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作为工业历史的有形载体,工业遗产在城市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合理保护与利用。国际社会将工业遗产视为历史保护的对象之一,肯定了其历史、技术、社会、建筑及科学价值。当前,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重视不够,存在保护程度偏低、利用模式单一等问题。本文以日本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为例,介绍了实现工业遗产高度功能转型,避免资产废弃并成功申请多处世界遗产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工业遗产是一个欧洲舶来的概念,同时也是被社会建构的,不同的主体和历史背景会形成差异化的建构结果.在中国特殊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和文化传统背景下,工业遗产面临建构的情境差异和本土化问题.了解中德两国工业遗产的遗产化过程及建构差异,对中国工业遗产的本土化理论探索及实践运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德国的工业遗产化及旅游再利用过程是在遗产保护、逆工业化、社会运动和美学认识改变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注重工业遗产内在价值的彰显和遗产本身的价值认同.而中国的工业遗产是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更新背景下,受到建筑和景观再利用方面的关注,遗产保护主要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动,深受国际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理念、实践的影响,更加偏重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工业遗产进行立法保护是历史发展所需,是实现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的途径。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现有工业遗产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各方意见,对工业遗产进行分类、分级的法律保护,进而推进工业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业遗产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4.
武汉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遗留下的丰富的工业遗产是城市生产、生活、技术及人文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武汉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一种新的路径。从武汉城市发展的价值定位出发,引入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解析以及实现方法,初步构建武汉工业遗产文化生态学系统。在明确工业文化内涵和尊重地域特征的前提下,运用文化生态系统的分析方法,提出以整体保护、多样共生、动态平衡及文化生态格局建设为技术突破点,实现武汉工业文化遗产基因在历史环境变迁过程中的准确延续传承与合理再利用,打造武汉工业文化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5.
工业遗产旅游既是工业旅游,又是遗产旅游,是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形式。近年来,随着工业旅游的兴起和人们对工业遗产价值的重新认识,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景观旅游产业发展的完美结合,将有效地促进辽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量十分丰富。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和研究情况,也反映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水平。对于这笔珍贵的文学理论遗产,我们应当认真加以发掘、整理和研究。过去,已有不少同志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遗产进行了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总的说来,对这个学科的研究是很不够的,还有待我们扩大研究队伍,继续向本学科领域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这里,我想就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的研究只有打破学科规训的限制,才能真正推动多学科研究的进行。多学科视野下青少年研究存在诸多问题,青少年研究的研究主体知识背景和学科结构单一;学术观点整合困难重重以及体制的壁垒。多学科知识在青少年研究中交叉融合需要深化青少年研究的理论建构,使多学科交叉融合获得理论支撑;加强多学科的青少年研究队伍建设;建立多学科研究的组织与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廊道是国际遗产保护界内专门针对大尺度、跨区域、综合性线状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与新方法。面对滇藏茶马古道屡遭破坏的严重事实,构建文化遗产廊道保护战略将茶马古道及古道上的遗产单体纳入区域性整体保护体系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以遗产廊道理论为基础,文化遗产廊道在概念、内涵及建构模式方面形成自身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须采取多项措施保障以滇藏茶马古道为对象而进行的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实践,以期为我国类似于茶马古道的线状遗产保护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9.
工业遗产具有建构在社会脉动之上、反映民众工作生活的意义,多表现为构成一组生产方式与社会组织等脉络关系的构造物。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帮助我们拼凑出整体工业文化的图像,了解一个地方与社会的发展史。从管理模式和实施路径的角度对城市工业遗产资源的研究、保护、活化和再利用进行探索,可以为多元化资源管理的实现、规划指导的加强及以健全城市工业遗产资源管理保障制度为目标的法规建设寻求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对文献的研究能够反映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有助于比较客观全面的了解与把握相关学科.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以CAJD为数据源,对近五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按年代、著者、期刊、主题进行统计,以定量数据来分析现状和发展态势.结果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高等院校是理论研究主力军;不同地区对该领域关注程度存在差异;研究涉及多学科,具有跨学科性;研究热点集中在基础研究,对保护的方法研究和经营研究还较欠缺.  相似文献   

