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黎 《台声》2013,(3):100-101
数月来,《甄嬛传》播得热火朝天,无论是北京还是台北,走到哪里都是一片“万福金安”的声音。“忽觉今日本宫追剧过甚,无心入眠,若长此以往,定将损肤,电视剧虽好,但也适可而止,方能不负恩泽。”这样的甄嬛体台词,你若编不出几段,只能说明你落伍了。不仅仅是《甄嬛传》,《宫》、《步步惊心》、《倾世皇妃》等多部宫廷剧都在荧屏大热,红遍两岸。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16)
正近年来在北京求学生活,我发现两岸流行文化有越来越同步的趋势。越来越多台湾电视台愿意转播大陆电视节目,宫廷剧《步步惊心》《甄嬛传》以及《琅琊榜》等,几乎是进入了"循环播放"模式。同样的情况还有大陆选秀竞赛类节目《我是歌手》等。这些都代表台湾观众对于大陆节目接受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台湾观众也能透过电视节目开始了解对岸,成为增进彼此认识的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3.
杨照 《同舟共进》2011,(9):13-14
台湾从1968年开始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名为"文化",精神实质却是政治的,对应的是1966年在大陆开展的"文化大革命"。"文革"大范围地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与共产党敌对的国民党,很自然地采取了完全相反的立场,要"复兴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4.
朱延静  陈文韬  马壮 《台声》2023,(11):88-90
<正>《甄嬛传》《狂飙》《流浪地球》……近年来,众多优秀的大陆影视作品跨越海峡,在对岸走红,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到大陆,逐梦演艺圈。近日,3名台湾文艺青年做客中国新闻网《青听·两岸》栏目,分享了他们在大陆的光影故事,畅谈两岸影视产业异同,期盼未来透过更多的交流,共同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5.
云门的气场     
《吕氏春秋》记载,黄帝时一个叫大容的编舞家,做了两支舞——云门和大卷。云门,中国最古老的舞蹈,可惜的是,时至今日,舞步已经失传。 1973年,一个叫林怀民的26岁的年轻人高呼着"要创立一个中国人的现代舞团",复活了云门。这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也是华人世界第一个当代舞团。之后,云门蜚声国际,2010年4月,甚至有一颗小行星以"云门"命名。  相似文献   

6.
汪金友 《前进》2011,(11):56-56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发展"和"大繁荣",都用了一个"大"字。这个"大",既代表着高度和深度,又蕴含着速度和广度。在这个《决定》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大"的标准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从毒淀粉、塑化剂再到黑心油,不断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但从下至上、从经到政震荡着整个台湾社会,甚至被媒体称为"台湾之耻",也让一直以来被精心推销的"台湾制造"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污垢"。  相似文献   

8.
刘鑫 《前沿》2014,(19):236-237
本文论及的"体制",是文论的体裁,作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是文体规范性、规律性的外在呈现。《随园诗话》与《谈艺录》同为诗话,因而它们在体制上既有"通",也有"别"。相对于其他批评文体,诗话有其特有的体制面貌。而《随园诗话》与《谈艺录》也各有特色,《谈艺录》更是古典诗话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易言 《两岸关系》2011,(5):42-44
对大陆的观众来说,初见大S徐熙媛还是2001年在两岸红极一时的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中。剧中的杉菜经常是背着双肩包走在贵族学校的林荫路上,乌黑的长发梳成两股,乖乖巧巧的样子青春无敌。这其实是大S第一次"触电",却没想到因此红遍亚洲。然而十年之后的大S早已从草根平民女的形象,摇身蜕变成了综艺女王、"美容大王"。3月22日,被两岸民众关注的"大小恋"正式成为"大小婚"。婚礼现场的大S粉嫩又美丽,自称"美容大王"的她终于以最完美的姿态步入圣洁的婚姻殿堂。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随着欧盟政经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从李登辉、陈水扁到马英九各个时期,台湾当局都非常重视对欧盟的"外交",将欧盟视为继美、日之后的"重点工作对象",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推动台湾与欧盟实质关系的发展。从欧盟来看,基于经贸利益的诱因及对台湾民主化的认同,在"政经分离"的外交政策下,也有意加强与台湾的关系。本文试图勾勒冷战后台湾当局对欧盟"外交"的基本轨迹,探讨台当局对欧"外交"的主要形式,并分析推动台湾与欧盟关系发展的因素及制约。  相似文献   

