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20,(8)
马克思"生态人"思想蕴含于劳动异化理论中,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解,是以达成人与自然及人类本身两大"和解"为根本目的人,是追求"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人,是以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诉求的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生态人"思想的创新发展,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治沙人先进群体是马克思"生态人"思想的生动典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培塑"生态人"。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1)
马克思的对象化思想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之中。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批判和扬弃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对象化思想,论述了客观事物对象性的普遍性、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对象化是受动与能动的统一、人的对象性是一个历史生成过程等五个方面的丰富内涵。马克思的对象化思想在人自身的内在能力、外在的物质世界、人的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对当今人的发展问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人类要想实现与自然的真正和解,就必须解决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如何看待和理解“自然”。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将不同生态哲学流派区分开来的根本标志。生态现象学作为一种反传统知识论哲学的现代哲学,它试图通过建构一种自然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相统一的“自然”概念——“生活世界化的自然”,将自然原初的被隐匿了的价值意义重新凸显出来,以引导人类走上通往与自然和解的道路。生态现象学的自然观念既不同于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来谈生态保护,也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将自然仅仅看作是工具价值层面“为我而生”的对象性存在。“生活世界化的自然”在“此在”的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是在日常生活中与“我”照面的,承载着各种价值意义,能够为人类的生命活动中所真切体验到的活生生的自然。生态现象学试图借助“生活世界化的自然”的“基底样式”,推动人类在“遭遇自然”—“体验自然”—“审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赋予自然以人性的同时,重新唤醒人性的生态化一面,进而引导饱受工具理性摧残的现代人类实现与自然的真正和解。  相似文献   

4.
戴维·佩珀是西方生态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面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这一现实问题,佩珀在批判生态中心主义和技术中心主义错误思潮的同时,提出了"弱"人类中心主义范式,这是一种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理论基础上新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他从"弱"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基础出发,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提出构建以社会正义为终极目标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当前全球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享乐主义"是与消费时代相伴生、以部分当代都市青年为主体、寻求逃离都市生活压力、获得独立和自由空间的态度、价值取向和理论思潮。其基本主张混淆了"正当享受生活"与"享乐主义"的界限;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困境,它采取的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逃避策略;对各种打着"新"旗号的外来思潮,缺乏合理辨识和理性抉择能力。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物,应当引导自身的生命能量走向创造。现代化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都市化对人性和精神世界的冲击,惟有在创造性的实践中才能找到合理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6.
以人类为中心的“浅生态学”,在促进物质财富巨大增长的同时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极度破坏,在此背景下,全球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促发了“深层生态”学思想的生成,“深生态学”主张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追求“自我实现”与“生态中心主义平等”的最高准则。在生态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薄弱的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应努力建设深生态学文化。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于"生活决定意识"的理论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进程,不难梳理出内蕴于唯物史观之中的人学致思理路。在批判以往哲学将"人的本质"抽象化的理论传统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并系统阐发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从而确立了哲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逻辑起点。着眼于"人是类存在物"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将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从"现实的个人"拓展到"人类社会",系统阐发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彰显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旨归。  相似文献   

