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强制性治安行政执法时常会引发暴力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漠视民众期盼和参与,影响社会治安治理效果;恶化警民关系,损害政府形象。而非强制治安行政执法具有尊重民众的意思自治、弱化权力色彩、改善警民关系和调动民众参与的优势。选择非强制模式作为我国治安行政执法的新取向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呼唤,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是当前立法精神的普遍要求。但我国非强制治安行政执法的法律制度基本是空白的,需要在程序规则、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权利救济机制等方面建构较为完善可行的非强制治安行政执法的法律制度规范,以保证其健康有序地运行。  相似文献   

2.
强制性治安行政执法时常会引发暴力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漠视民众期盼和参与,影响社会治安治理效果;恶化警民关系,损害政府形象。而非强制治安行政执法具有尊重民众的意思自治、弱化权力色彩、改善警民关系和调动民众参与的优势。选择非强制模式作为我国治安行政执法的新取向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呼唤,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是当前立法精神的普遍要求。但我国非强制治安行政执法的法律制度基本是空白的,需要在程序规则、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权利救济机制等方面建构较为完善可行的非强制治安行政执法的法律制度规范,以保证其健康有序地运行。  相似文献   

3.
合同工参与行政执法是我国行政执法领域的普遍现象,其面临着合同工执法资格质疑的法律困境,表现在执法主体、执法行为和执法责任三个方面。造成这种法律困境的根源在于行政执法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背离。要解决这一问题,从总体上来说应该改变否定参与行政执法领域合同工执法资格的做法。从立法层面看,应该赋予合同工代表行政执法机关行使执法权力的资格;从行政层面看,要规范合同工在行政执法领域的使用;从司法层面看,要明确合同工参与行政执法行为的责任承担方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强化董事责任,绝大多数国家立法确立了董事对第三人民事责任制度。而我国立法上并未规定此项制度,这不利于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为顺应国际潮流,我国未来董事对第三人民事责任制度在责任的认定上应当采用主观标准。在责任主体上,应当把高级管理人员纳入责任主体范畴。在第三人范围选择上,将公司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也纳入到保护范围之中。在责任承担方式上,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执行职务中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第三人损失时,应对第三人与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5.
专家责任指专家在执业活动中给他人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是社会专业分工精细化到达一定程度的产物。而现代社会对专家责任关注的焦点发生了转变:其不仅仅是专家对委托人责任的问题,而是向第三人责任发展,即专家作为信息提供者导致与其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遭受损害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专家第三人责任涉及合同相对性、纯粹经济损失的侵权法救济以及社会公众利益和专家职业利益的平衡问题,实有深入研究之必要。以比较法为视角,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关于专家第三人责任制度的立法、司法、学说、判例加以比较,分析其利弊得失,从而对我国专家第三人责任制度的建构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行政行为的举证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对于举证责任的研究都局限在诉讼领域,其实,行政行为的举证竞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同的行政行为有着不同的举证责任,应当分别研究。在行政立法中不存在举证责任的问题;依职权的行政执法行为由行政主体承担举证责任,依申请的行政执法行为分别由申请人和行政主体为各自的主张承担举证责任;在裁决行政争议的行政司法行为中,说服责任始终由被申请人承担,推进责任由提出主张的人承担;对民事争议的行政裁决,则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规则。  相似文献   

