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是制度安排的结果,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固然需要增加投资,需要推进技术进步,但关键性和长期性的措施在于推进有利于西部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消除区域行政壁垒,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国内市场;促进跨地区企业集团的发展,发挥大型企业集团在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发展东西联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商品营销网络,加速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改革税制结构,规范政府收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支出的区域均衡效应;实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资源开发特许经营,加大开放力度,吸引外地企业、居民和外商投资。  相似文献   

2.
西部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论证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在深入分析当前西部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自然经济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障碍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宣传和普及市场经济观念、建立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大地方政府政策创新力度、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以及改造西部传统文化等方面,加快西部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文化软实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德贤  何伟军 《前沿》2012,(13):95-96
文化软实力是文化的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等的影响力、感召力和渗透力的集合。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文化软实力特别影响区域群体价值观和企业家精神。要对区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保持区域文化的鲜明特色;要弘扬区域文化中符合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要树立全球开放的视野,对区域文化软实力进行丰富发展,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振兴中西部经济 ,缩小地区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也日益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识。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首要的和关键的环节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发育不可能一步到位 ,所以必须尽快培育和完善区域市场。一、尽快培育和完善中西部区域市场培育区域市场是完善全国统一市场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市场为区域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创造了先进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5.
姚敏 《中国发展》2011,14(4):70-74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伴随区域政策涮整而不断演进的。从建国后的平衡发展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再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以及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相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大体分为五个阶段。该文系统回顾了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以及相应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以期丰富和完善未来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这为我们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和实施途径。西部大开发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东部的差距仍很明显。加快西部的发展,缩小东西部之间的距离,促进各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无疑有着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演化规律,形成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格局。要突破区域差距拉大、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扭曲、产业同构诸多瓶颈因素,选择明晰政府职能、推进科技创新、有序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等路径。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的发展除了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外,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创新机制来驱动。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重配及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创新日益成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经过近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速度及质量虽稳健上升,但也暴露出管理机制不健全、创新方式不持续及支撑体系不配套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倡导自主创新和培育支撑体系的方式,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以发挥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区域文化建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萍 《桂海论丛》2005,21(3):83-85
现代区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及鲜明的时代特征。要通过构建现代区域文化识别系统、建立特色文化区域、发展现代区域文化产业、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构建区域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和促进优秀文化信息的共建共享等途径建设现代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10.
倚重中部崛起的软实力:区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晗 《求索》2005,(10)
中部文化历史悠久,中部经济出现“塌陷”。如何从中部文化中找到实现中部崛起的新元素,是中部突破对发达地区发展路径依赖,实现中部有创新性的崛起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考察中部文化的优性与劣性,透视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提出创新中部文化,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本文结合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建设入手,分析论证了文化因素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强调对待历史文化应该从整体进行保留、维护、建设并予以发展,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进程;在社会文化方面,应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文化氛围;在利用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同时加强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大连市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但区域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问题.要从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新兴产业、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际联系等方面了促进大连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密切。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深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现代市场经济实际上已是一种高度货币化和信用化基础上的金融经济。金融发展也成为构成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方面之一。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中国,不仅存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在同一省辖区域内也存  相似文献   

15.
韦丽华 《传承》2008,(8):46-47
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目标、途径、措施和发展方针等方面。邓小平的区域发展思想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迅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目标、途径、措施和发展方针等方面.邓小平的区域发展思想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迅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某种程度上言之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规律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我国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唐代以前 ,中国西北部地区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自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移向东南地区 ,同时 ,政治和文化中心也随之东移 ,明清以来 ,东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总体差距拉大。新中国成立后 ,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构成了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之一。因此 ,如何合理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正确地处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 ,做到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以推动地…  相似文献   

18.
边璐  张江朋  张璞 《前沿》2014,(7):99-102
本文以2001--2011年内蒙古金三角、中、东西部地区的区域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非固定效应变截距面板模型研究了劳动、资本、技术创新、制度变迁对内蒙古经济增长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资本、劳动对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有较高的贡献度,但外生创新驱动因素从四个区域来看呈现区域差异,即内蒙古中部及“呼包鄂”地区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贡献高于东西部地区,但就整体而言,明显弱于劳动、资本对产出的贡献度。研究结果也表明制度变迁因素在中部及中部中的“金三角”地区抑制了产出的增长。内蒙古实现高水平的经济发展,通过制定技术创新赶超战略,是提升地区经济增长持续发展之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李亚玲  汪戎 《思想战线》2006,32(6):123-130
缩小东西部差距的一个两难处境是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必须走文化可承继性的内源性经济发展道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进行整合,增强当地人民的主体意识。为此,中央对西部的投资应该注重对社会文化软环境的建设,以形成西部地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20.
刘镇  张晨 《学习与实践》2008,(11):71-76
在造成中部地区落后的诸多原因中,都隐约指向了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即文化因素。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可以发现,区域市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其中,文化因素正在演变成一个显性因子。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对于如何利用区域文化因素促进中部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