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阚满荣 《群众》2006,(7):42-4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把握好这一核心问题,关键是要跳出“三农”做文章。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市云亭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促进农民跳出“三农”兴“三农”,以“减少农民”进而“富裕农民”。只有做好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文章,才能切实激活农村人力资源和各种要素,才能切实强化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着力在深化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乎民生,牵动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尽管从历史上看,中国银行作为传统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与三农建设缺乏天然渊源,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狭隘的“三农”已发展成为“大三农”和“新三农”,我省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大量农民经商办企业或外出打工带来了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关于“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道重大难题。在农业社会里,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解决好了“三农”问题,也就比较好地解决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问题。因此,许多贤能的封建统治者和有识之士都进行过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但始终没能很好地解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也一直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并未工业化的农业大国来说,“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三农”问题不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就没有真正解决,而“三农”问题又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农村…  相似文献   

4.
《半月谈》2004,(1):1-1
1.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当前“三农”主要问题及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积步 《前进》2004,(2):25-27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近年来,这一广为社会流传的名言,使“三农”问题日益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全国上下严重关注的一大焦点。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生活状况都比过去大大进步了,为什么“三农”问题又会突然变得尖锐起来?当前“三农”问题现状到底如何、症结何在?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又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综合近期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探讨,就当前“三农”问题现状、成因及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作一扼要介绍,供大家学习参考。一、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当前,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必须正确分析和科学把握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体形势,使全党全国各级干部进一步增强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在中共重庆市委二届七次全委会上,黄镇东书记指出:随着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重庆初步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解决“三农”问题,首先是解决人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最终也是解决人的问题。农村要实现全面小康,农民必须跳出承包地,必须走向市场。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市场农业,建立农民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重点。郧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人口占80%以上。"三农"问题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  相似文献   

8.
郑莹 《理论月刊》2004,(10):23-25
邓小平“三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对解决目前严重存在着的“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指 导意义,应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农 村和农民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7月13日,霞浦县人大常委会召开农业与农村工作座谈会,与往年一样,做好“三农”工作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要把督促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人大工作重中之重,确保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让农民得到实惠,农业得到发展,农村得到繁荣。”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曾春说道。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三农”机构多头设置,职能交叉;“三农”政策政出多门,互不统一;“三农”资金多头拨付,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如何革除弊端,让有限的“三农”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浙江省的一些地方采取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探索着整合之路,颇具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条喜讯传来:1号文件引领8亿农民喜获丰收,得到实惠。这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喜事,也是全国人民的喜事。我们知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要求全党、全国都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号召,绝不仅仅适合农业部门,而是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响应,以便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形成这样的氛围,首要的是观念上要实现突破。“我是城里人,‘三农’问题与我无关”;“咱是普通百姓,想关心也关心不上”;“如今不缺衣不少食,‘三农’问题解决不解决无所谓”;“反正我们已经…  相似文献   

12.
我们党重视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三农”问题作为经济社会中的薄弱环节,一直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四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在中央的重视和各方面的努力下,粮食连续几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明显加强,“三农”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创造》2019,(5):6-8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一书最近在全国发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14.
中部六省是中国“三农”问题最突出的区域,妥善解决中部“三农”问题对中部崛起意义重大。本文试图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视角,寻求解决中部“三农”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党中央决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将有关“三农”问题的相关知识编辑如下,供各级领导干部阅读。  相似文献   

16.
今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从2004年至今年,中央已经连续发布了9份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1号文件”.可见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贯彻落实好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从全国来看,中部地区是我国“三农”问题最难化解的地区。解决中部地区的“三农”问题,单凭中央政府的积极性还不够。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还需其他地区的大力扶持和帮助,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作为。东部地区在解决中部地区的“三农”问题上有所作为,既有利于中部地区的发展,又可以为东部地区更快更好地发展创造条件,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东部地区应在城市化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并加大产业升级力度,以促进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则应通力合作,加强协调,以整体利益为重,尽可能与东部地区建立共同市场,通过软、硬环境建设,成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共同促进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黎志逘 《当代广西》2005,(15):49-4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绝不能忽略“三农”问题。惟有“三农”问题解决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而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过程,只有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扎实推进“三农”工作,也才能为全面小康真正破局。  相似文献   

19.
发展伦理要求用人道主义的原则去审视发展是否符合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它无形中规制和矫正社会的发展方向。我国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日益凸显,不符合发展伦理的基本要求。为了一切人和完善人是发展的目的,解决“三农”问题,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政府化解“三农”问题所作的政策抉择,是以人为本发展伦理理念的体现。本文从发展伦理的视野审视“三农”问题,试图为解决“三农”问题作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李世斌 《今日浙江》2006,(19):64-65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平阳县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有了较大的进步,农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从总体上说,农民已经解决了衣、食、住等基本生活,精神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依靠经商办企业和规模效益农业过上了富裕生活。据统计,2005年全县农民平均纯收入达5754元。但是,也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平阳县“三农”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相对而言,农业仍是弱势产业,农村仍是落后社区,农民仍是弱势群体。做好“三农”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