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学实在论是当代科学哲学中影响较大的流派之一,其中普特南与夏皮尔颇具代表性。他们都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都坚持人们获得真理的可能性,但在科学观、本体论、认识论三方面,仍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研究有一种思辨化和形而上学倾向,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构造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形而上学的方式"拯救实践"。马克思本人在不同文本中都对这种形而上学的思辨态度进行无情的批判。他始终坚持对实践概念的批判的、革命的理解,反对构造关于实践的一般抽象理论和各种思辨体系。明确坚持对实践理解的"实践的态度",将实践概念理解为一种社会历史范畴而不是抽象的哲学范畴。马克思的关于实践的"实践的态度"实质上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体现,对于各种抽象的思辨实践哲学的研究倾向具有批判和警醒作用。这也是在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理解中应坚持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3.
王婷 《学理论》2013,(15):36-37
在传统形而上学面临被解构的危险时,哈贝马斯肩负起重建后形而上学的使命。他的后形而上学思想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以语用学为载体,通过"交往理性"和"主体间性"两大哲学范式建立起他所谓的"后形而上学"。首先简介了传统形而上学出现危机的原因,继而梳理他对于其他哲学家探索路径的批判,从而揭示其"后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地位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巴门尼德始,古希腊哲学开始确立了有别于经验科学的哲学自身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对象.柏拉图进一步将形而上学的对象与"崇高"结合起来.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而上学的"崇高"既表现在研究对象的超越性(神性),又体现在形而上学这门学科自身的性质上,即实现了人的理性自由.其后的哲学家几乎都是沿着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规定而建构各自的哲学体系的,只是建构"崇高"的方式不同.海德格尔切中地揭示了形而上学的"崇高"源于人的本性的超越性;马克思则从根基上揭示了现实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创造性)是形而上学"崇高"性的现实根源.  相似文献   

5.
"形而上学"的字面含义其实也就是对自然之物的根据进行揭示,因此,我们试图从物的角度来对康德的形而上学进行重新描述。这使得康德的形而上学呈现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康德的形而上学对物的三个"面相"进行了揭示,即作为现象和自在之物的物、作为善恶客体的物和作为合目的性的物。康德试图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而使形而上学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但却在客观上导致现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这加速了体系化的形而上学在哲学中的衰落。  相似文献   

6.
曹典顺 《理论探讨》2007,3(3):43-46
长期以来,许多人把黑格尔的辩证法(逻辑学、思辨理性形而上学)解读为相对主义、变戏法。我们认为,造成这一表象的原因与他们用单纯知形的思维去解读构筑在思辨理性思维基础上的形而上学不无关系。从哲学史上看,传统形而上学是单纯知性形而上学,它对客观性的解释陷入了有限的抽象思维的泥沼,变成了独断论。黑格尔认为,解决这一理论困难的出路在于,要从无限的理性思维的视界来把握形而上学,即建立以圆圈式的论证方式,逻辑思维的构筑依据和由存在论、本质论及概念论所实际把握的逻辑学。  相似文献   

7.
张爽 《学理论》2013,(21):67-68
道德形而上学思想是康德伦理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简要分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通过对"道德命令"、"定言命令"、"自由"的康德概念的分别理解和综合分析来阐释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内涵和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8.
傅德田 《学理论》2008,(24):42-45
环境伦理学关于"人是什么"的预先设定,我们称之为"人的预设"。它是现时代实践根据与传统"人的预设"理论逻辑两相结合的产物。传统"人的预设"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偏颇,在内容上偏执于理性、轻视甚至搁置自然,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其扬弃自己,走上新"人的预设"。而这正是环境伦理学对人探讨、对人重新设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张东荪的逻辑观主要体现在"唯物辨证法论战"及其文化哲学中.他不囿于西方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规定,认为逻辑就是言语中的本然结构,是人造的必然规则.是由于文化的需要而产生.他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逻辑,因之将逻辑分为传统逻辑、数理逻辑、形而上学的逻辑与政治思想的逻辑四种类型.他反对逻辑具有先在性、普遍性与唯一性的主张,为中国逻辑是否存在提供了一种答案和论证理路.  相似文献   