7.
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简称"两法衔接"),强化对行政执法活动的外部监督,对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存在立法规定不完善、缺乏牵头责任主体、专业知识垄断等困境。为解决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畅的问题,应从立法层面、工作机制和技术层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商法典的合伙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合伙的法律性质中,合伙的民事主体地位、财产、责任承担尤为值得探讨。在立法方面,合伙的定义与形式、法人合伙、民事主体地位、责任承担、隐名合伙与有限合伙等问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行政执法主体的违法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注目。本文试图从一种新的角度 ,明确行政执法主体的违法责任 ,探讨当前我国行政执法主体违法责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完善行政执法主体在外部行政执法中违法责任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政府责任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政府是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也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责任主体。为此,政府承担着相应的宪法责任、政治责任、立法责任、财政责任和监管责任。但我国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政府责任还存在诸多缺失,如何落实和完善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相关责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行政执行效能是执行主体进行执行活动所要实现的应然结果,是执行主体执行行为的方向。执行主体是影响行政执行效能的主导因素,科学界定行政执行效能的内涵,有利于引导执行主体的行为指向与行政效能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执行主体的行为在自身经济人特性、落后的思想观念、不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影响下,常常偏离行政执行效能的基本要求,导致执行效能低效或无效。应从强化责任感、树立法制观念、树立群众观念、完善执行责任追究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入手,规范和引导执行主体的行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执行效能。  相似文献   

12.
行政赔偿是国家赔偿的主要组成部分 ,行政赔偿程序的完备与否直接关系到受害人能否及时获得行政赔偿。海峡两岸对处理前置、赔偿诉讼与追偿阶段有不同的制度安排和程序设置。  相似文献   

13.
环境行政合同制度的功能和我国政府环境行政管理方式的滞后,说明构建我国环境行政合同制度已经成为必要;环境行政合同制度在我国的初步发展和我国企业环境意识的提高,说明构建我国环境行政合同制度已经具有可行性。我国的环境行政合同制度应主要包括环境行政合同的程序控制、主要内容、责任制度和救济制度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逐级负责制和民警岗位责任制,是现代警务机制有序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但是,现行管理机制存在的许多弊端对实行岗位责任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必须以创新的思路、求实的精神稳步推进岗位责任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行政强制执行以实现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保障行政决定的履行为目的,是实现行政权力的保障制度,对于保证行政决定义务内容和行政目标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主体的现状和弊端,提出行政强制执行权应由行政机关统一来行使;设定科学合理的执行程序,再加上司法机关对行政强制执行的司法监督,以此来提高行政效率,减轻法院负担,保障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有序实现。  相似文献   

16.
检委会工作中存在检委会组成人员配备不合理、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不落实、检委会工作制度规范化建设不足以及检委会决定的执行缺乏监督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切实加强检委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检委会办事机构,加强检委会制度建设,完善检委会决定的督办机制,以切实提高检委会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效率化.  相似文献   

17.
政府的行政伦理问题由来已久,行政伦理建设也是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行政伦理问题随着政府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政府的发展而发展。行政伦理的核心是行政责任,由于政府行政人员身份的特殊性,其在履行行政责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责任冲突,包括权力冲突、角色冲突和利益冲突等。行政伦理的建设与加强体现于冲突的应对过程中,组织、个人与法制三个方面则是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三个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人民警察队伍中不断发生的职责不能落实、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到位等执行力缺乏的问题,凸显出执行力建设仍然是警务管理中的一块短板。针对执行力建设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警务管理实践中,必须依据人民警察个体的需求与特点,用规范管理,让制度生根,使执行有力;用效能监督,使执行生威;用文化引导,让执行有源,保障人民警察执行力建设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行政强制执行体制面临诸多问题,法学研究亟须回答。即时强制、强制措施、强制执行三个概念涉及强制和执行因素,其中即时强制、强制措施的执行是与决定同时实施的,行政强制执行只是行政行为的一个环节,而非独立行政行为。国外没有一个国家是单纯法院强制执行或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我国行政权力中能够相对集中行使的权力不是目前正在进行的行政处罚权的集中行使,而是行政强制执行权。我国应当在中央和地方行政系统内设立执行机构,执行遇到抵抗的行政决定的同时执行法院的有金钱给付义务的裁判,当行政执行需要限制人身自由时则必须由法院裁决后方可执行。  相似文献   

20.
行政责任缺失是行政责任与行政权力分离的结果。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相伴产生 ,它们的关联性是行政权力公共性的表现之一。利用行政责任控制行政权力腐败 ,是从微观视角约束行政权力 ,建立名副其实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也就是用权力制约权力 ,营造行政权力监督的客观环境 ,是减少行政责任缺失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