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刘亚丽 《党史文苑》2007,(12):32-35
1915年,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其宗旨是:“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志也”,“只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由于陈独秀不涉“时政”和“不党”的双重声明.以及他切实改造国民性的努力,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参加到《新青年》当中来,使改造国民性为主流的文化启蒙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旨。  相似文献   

2.
民族复兴之“中国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祈望和追求,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强大内驱力和凝聚力。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主体和中坚力量,青年一代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研究青年的社会担当与“中国梦”的关系、当代青年一些负面特点对实现“中国梦”的逆向影响、当代青年在共筑“中国梦”中的社会担当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程万昕 《奋斗》2023,(12):73-7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殷切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要更深刻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行动方略,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相似文献   

4.
难得不糊涂     
前不久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报一则消息,说一项青年学生“五四知识调查”显示,关于五四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大体情况,在校大学生都能掌握,但对五四运动的具体人物和深层次原因知之不多。由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首肯青年学生“大事不糊涂”。  相似文献   

5.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充满理想的青年,如果青年人没有追求理想的热忱,是没有前途的。在辛亥先烈群星璀璨的天空中,青年志士之星特别耀眼。“民主共和”花朵之初开,离不开青年人沸腾热血的浇灌。  相似文献   

6.
北京青年志愿者在行动黄建华青年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可以折射出社会的文明水平。作为共青团“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短短几年,就在青年中和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声势,谱写了当代青年的青春之歌和文明之歌。献出一片爱心1985年...  相似文献   

7.
孟广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一级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曾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和“优秀表演奖”,全国京剧青年团(队)新剧目汇演“优秀表演奖”、“梅兰芳金奖”、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还被评为首届“中国京剧之星”。  相似文献   

8.
对于当代青年的评价,有所谓“垮了的一代”、“迷惘了的一代”、“讲实惠的一代”、“创新的一代”之说。这些评价都有其失之偏颇之嫌。青年成长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环境、经历、素质的不同是不能一言蔽之的。本文想谈谈“裂变期”的青年,即由幼稚少年过渡到比较成熟阶段的青年,把握住这个时期青年的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当前的青年人。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对当代青年提出“青年们要树立远大理想、注重锤炼品德、始终艰苦奋斗”。这些话包含着党和国家对当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也对青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青年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都较高,爱国之情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强;具有较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比较重视个人潜能的发挥,注重自身的努力奋斗,务实精神强,观念转变快,能够接受公平竞争,走在观念变革的前列。  相似文献   

10.
“清朝帝国龙旗号,投与江流逝不还。”90多年前,武昌城头一声枪响,赶跑了皇帝,缔造了共和,宣告了两千年来君主专制的寿终正寝。在这场伟大的辛亥革命中,发动者和参加者绝大多数是青年。面对清王朝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目睹祖国山河破碎、大陆沉沦,青年先驱者以振兴中华为已任,“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他们抱着“牺牲个人,以为社会;牺牲现在,以为将来”、  相似文献   

11.
《学习导报》2011,(23):32-32
2007年5月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看望青年学生,在与同学们的交谈中引用魏征的名言“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来鼓励同学们坚持读书学习。  相似文献   

12.
昌平区:创办“示范园”为创业青年“筑巢”。为帮助青年创业,以创业促就业,昌平区与团市委联合创办“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和“咨询产业科技文化创业园”,坚持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双轮驱动”,对入园创业者提供集成化优惠政策和服务。对入驻“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的创业项目,提供“两项减免、两项奖励、三项补贴、八项服务”的扶持。包括减免办公场所房屋租金,  相似文献   

13.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是在民族危机、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思索“国学”与“国魂”问题的,是把“国学”、“国魂”置于关乎民族存亡、国之安危的高度来肯定其价值存在的。周恩来青年时代成长的过程,就是在各方面熏陶下不断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他从小就树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志向。  相似文献   

14.
张敏 《世纪桥》2012,(10):36-41
在乱世中身负理想大义的志士青年,殚精竭虑,竭尽所能,奋不顾身,是那个激变年代的“火种”,点燃着整个中国社会之火,让革命熊熊燃烧。  相似文献   

15.
赵光辉 《奋斗》2014,(11):47-48
今年是支边青年投身北大荒开发建设55周年。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来自山东等地的支边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满怀人生理想,毅然远赴边疆,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建设。时光荏苒,当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鬓染秋霜、年逾古稀;当年他们为之抛洒汗水、奉献青春的那片荒原,如今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华大粮仓”。  相似文献   

16.
他,从警8年来,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并获得“青年执法标兵”“微笑北京交警之星”和首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他就是宣武区交警支队广安门大队交警孟昆玉——一个被网友称为“京城最帅交警”的“80后”。  相似文献   

17.
受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影响,当代青年群体经历的城市化进程表现为: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从小城市流动到大都市。在这一过程中,“空巢青年”作为新群体悄然而生。“空巢青年”的出现,是对传统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挑战。由于长期处于“茕茕孑立”状态,“空巢青年”存在认知偏差、情感缺位、群体性焦虑和自我排斥等问题。从“个体化”的视角出发,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有利于帮助“空巢青年”逐步恢复自我统一性,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破解认知障碍,担当公共职责,从而促进青年更好地成长、更快地发展。这是国家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也是发展性社会工作的重要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18.
韵心 《党史文汇》2008,(5):10-11
旧中国积贫积弱,为了求存图强,一批批有志青年负笈海外,走上留学之路。他们寄人篱下,奋发努力,寒窗苦读,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期盼有朝一日能“以西方之技术,灌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能用自己了解和掌握的国外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去改造和建设祖国,  相似文献   

19.
陈晋 《新湘评论》2014,(5):37-40
阅读为“主义的结合” 青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后,职业理想有两个:教师和记者。1921年1月初,他在新民学会的新年大会上明确表示:“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将来多半要赖这两项工作的月薪来生活。”这年秋天,在参加中共一大后,他补填《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生志业调查表》:在“终身欲研究之学术”栏中,郑重填写“教育学”: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栏中,填写的是“教育事业”:在“将来终身维持生活之方法”栏中,填写的依然是“‘教育事业之月薪酬报’及‘文字稿费'”。  相似文献   

20.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敬告青年》的文章。他满怀激情地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他寄希望于青年,喊出了“民主”、“科学”的最早呼声。这呼声,如振聋发聩的春雷,惊醒了“千年睡狮”,宣告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有力地冲击着封建思想的禁锢,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潮不断高涨。到1919年,它已以磅礴之势,席卷全中国。在福建,也掀起了汹涌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