11.
汤自军 《求索》2011,(10):88-89,157
产权制度是我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体制的核心制度,其合理安排与否对珍贵的遗产资源具有重要影响。我国现有的遗产产权制度诞生于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通过考察遗产产权制度变迁可以发现,现有产权制度具有界定模糊、行政垄断严重等特点。这样的产权制度不仅导致了实践中遗产的不当开发、破坏开发,还严重阻碍了自发的遗产产权制度创新。这样的产权制度已成为我国保护珍贵的遗产资源、使遗产事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障碍。  相似文献   

12.
周林  过伟敏 《求索》2015,(2):71-75
立足于中国城市化发展时期的建设要求,以国内外景观艺术遗产保护与管理理论作为宏观的研究背景,结合历史维度下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从城市化背景下环境与遗产资源管理整合、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联、可持续设计策略三个层面对红色艺术遗产管理与传承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提出溶解碎片化的视觉符号,建立具有红色艺术特征的城市整体形象、维护和强化红色艺术遗产生态结构的稳定性、重视"红色记忆"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弘扬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
张品 《理论月刊》2014,(5):162-165
工业社会的快速城市化使城市成为宏观社会运行的战略性场所,城市社会学由此兴起,并且成为一门显学。然而城市社会学学科发展却存在着困境,首先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专属问题难以确认,这直接导致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有扩展为社会学研究的倾向。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建构也存在着矛盾:或者发展理论不再关注城市;或者仍然关注城市却发展不出理论。这些困境意味着城市不是社会理论研究的中心,但城市是社会变化的权变因素,因此,城市仍然是研究社会的关键领域。  相似文献   

14.
王晔  龚滢 《人民论坛》2014,(12):244-246
日本建筑遗产保护经历了明治大正(1868年~1926年)、昭和(1926年~1989年)及平成(1989年~至今)三个历史阶段,各阶段设立与更新了多部法令制度。通过对这些法令制度的梳理分析,能够窥视出日本在建筑遗产方面的保护及重视。中国作为遗产大国,目前在遗产保护领域正面临着诸多难题,总结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对现阶段我国有效开展保护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5,(4)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种植、饮用茶叶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丰富的茶文化遗产。我国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关注度的增强,以及我国旅游市场内容的不断丰富,特别是对茶文化的挖掘与弘扬成为社会普遍的关注点。然而南京市茶文化研究与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遗产挖掘、文化普及、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6.
人文主义思想作为西方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思潮,是建筑保护理论的文化影响因素和思想基础,对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不断完善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使得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从经验性走向科学性,从物质性走向文化性,从特殊性走向大众性,从保护性走向可持续发展性。  相似文献   

17.
日本建筑遗产保护经历了明治大正(1868年~1926年)、昭和(1926年~1989年)及平成(1989年~至今)三个历史阶段,各阶段设立与更新了多部法令制度。通过对这些法令制度的梳理分析,能够窥视出日本在建筑遗产方面的保护及重视。中国作为遗产大国,目前在遗产保护领域正面临着诸多难题,总结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对现阶段我国有效开展保护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北京观察》2011,(6):4-4
距离首钢石景山厂区最后一座生产中的高炉——1号高炉全面熄火4个月之际,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就转产后首钢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实地调研。凭借着独有的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价值,工业遗产逐渐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和推动的课题。拥有完整工业遗产区、众多文物古迹和优美园林的首钢厂区在这方面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工业文明代表着高速和效率,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起,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不过两百余年的历史,为全世界创造了巨大财富,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留下了数量庞大的工业遗产。要做到全部留存这些遗产,会遇到很大的阻力,这就需要在对工业遗产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甄选,全面评估工业遗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部门分管制下自然遗产保护评估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德林  李雯  杨程 《理论月刊》2010,(8):149-152
自然遗产是在人与自然、社会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然遗产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自然遗产的管理主体着手探讨我国自然遗产的保护,分析目前各分管部门管理的基本情况,指出建立自然遗产保护评估指标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构建指标作为评估各分管部门绩效的评价标准。初步构建了以自然遗产保护为目标和以法律保障、行政管理、社会效益为准则的自然遗产评价指标体系,力求使自然遗产保护与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