8.
对象性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实现,是自然、人与社会的三位一体,它不仅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且要求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这样,通过对象性劳动的中介,两个“和谐”在价值旨趣上就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殊途同归了:都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德勒兹的配置概念在去人化、去个体性、去主体性的基础上表达贯穿个体的力度与多样性,它是一个指涉偶然性和结构、组织和变化的关键概念。根据德勒兹的观点,配置概念具有机器性装置、界域性装置和阐释的集体性装置三重维度,它沿着每一个维度建立并毁灭。德勒兹配置概念三重维度的丰富内涵,优于传统"独立实体论"、"社会环境论"和"接合论"对"AI-人"关系的理解,能够破解传统观念对"人-技术"关系理解的困境,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AI-人"关系的新兴方式,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AI-人"之间的高度融合、和谐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主客二元对立"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是一种强调主客绝对对立之"外在关系"的分析性思维,也是一种强调主客体外在关系之"绝对对立"的机械论思维,还是一种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之价值取向的排它性思维,它的这些思维属性特征及其侧重点导向了人对自然的无情破坏。"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文明、人性、制度、科技等因素进行了全面渗透,催生了"反自然"的现代文明、"破坏自然"的现代人性和社会制度以及"反生态"的现代科技,它们之间的综合作用必然导致全球生态危机的爆发。在思维路径的选择上,全球生态危机的有效缓解应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之不足而谋求与"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之长处的辨证而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至今,没有学科将具体的完整人列为研究对象,造成具体的完整人学科知识空缺和人的形象支离破碎,危害很大。科学地解读具体的完整人已是人类学界的一个责无旁贷的历史性课题。在这个问题上的系统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发现: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主体─人的生命本质(实践的主体)和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人格的三级结构八种力量及其行为选择机制;人类人格结构的形成历程和个体人格结构的成长历程。这种研究表明,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对于人类认识自己和掌握自己的命运,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正确的人性前提,人类学实现由边缘到核心的转变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于伪满洲国实施"内部统辖"制度,通过在伪政权中安插大量的日系官吏,推行总务厅中心主义和次长中心主义,实行"火曜日"会议制度,将伪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一切权力都紧密地掌握在他们手中,推行日本的侵略政策,东北人民从此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经历了14年的亡国奴黑暗岁月。  相似文献   

13.
郭和平  王丹丹 《学理论》2013,(21):248-249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教育定位还有待完善,尤其课程体系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围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准则、价值取向,提出了由基础理论素质模块、人文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组成的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并分析了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的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曾静 《学理论》2011,(15):24-27
从"人——自然"的关系视野出发,生态美学的理论发展呈现出去人类中心主义、去生态中心主义和回归生态人文主义等三个阶段的变迁。应保持生态美学的无调式辩证想象,促使生态美学不断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三重本性思想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那里,人在实践中将自身展现为三重本性的存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存在物。他从人的本性需要以及求得满足的方式两方面,把个人看作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把社会看作是一个随着人的需要和生产方式不断发展而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无限趋升的过程,这样,就由人的本性伸达到对人的实践本质的深层觉解。人之谜、历史之谜在更深层本质上得到了澄明。  相似文献   

16.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以往基于唯心史观基础上的“抽象的人”,第一次发现了处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之下的“现实的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要求对人进行抽象,使人成为资本增殖的要素,其先后经历了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数字资本主义的历史嬗变。“数据人”是在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下生成的,“现实的人”沦为去情境化、符号化、数字化的人,受到数字资本与数字技术的操纵和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力图超越“数据人”背后的技术合理性逻辑及其深层次的资本逻辑,逐步构建出全面发展的人的逻辑,强调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人的生命向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路"体现人的求真发展、向善发展、尚美发展和开放发展的本色。"道路自信"提升人的科学发展意识,释放人的自由发展能量,彰显人的全面发展方位。"道路自信"涵盖实践自信、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对人们推进感性实践、完善价值选择、健全交往方式等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七千人大会"在中国共产党探索党内民主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次大会深刻地认识到党内民主不足是导致"大跃进"以来重大历史失误的体制根源,并在正确认识错误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充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党内监督来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并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上升到决定党的执政命运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当然,"七千人大会"没有能够在制度的层面提出推动党内民主建设的新思路和方法,这给当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人"作为人权的主体是人权的基础。在西方"天赋人权"已经显示出理论和实践缺陷的当下,挖掘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人"的法理对发展人权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以"现实的个人"作为人权的逻辑起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方法论,揭示出人权之"人"是个体的存在、社会中的存在和历史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人权的批判,揭示出人的政治解放限制了人的普遍权利,而人类解放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普遍权利。马克思主义"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命题揭示了人权的根本目的,实现了人权主体、内容和价值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政治话语的变迁透视着政治文明的转型。中国传统政治中只有"臣民"、"子民"的概念。"公民"概念的引进是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开端,而伴随着中国政治的每一次转型,更准确地说是基于每一次政治转型的需要,"公民"概念都被其它貌似相关而实有极大不同的概念所覆盖或取代。作为对生活在特定政治共同体中的"人"(即"政治人")的一般性称谓,"公民"概念的中国境遇集中体现了政治场域中个体社会成员的地位与境遇。整个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个体社会成员都存在身份的焦虑,对政治人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本土主义身份政治到意识形态身份政治再到法治下的权利身份政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