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资讯     
《中国律师》2015,(1):102-104
全国人大:设立"国家宪法日"2014年12月4日,13亿中国人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1982年的这一天,经过为期4个月的全民大讨论,八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  相似文献   

2.
韩国宪法第34条第6款规定"国家有义务预防各种灾害的发生,并应该保护全体国民的利益".1994年10月21日的成秀大桥倒塌事件及1995年6月29日的三丰百货商店坍塌事件直接促使韩国政府对灾难等突发事件问题进行立法.  相似文献   

3.
上一讲主要讲述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法发展历程。这一讲,我们继续梳理我国宪法所走过的历程。对1975年宪法进行全面修改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1975年宪法进行了全面修改,通过了1978年宪法。1978年宪法共4章60条,它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1975年宪法中带有极"左"色彩的内容,如取消了"全面专政"的规定,比1975年宪法前进了一步。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全国人大曾对1978年宪法进行过两次局部修正。1979年7月1日,第五届  相似文献   

4.
孙镇平 《中国法律》2007,(5):25-26,73-86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8月30日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制定,以宪法为依据,以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为宗旨,科学总结多年来中国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经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  相似文献   

5.
一、宪法学研究概况 2004年,宪法学的学术研究活动非常活跃.3月28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宪政理论研究所主办了"社会转型和宪法修改"理论研讨会.5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宪法与刑事诉讼法"学术研讨会.9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举办了"纪念‘五四'宪法颁布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9月12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和行政法治中心共同主办了"五四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学术研讨会.9月25日,中国政法大学举办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学术研讨会".10月23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暨纪念五四宪法颁布5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6.
在宪法文本及其实施的实践之间,当今中国法学界存在一个有趣的悖论.一方面,一般认为,我国有一部比较好的《宪法》(1982年),这部《宪法》是百年宪制的重要一步;而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学者认为现行《宪法》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甚至没有得到实施,因而未能成为"活的宪法",所谓"有宪法而无宪政".因此,中国宪法有无得到实施,实施得如何,以及我们如何看待1982年《宪法》公布以来的宪法实践,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1953年12月24日,毛泽东带着宪法起草小组的几个成员到杭州起草宪法草案。初到杭州,毛泽东就对工作人员说,他要每天坚持爬山。从此,风雨无阻。当时,跟随毛泽东一起爬山的汪东兴回忆说:"他宣布一条,共产党员上山坐滑竿,开除党籍。毛泽东爬山有毅力,说得到就做得到,要改变他的主意很难。别人劝说今天下雨,不上山了。他说,去,带上雨伞。"  相似文献   

8.
《法治与社会》2012,(6):12-14
回望历史,启迪未来。在中国走向大国崛起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宪法为根本依据的法治创新乃是必由之路。2002年12月4日,在第一个全国法制宣传日,胡锦涛同志为纪念宪法施行20周年发表重要讲话:"我们必须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的权威,使宪法在全社会得到一体遵行。"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行宪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力行法治的重心,这也是大国崛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工程。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12月4日上午,国家检察官学院举办了"宪法与检察培训"师生座谈会,庆祝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的设立。会上,学院领导、教学和科研部门的教师代表、学员代表、学生代表等20余人围绕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如何在检察教育培训中弘扬宪法精神、开展宪法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大家一致认为,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坚定信念,对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  相似文献   

10.
人权的宪法保护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磊 《法学家》2004,(4):32-36
2004年3月14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其中的第24条修正案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自此,人权也就从一个纯属学术的概念进入到了1982年宪法中的法的概念,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宪法中的人权得到保护.为了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我们还要克服一些目前普遍存在着的一些理论误区,否则,人权即便写在了宪法里也只能是字面意义上的人权.  相似文献   

11.
韩大元 《法学家》2007,(1):35-39
一、宪法学研究基本概况 (一)重要学术会议 1.国内学术会议 2006年5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法学院与<法学>编辑部共同在山东大学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深入探讨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形成的历史过程与外国宪法学基本范畴发展的最新趋势;2006年5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民法学与宪法学的学术对话"学术圆桌会议,共同探讨了宪法学中的民法问题与民法学中的宪法学问题;2006年12月16日在南京大学法学院举办了"公法与私法学术对话";2006年11月召开了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年会,年会的主题是"宪法与新农村建设",与会的300多名代表集中讨论了农民的平等权、农民的宪法地位、基层民主政权建设、"三农"政策与宪法等问题;2006年7月25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了"社会转型与公法学的使命暨蒋碧昆先生法学教育与学术思想"专题研讨会;2006年11月12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与广东商学院共同主办了"何华辉先生去世十周年暨学术思想讨论会"等.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2月4日,新当选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宪法颁布3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才能深入人民群众,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犹如法治的黄吕大钟,回响在人民大会堂。在学界内外回顾纪念的话语体系中,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莫过于"人权"。2004年将"国家保障和尊重人权"写入宪法,铸就了中国法治事业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而2012年的法治建设,更是开启了从"人权入宪"到"人权入法"的光辉历程,在共和国的立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3.
<正>在"五四宪法"颁布实施五十周年之际,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于10月23日至25日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宪法学教学、研究和实际部门的专家学者近200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回顾与展望:新中国宪法发展五十年"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2007年6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建议书——《关于在我国刑法中增设奴役罪的建议》。它来自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律协宪法与人权委员会")。  相似文献   

