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宪政:一个古老国度的新的守护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宪政制度的发展史 ,说明中国有宪法而无宪政。宪政就是宪法政治 ,是以一定的形式条件 (成文的或不成文的宪法和法律 )保护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限制政府权力的理想政治秩序的动态实现过程 ;宪政更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的新的守护者。达成宪政最基本的标准和条件是宪政的形式因素、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以法律的至上性和公正性为基础的一种法律体系.宪政是以法治为条件或环境,以宪法实施为依据的民主政治形态及其运行过程.法治是宪政的一部分,是宪政的必要基础,是宪政的基石.这是因为法治原则是宪法的基础原则之一;宪政的基本精神是建立有限政府,而法治正是其集中体现;法治是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手段;法治观念的养成是宪政实现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3.
宪政主要蕴含成文宪法的存在,宪法得到公民和有限权力政府的普遍认同。宪政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其中,文化基础这一因素主要是人本思想,契约理念、有限权力理论和自然法思想等。对宪政的内涵及宪政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基础进行分析,从中探寻一些积极结论,这有助于我国当下的宪政实践。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宪法思考——从大部制改革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国家制度是国家强盛的基本政治前提,大部制是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有效政府管理体制的产物,也是现代社会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推进国家机构改革,优化宪政秩序是当前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质所在。政府作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应当以宪法政治为依据进行机构改革,这样才能理解政府存在的本质,才能回归问题的起点,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本文对大部制改革的实质从宪法的角度予以阐释,提出大部制改革的宪政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5.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唯一运用制宪权而制定的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宪政体制的基本框架与基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1954年宪法在国际范围内也体现了一定的宪政价值.1954年宪法的历史局限性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应采取历史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评价其地位与影响,从历史中寻求宪法发展的规律,推动我国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6.
宪政民主虽然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但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的文明成果,经过人类在20世纪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政治的普遍现象。近代中国被强力纳入世界体系之后,“宪政民主”就循着“西体中用”的思路成为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武器,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潮流和政治文化。由“用”而“体”,蕴含着由封建王朝体制到社会主义的人民宪政民主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一历史巨变中,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的不成熟性和独创性相互交织。本文将近代中国宪政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概括为八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而阐述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逻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尽管旧中国就引进了近代西方的宪法,但旧中国不具备制定宪法的条件,也无实施宪政的可能,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当家作主,才有了制定宪法,实施民主的机会。"五四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制定宪法和实施宪政的具体实践,是中国宪政现代化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进入租税国家时代,税收立宪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护私有财产权的逻辑结果,也是适应WTO规则的需要,而且从我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关于税收的规定、西方国家税收宪政理论和税收宪政实践来看,进行税收立宪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宪法之于宪政以及宪法、宪政、宪法关系间之交互关系,是近年来中国宪法学界广为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宪法为何物,宪政系何义?宪法学界的探讨和认识在不断深化。宪法是民主国家之政治根本组织大法,是法制体系中的最高法与“先行之法”;宪政是民主政治的宪法范式化、是宪法规范下实践中的民主政治运作模式;宪法关系是宪政主体之间依一定的宪法事实,依宪法规定而发生的宪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亦即宪政权利(含“权力”)与宪政义务关系:“法治”系由宪法、宪政派生而来,其基本价值与实证精神系由“宪法关系”实践之所彰显和承载。  相似文献   

10.
尽管在旧中国就引进了宪法,但旧中国不仅有宪法无宪政,甚至连宪法都是假的;五四宪法尽管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但它所规定的国家制度奠定了新中国国家制度的基础;它是八二宪法的蓝本,是中国宪政现代化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