11.
冷战时期,以费正清为代表的美国学术界以台湾作为研究中国的基地,而费正清也积极地介入两岸关系与台湾事务。费正清的"大陆—台湾"论述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亲共",中期的"反共",与后期的"两岸共治"。费正清多变的面孔反映了美国不同时期基于美国国家利益而做出的对中国两岸政策的调整,而台湾对费正清体系的反应则体现了冷战时期西方同盟内部中心与边缘地区的矛盾,以及两种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吴翔 《求索》2010,(10):190-192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共有8个汉字版本。其中大陆有5个,1927年"商务本",再版两次;1955年"三联本"大陆传布最广,再版3次;1985年"中新本";1990年"上海书店本";2003年上海古籍"插图整理本";台湾有两个,学生书局1962年、1964年本,后者是善本,再版3次;香港一个,1964年香港太平书局本。诸本皆宗"商务本",各有不足。大陆"三联本",限于政治意识形态,摒弃"自序",代之以戈宝权前言,开删改之先例;2003年"插图整理本"惑于商业意识形态,更是肆意破坏,删掉达1/3,是诸本中最恶劣者。目前《中国报学史》应当,并且能够产生新的足本善本。  相似文献   

13.
贵霞 《统一论坛》2010,(3):72-73
2010年3月6日至14日,由贵州省安顺市委宣传部、市委台办、外宣办及黄果树集团有限公司与台湾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台湾大安建设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日出艺术公司合作,在台湾台中市举办了"贵州安顺山水风光·民族风情三百六十度大型摄影展",展览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4.
马壮  陈文韬 《台声》2023,(5):85-86
<正>从初入大陆到见证大陆发展,他们是参与者亦是见证人。近日,3名台湾青年做客中国新闻网《青听·两岸》栏目,畅谈在大陆的求职经历,讲述他们所见证的大陆变化。对话29年前的自己丁翊凯:《狂飙》《后宫甄嬛传》在台湾很火台青丁翊凯,2岁时跟随家人来到大陆,对大陆有着深厚的感情。赴台湾念大学时也选择了和两岸事务相关的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再次回到大陆工作。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4,(10):59-59
这些年台湾经济增长迟滞,岛内蓝绿对立始终无法舒缓,"闷经济"加上"闷政治",对台岛发展构成了双重阻碍。但综观最近地沟油事件,不难发现岛内企业和行政体系中"认真"精神的失落,其实也是严重羁绊台湾社会前进的一大症结。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党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危机推出了"第三条道路"政治哲学。尽管"第三条道路"不等同"中间路线",但其"超越左与右"理念可以借鉴用于分析台湾政治发展。"第三条道路"在台湾主要表现为:李登辉超越族群和省籍对立,提出"新台湾人"口号;陈水扁提出"新中间路线",借掩盖意识形态"独统"之争来赢得选举;马英九执政以来试图整合台湾社会蓝绿二元分化,实现蓝绿共主。展望未来,"中间路线"在选举政治的台湾仍有市场,但阻力重重。  相似文献   

17.
邵瑞霞  刘卫东 《前沿》2012,(2):132-134
《讲话》之前,周扬并未思考过写"工农兵"为主的"新人"的理论,在他的文学趣味中,也没有"新人"的位置。《讲话》之后,周扬号召"写农民",但是正是由于周扬对"新人"的意义认识不够,才使他在编辑《解放区短篇创作选》时表现出耐人寻味的暧昧态度。  相似文献   

18.
日前,"反服贸学运"对岛内政局及两岸关系产生重大冲击。反思此次学运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观察其未来可能的走向,需要从认识这次学运中的骨干及其特点开始。一、主要学运骨干的背景、特点林飞帆,生于1988年,现就读于台湾大学政治研究所。出身商人家庭,大学时期热衷于各种社会运动,并和民进党青年部接触,推崇"台独教父"史明及其著作《台湾人四百年史》,大一时就组织"暨大台湾社",公开主张"台独"。  相似文献   

19.
"痞子蔡",原名蔡智恒,昵称JHT,原为台湾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博士后研究员,现任台湾立德大学资源环境学系助理教授。他自1998年于BBS发表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迅速窜红后,一发而不可收。  相似文献   

20.
王龙 《同舟共进》2014,(12):41-46
2008年,电视剧《潜伏》创下收视奇迹。该剧结尾,余则成飞赴台湾继续潜伏,让谍剧迷们牵肠挂肚。对于余则成和翠平最后天各一方、好梦难圆的结局,更令许多观众直呼编导太过"残酷无情",令他们无法接受。为了表达对这个结局的抗议,"潜迷"们踊跃创作了另一个号称"疗伤版"的《潜伏》结尾。在这个温馨美好的"疗伤版"尾声里,党组织耐心安抚翠平,告诉她余则成还活着,翠平于是带着亲人重逢的希望,奋力投入到解放后的新事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