15.
邓肄 《北方法学》2017,11(4):46-58
在中国,从1954年宪法开始直到1978年宪法,公民经济自由均在总体上被宪法所否定。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执政党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公民经济自由在1982年宪法中开始得到初步的肯定,并最终在以后的四次宪法修改中重获新生。公民经济自由在中国宪法中的否定之否定,是我们不根据"理性"而根据"实践"来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饶传平 《现代法学》2011,33(5):24-36
在中国,英文"Constitution"一词早期曾被译为"国例"、"例制"、"国法"、"章程"、"国律"等中文词。中国近代立宪意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见于王韬和郑观应的著作,但他们只是一提而过,并未作深入的阐述。维新期间的康有为、梁启超也多次提到"宪法"一词,但他们只是把宪法当作一般的律法看待,并无立宪涵义的认知,更谈不上提出了立宪的主张。学界长期使用的史料、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立宪法"、"三权鼎立"的内容是后来改窜添加的。戊戌时期康、梁的政治主张主要集中在兴民权、设议院上,并非如学界长期认为的那样,已经成为了立宪主义者。康、梁真正成为立宪主义者,要在逃亡日本、大量阅读日译或日著的宪法著作之后。在日本,"Constitution"早期也被译为"国宪"、"政体"等词。日本近代立宪主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治初年对西方宪法的翻译中,后经立宪进程的推展而成为公定用语。中国近代对宪法概念首次展开深入分析的,是流亡日本后的梁启超于1899年撰写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一文。英文"Constitution"和具有立宪主义涵义之"宪法"概念,正是经"同文同种"之日本学者的翻译、梁启超以及留日学生的转述而在中国真正广泛传播开来。随着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立宪救国论"随之而起,中国立宪的进程才真正得以开启。  相似文献   

17.
许崇德的一生与宪法相伴,纪念他的最好方式是更好地维护宪法、推进宪政,将他坚持的理念发扬光大,让宪政之光照进现实。2014年3月3日晚上11时59分,一代法学大家许崇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随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焦洪昌发布微博称:"许崇德老师今晨走了,终于没有等到他参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60年纪念日。"屈指算来,许崇德去世之日离我国第一部《宪法》60周年纪念日仅相差半年多的时间。这位26岁就参与新中国首部《宪法》起草工作、最终统稿我国现行《宪法》、负责《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修订的宪法大家,将生命的痕迹永远留在了我国的宪法史上。  相似文献   

18.
莫纪宏 《法学》2023,(3):3-19
本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一文首次提出的“宪法自觉”与“宪法发展”,全面和系统地描绘了过去40年“宪法自觉”形成和增长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宪法理论和宪法制度发展对于“宪法自觉”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对于“宪法自觉”在理论、政策、制度和实践层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得出了加强党对宪法工作的领导、提升全民宪法素养、建立和完善国家宪法日制度和宪法宣誓制度是增强宪法自觉、促进宪法发展的内在的制度和精神动力的学术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在加强宪法解释方面,“宪法自觉”仍然存在需要提升的空间,只有在宪法实施方面产生了宪法行动的“自觉”,宪法制度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宪法的根本法权威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9.
周永坤 《法学》2012,(1):3-9
宪法中出现人名有两种情况:一是宣示立宪者,二是宣示意识形态。"人名宪法"主要出现在东方,现行的"人名宪法"属于社会主义宪法和伊斯兰宪法。但是社会主义宪法的始祖及蓝芩中并没有人名,社会主义全盛时期的宪法中有人名的也是少数。中国宪法中出现人名的冲动在1970年,完成在1975年《宪法》,高峰在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中人名的意义有所减弱。"人名宪法"的出现有复杂的原因,但东方文化中的个人崇拜及单一意识形态传统当是主因。在实践中,凡是在"人名入宪"的地方迄今还没有成功的宪政先例,这一现象或许表明人名入宪与宪法逻辑失洽。  相似文献   

20.
由国际宪法协会 (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ConstitutionalLaw)举办的第五届世界宪法大会于 1999年 7月 12日至 16日在荷兰鹿特丹市爱拉摩斯大学举行。来自世界近 40个国家或地区的近 3 0 0名代表出席了此次大会。现将此次大会所讨论的主要问题的有关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 宪法审判的合法性与民主宪法审判的意义 ,尤其是宪法审判机构在审查议会立法是否合宪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在实施宪法的实践中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同。但是 ,由特殊法律程序产生的宪法审判机构和宪法法官是否有权来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