及受企业发展规模和实力限制,我国企业在履行慈善责任方面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文中从伦理学视角分析我国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的伦理价值及应遵循的道德原则,提出应从强化企业慈善责任理念和优化企业慈善责任建设的伦理环境两个方面来促使我国企业更好的履行慈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亲亲相隐"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最早提出的思想主张,随着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它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刑法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和制度.作为儒家伦理、法律思想的直接体现,"亲亲相隐"不仅有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法律价值,即使对于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也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润沛 《学理论》2009,(5):32-33
儒家文化把人格的形成看成是成为人的标志。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孔子一生倡导健康人格并身体力行之,其所倡行的健康人格包括:“爱人”。刚直不阿,应有志,不为人所屈,坚韧不拔地实践其理想追求,关注社会,热心救世,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等。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塑造当代中国人的健康人格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