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万生更 《党史文苑》2012,(10):56-58
陕西红色文化的历史见证价值使其成为陕西重要的文化品牌,西北根据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及西北根据地的革命精神、陕南苏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及陕南苏区精神、党中央在陕北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及延安精神构成了陕西红色文化的三大品牌,陕西红色文化品牌具有强大的品牌力。  相似文献   

2.
文化建设是高校党组织各项建设的动力引擎。在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既是现实所需,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客观使然。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中,依托红色精神文化、红色制度文化和红色物质文化,分别从精神层、规范层和外表层三个层面展开系统性的文化建设活动,是深入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的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3.
闽东苏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闽东苏区人民和各界进步人士共同创造、积淀的重要文化遗产。是闽东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闽东苏区红色文化的重大政治与文化价值在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上,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闽东苏区红色文化构建了忠诚爱国的民族情怀;以勤劳勇敢为基石,闽东苏区红色文化培育了不惧艰难的坚强信念;以自强不息为动力,闽东苏区红色文化铸就了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以为民谋利为目的,闽东苏区红色文化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源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产物。红色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品质彰显了党内政治文化核心价值、开拓了党内政治文化发展方向、奠定了党内政治文化鲜明底色。新时代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要实现红色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对接、现实关照和融会贯通。因此,需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从党内政治文化源头汲取精神养分,以理想信念塑造党内政治文化灵魂、以爱国主义筑牢党内政治文化根基、以道德情操纯洁党内政治文化肌体,实现党内政治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管仕廷 《唯实》2012,(5):61-63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红色文化热"缘何再度兴起?红色文化热契合了时下大众的心灵渴望与精神需要;红色文化热折射出了大众文化的危机;红色文化彰显时代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种现实有效的探索;红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巨大的发展前景成为红色文化热的经济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6.
"三敢精神"指黎平会议精神"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它是对包括黎平会议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整个贵州红色文化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贵州省红色文化时代化的新解读,同时也是全国红色文化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整合红色资源提升江西文化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彭波  张丽  李江源 《求实》2006,(1):58-60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红色资源得天独厚,是江西拥有的强大政治优势。这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旅游、推动江西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整合红色资源,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内涵,以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干的江西文化,提升江西文化力,将这种无法复制的“原创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新元素,推动江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作为红西路军青藏高原浴血奋战的地方之一,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祁连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着力打造“红色祁连”文化名片,使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坚持守正出新,涵养红色精神。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我们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承红色精神,不断从中汲取营养、蓄积力量。  相似文献   

9.
罗进 《世纪桥》2013,(12):29-30
红色文化资源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崇拜和一种信仰,其精髓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应该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弘扬“红色文化资源”精神,更应该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并将其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是熔铸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成长、壮大过程中的独特精神与文化样态。红色文化之所以能够激励中国人民在昂扬奋进中百炼成钢,在艰苦磨砺中玉汝于成,在勤俭修身中浴火涅槃,是因为其生成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内在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与实践逻辑。红色文化有独特的内在意蕴:坚持真理、坚定理想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坐标;心系百姓、不负人民是红色文化的鲜明特质;爱国如家、赤心报国是红色文化的深沉积淀。新时代,要赓续发展红色文化,必须"唤醒"革命文物,感悟红色文化意蕴;深挖精神内涵,创新文化展现形式;依托数字技术,丰富红色文化体验;开展研学活动,打造红色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11.
“三敢精神”指黎平会议精神“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它是对包括黎平会议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整个贵州红色文化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贵州省红色文化时代化的新解读,同时也是全国红色文化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动力之源。循化县红光村以独具特色的优势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载体,着重将红色文化蕴含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精神效益与新时期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相结合,有效推动党员干部在以红色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的参观、学习和交流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与精神追求,进而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奋力推进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伟业。  相似文献   

13.
李月明 《实事求是》2023,(5):105-112
新疆红色文化资源,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新疆解放、发展和建设,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英勇奋斗、无私奉献而形成的不朽史实、传承的革命精神、留下的历史遗迹、创造的建设成就。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对新疆各族人民进行红色教育是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抓手。在实施文化润疆工程中,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滋养润泽作用,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提供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4.
罗进 《世纪桥》2013,(9):29-30
红色文化资源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崇拜和一种信仰,其精髓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应该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弘扬“红色文化资源”精神,更应该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并将其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相似文献   

15.
梁晨 《学习论坛》2023,(4):116-120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不同精神,锻造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以其蕴含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引领着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勇前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意识形态斗争的日趋激烈、多元化价值观的涌入与冲击、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使得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面临巨大的考验。当下,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必须全面构建红色文化传播体系,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刘岳 《北京党史》2023,(5):39-47
“文化”一词的本义为“以文化人”,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其内涵流变为生活样法或总和,包含物质、精神两大范畴。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孕育产生了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一种形象比喻,其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红色文化之魂。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革命时期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继承彰显和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引领当代青年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是引导青年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锤炼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生动教材。当代青年以红色文化作脊梁、作根基,在优秀青年文化的教育下,定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征程上,谱写出新的史诗。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特有的红色文化具有特殊价值符号,对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有着独特优势。这主要表现在:红色文化为中国人民的道路选择提供了方向保证,为树立理论自信提供了思想源泉,为树立制度自信提供了实践依据,是中国人民树立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此,我们需要传承红色文化,不断挖掘积累起来的精神、物质资源。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有效载体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突出的育人功能。河池红色文化资源形态多样,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契合度非常高。河池红色文化资源潜隐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教育因子,能为地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理想信念、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群众路线、廉洁自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滋养,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具有特定的物质内容和丰富的精神指向,包含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思想,蕴涵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主体精神,其内在思想及精神指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弘扬红色文化,是当今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可或缺的主阵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积极弘扬红色文化,能够构建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思想洗礼的主基地,拓展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资源,在全社会塑造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