10.
2、实在论.在当代美国哲学家看来,实在论、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在哲学基本倾向上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解释为,是一种以实用主义为主导精神,以实在论为基本态度,以自然主义为思想方法的美国特有的生活方式.在当代美国哲学中,实在论和实用主义构成了一幅美国哲学的未来图景.当今美国哲学中的一种重要动向,就是实用主义实在论的兴起.2000年10月在美国纽约布法罗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实用自然主义传统中的实在论的未来"国际研讨会,就充分体现了这样一种倾向.例如,默菲(Mur-ray G. Murphey)指出,实用主义不是要揭示世界的真实情况,而是要说明人类对环境做出有限反应的能力,例如人类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态度对某种所与物(the giyen)作出选择.这里并不涉及真实世界的独立存在问题,而仅仅涉及到外在事物对人类感官产生的感觉刺激,也就是知觉(perception)过程.罗森塔尔(Sandra B. Rosenthal)明确地把实用主义与实在论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是唯物辩证法思想在社会生活层面的体现和运用.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主体性"和"社会性"的辨证统一;"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理想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多元性"和"主导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张丽 《理论探讨》2020,(3):59-65
在形而上学研究中往往通过"形而上"与"形而下"关系的论域,给予言说现实世界存在合理性的话语系统以最高真理的明证性和最高权威的话语力量。在形而上学形态史演进中,经历本体论型塑理念世界的至上权威,主体性原则型塑法和国家的实体权威,语境世界型塑交往理性的现实权威的基本解说,可以揭示明证形而上学最高真理的理论系统与确证现实世界存在合理性的话语系统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共谋关系。基于这一判断,形成在理论层面揭示形而上学话语实质以批判现实世界话语权威的理论意义,在现实层面消解形而上学理论体系以解构现实世界话语权威的现实意义,搭建起探讨当代形而上学研究对于消解现代性话语、超越现代性危机具有批判现实(理论武器)和改造现实(培育主体)之实践意义的重要理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概念史的方法,借助古史学家关于古代希腊与罗马自由概念的考证,深入辨析所谓"古代人自由"的复杂内涵,并对政治思想史上关于自由问题的"古今之争"做出评析,从而获得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维护共识还是维护歧见,是后现代主义哲学论争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一般人们认为哈贝马斯在强调达成共识时抹杀歧见的价值。这应该说是比较简单的一种看法。哈贝马斯把对同一性的追求视为形而上学思维的重要特征,但哈贝马斯并不完全赞同形而上学思维,而是对它进行了改造,形成他的“后形而上学思维”。在这种改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思维进行了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提出了:“只有在多元性的声音中,理性的同一性才是可以理解的,”这体现了他力图要把差异包融于同一之中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5.
考察西方哲学历史演进中主体概念变迁与形而上学逻辑进路的内在关系,在传统主体性形而上学中,表现为在基本设定中的亲和关系和在生成进程中的一体化进展;并隐匿于马克思以现实的人重构主体,将形而上学的历史性、现实性、价值性理解为人的基本属性的内在逻辑中;直至在异质性主体徜徉的现代微观形而上学中,开显为基于"转向自身"形成的个体主体化进展。总的说来,主体由同一性向异质性的转变,以及形而上学的微观个体化进路,交织出主体境界作为现代形而上学研究归宿的判断。主体境界表征现实的人的自在、自为、自觉、自律的存在方式,及其与自由的存在方式之间的内在张力,它通过个体形而上思维再现人对现实的认知图景,提供给人的感性活动以价值原则的方式,促使人从主体境界中获得合理性、合价值性和合道德性的行动目的和行动方式。故而,主体境界表现出现代形而上学个体性与关系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等多重维度的交织。  相似文献   

16.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证"唯物史观"最重要的论据之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未誊清稿Ⅲ"开头的两个片段中,他们详尽地描述了由城乡分离→行会制度的建立→商人作为一特殊阶层的出现→工场手工业的产生→人口跨国度的迁徙和"流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集中于一个国家的现象"→大工业的发展与垄断等各个环节次第过渡的历史进程.正是对这些细节的描摹和勾勒昭示出"唯物史观"的思维主线、思考重点、擅长领域和诠释界域,更提供了我们透视招致其之后坎坷命运的内在理论根由.因此,不应该把"唯物史观"对历史的解释简单化、极端化.  相似文献   

17.
对形而上学在当下时代境遇和精神氛围中是否仍然具有价值和作用的疑问,是当代形而上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回应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在形而上学解答"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一基本关系的不同答案中阐释形而上学在不同时代精神境遇中的必要性,并在形而上学的形态史演变中考量当代形而上学在理论体系和实践作用方面产生的重要变化,形成对形而上学当代遭遇及其造成这一遭遇的内外因素的基本解读,进而基本勾勒对当代形而上学及其产生的精神样式。总结当代形而上学正在从一种在二元论、概念论和整体性中产生的"硬"性规定、"硬"板结构和生"硬"逻辑的理论形态及其统摄现实的人的作用方式中解脱出来,而产生着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弥漫、在精神世界中绵延、在意识系统中渗透的具有张力和弹性的形而上之思。  相似文献   

18.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如果以"社会"概念为视点来透析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变革,我们发现,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在对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双重超越"中建构起来的崭新而独特的整体理论视角."社会"概念已经成为进入并探索马克思哲学的"网上纽结",因而从学理上厘清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思想来源,应是理论研究的前提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出现 正如在"食物"这一概念出现之前,我们也没有一直饿着肚子一样.实际上,早在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之前,意识形态早已存在于生活之中了.我们可以把柏托图的"理念世界"看作意识形念概念的雏形,在西方进入中世纪后,哲学成为神学的侍女,柏拉图高雅的"理念世界"幻化为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类的灵魂和精神陷于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5)
摩尔是现代西方新实在论和英国分析哲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20世纪西方伦理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创立的直觉主义伦理学在20世纪英国伦理学史上具有康德式的意义,因此被西方伦理学界称其发动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伦理学原理》一书是其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作,该书在纯粹理论的范围内,针对各种伦理学问题交替有机使用直觉主义分析法、绝对孤立法、有机统一性原理来论证和建构其直觉主义伦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