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处理好两者关系,发展中国的虚拟经济,利用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关系到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国企业应如何正确认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面对虚拟经济,应采取那些对策和措施,本文拟进行初步探讨。一、正确认识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产生是现代经济运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商品的货币化、资本化形成的更高程度的经济社会化的必然结果。1.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使股票、债券等虚拟资产增值,产生虚拟经济。以前的国际金融活动只是国际上实体…  相似文献   

2.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发展的当前时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更值得关注。本文分析指出,为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化解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促进经济金融协同发展,金融业必须立足实体经济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对接实体经济需求投向,必须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同时规范民间金融发展,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3.
张惠 《桂海论丛》2014,(4):43-47
我国金融市场运行中存在扭曲现象,实体经济发展驱动力不足。随着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推进,从根本上改变着实体经济的生存发展环境,处于弱势地位的实体经济部门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冲击与压力难以预测。现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着偏离实体经济发展、资金价格扭曲、资源配置无效等问题,"普惠金融"理念并未真正植入利率市场化改革,实体经济弱势群体遭受挤压。突破实体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是遵循市场价值的基本规律,积极化解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向效应,提升实体经济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讨论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中,不能够忽略金融全球化的因素和本质.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导致了虚拟资本过度膨胀,而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又导致全球资本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发达国家虚拟经济与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从而引致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这是困扰当前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根本之所在,也是诱发世界经济危机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霍艳斌 《求索》2008,(1):24-26
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然而,以往的经济增长理论往往更加重视资本、劳动、技术实体经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忽视了虚拟经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本文在借鉴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虚拟因子,得出虚拟因子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贡献的结论。最后,本文又对虚拟因子作用于实际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分析,虚拟因子主要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员工激励效应、企业成长效应等作用于资本、劳动、技术等实际经济因素,从而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6.
张平 《政策瞭望》2012,(3):55-56
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资金投向实体的要求,并强调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这是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得出的论断,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下降、产业升级较慢、部分资金从实业转  相似文献   

7.
虚拟经济是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一种虚拟资本独立化运动和价格决定的经济形态,其本质内涵是虚拟资本以增殖为目的进行独立化运动的权益交易。虚拟经济的高流动性、高风险性、投机性和不确定性,常会滋生经济泡沫、诱发金融危机、危及经济安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重大发展和创新。什么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明白一点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它的基本  相似文献   

9.
韩磊 《群众》2020,(6):50-51
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江苏形成了完备的实体经济体系,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在金融发展超前化与过度化、实体经济收益率增长乏力、金融资源在实体经济层面错配等因素影响下,江苏实现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金融服务若仅着眼于如何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筹集和配置资金,虽能应对实体经济资金短期约束问题,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构建高质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体系,需要突破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局限,实现金融资源供给与实体经济企业需求的对接,疏通金融资源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环节效率,实现金融服务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的有效契合。  相似文献   

10.
张亚 《政策瞭望》2012,(3):55-56
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资金投向实体的要求,并强调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  相似文献   

11.
虚拟资本与泡沫经济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资本和泡沫经济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经济现象 ,它对于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虚拟资本的过分膨胀 ,导致泡沫经济泛滥 ,会给经济运行带来严重危害。鉴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泡沫经济所起的直接作用 ,必须采取各种切实有效措施 ,防止中国出现泡沫经济 ,从而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元春 《小康》2013,(8):19
收入下滑标志着经济回落的累积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下一步中国经济回落的速度可能要强化。同时,金融问题的出现也标志着实体经济依靠这种输血的救助模式结束了,金融反而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一个强烈的负面效应。日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了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按官方的表述,我们目前的经济运行是平稳的,稳中有进、稳中有质,都是正面的话语,但如果  相似文献   

13.
正实体经济是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石,金融是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润滑剂,打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任督二脉",全方位为打造经济升级版提供系统性金融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建议:一、打造金融业态集聚区。以股权投资、产业基金、并购基金为重点,出台专门的奖励和补贴政策,围绕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创新型企业发展,集聚一批有专业眼光和资源优势的天使基金和私募股  相似文献   

14.
李军杰撰文认为,目前"流动性过剩"和"虚拟经济波动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两个突出问题。首先,银行资金活期化和基于结汇的被动货币发行相叠加,流动性过剩矛盾更加突出。在  相似文献   

15.
邓晓卓 《湖湘论坛》2005,18(1):62-64
从控制论的角度对虚拟经济进行研究发现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前馈控制模式而后者是反馈控制模式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主要社会功能在于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前瞻性作用。本文从这一角度对我国发展虚拟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进而就虚拟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征 《长江论坛》2014,(1):43-47
金融领域中的虚拟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典型形态。本文在分析金融领域中的虚拟经济之主要特征及其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其基本发展方向是一方面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另一方面加强金融风险的监控,发展重点则是证券市场。  相似文献   

17.
我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江  沈少波 《求索》2010,(5):27-28,185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股票市场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形态,其与实体经济经常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这与理论分析结论相一致,然而,从最近几年股票价格和经济增长的走势情况,我国的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似乎存在着"背离"的状况。为此,本文拟采用趋势分析、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是否存在背离进行了实证检验。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背离关系。因此,必须通过促进企业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稳定,有效解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背离关系。  相似文献   

18.
梅锦萍 《前沿》2007,(6):37-39
本文意在从马克思的理论视角探讨虚拟资本与信用制度之关系;认为信用制度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也是虚拟资本运行的制度基础;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对于现实虚拟资本的运行仍然有着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张为付 《群众》2020,(3):18-18
201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2020年预期目标,我国宏观经济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统筹推进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综观当前我国经济与金融发展实际,稳金融需要着力做好稳金融服务、稳金融秩序、稳金融体系、稳金融开放四项工作。稳金融服务,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稳金融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金融需求,推动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共生共荣。首先,要有效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着力畅通“宽货币”向实体经济“宽信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打通金融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20.
周灿  邓超 《求索》2013,(12):37-39,30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部门之一.中国保险产业经济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社会效应:在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三大功能基础上产生的中国保险产业经济外部性,通过规模经济溢出、投资溢出、消费溢出、技术溢出、知识与人力溢出等渠道.有效地促进了金融资源配置、资本市场优化、生产效率提升、社会保障完善和产业技术创新。其经济外溢效应显著,社会效益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