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世纪末和世纪之交,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领域出现了文化学转向.在西方与在中国,发生这种转向的语境不完全相同.走出康德式的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将分析美学与美学上的文化学转向结合,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特色.正确认识西方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误读,清醒认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资源,建立一种既有普世因素,也有个性特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这种新的研究会带来新的学术气象,代表着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艺术自律和审美现代性从争取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地位开始,最终使得主体以感性的能力通达生存的价值追求和意义体验,但是伴随着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艺术自律最终也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危机.现代派艺术自身的危机和后现代文化语境促使了后现代艺术的出现与转型,波普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则是将艺术的反叛性、生活性和观念性发挥至极致,并且在美学领域与生活相结合,适应了后现代的文化景观,其建构起的主体化自由审美体验也给复杂的中国艺术和美学理论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并且以全球化普世性的维度影响了中国本土的言说方式,同时也给真诚生活的人们以建构历史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法国"新浪潮"将电影艺术带入新的阶段,留下一部部经典影片,让现代观众仰之弥高.70年代开始的现代电影转型又产生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新浪潮风格的"现代电影"--后新浪潮电影,形成了不同的"美学原则":"极致美学".通过故事发现和寻找一种新的讲述方式;以影像为中心,回到令人震慑的影像.从这两个雏度来认识现代电影及现代电影美学原则便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罗纳德·鲍尔森透过英国油画家、版画家和艺术理论家威廉·贺加斯的视觉艺术与英国18世纪著名小说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美学思想的流变与小说的兴起作平行观照,对英国美学起源研究进行罅漏补缺,揭橥18世纪英国美学发展伊始以沙夫茨伯里和雷诺兹为代表的正统美学与以贺加斯为代表的非正统美学之间对抗共生的历史。鲍尔森对走向多元的美学进行两极划分有其局限性,但其前沿研究的斐然成果对英国美学史的正本清源影响深远,并对18世纪英国小说的美学批评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直通心灵的艺术,是世间承载生命的艺术摇篮.音乐美学的研究不仅应专注学术理论的探讨,还需摆脱世俗的羁绊而凝神与宇宙旋律的倾听合沉思.因此,音乐学者有必要将专业化的研究转型对音乐与生命的关注,而不可忽略音乐本身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上说,美是自然人化的结果,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是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实践,经过与自然的不懈斗争,慢慢掌控自然的结果.美学是认识学和伦理学的最高层次,近代美学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结合.而哲学美学是从哲学角度来对美和艺术的探讨,对各种美所应有的共性和理想的研究;哲学美学表达的不只是情感,而且也是高度自觉性的思辨,是人意识其自己存在的最高方式;它不光是涉及让艺术为生活服务,满足人的基本审美需求,更有心灵塑造和人性培育的问题;哲学美学对高校尤其是艺术美术院校起到的积极精神方面的美育作用,应该被收进专业馆藏,引起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陆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位著名美学家,其名篇《文赋》对艺术美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就艺术美学的许多重要方面,发表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他的艺术美学思想是丰富的、多维度的,几乎涵盖艺术的所有范畴,具有多元性和广泛的艺术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经历了三次衍变。第一次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在"社会和艺术"的框架内研究艺术,主要关注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决定性。第二次以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为哲学基础,强调艺术的认识因素,主张反映论原理"彻底解决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把美学当成认识论。第三次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社会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认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问题,并从审美观点看待艺术。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中叶,在索绪尔语言学发生深远影响的理论背景下,杜夫海纳从审美经验现象学基本立场出发,以索绪尔语言学基本观点反观艺术,认为艺术与语言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不能完全把艺术等同于语言而纳入语言结构加以研究。这种始终包含在审美经验现象学艺术思考中,从艺术与语言的相似性出发,却最终达至二者差异性和非同一性的艺术语言差异观,一方面体现了上世纪美学及文艺理论的语言学转向,特别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现象学美学研究方法对后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在本雅明的美学思想中,一个借助于艺术表达来实现某种世俗拯救的审美救赎企图是一以贯之的。本雅明的审美救赎观,首先源起于他对传统语言观的激进批判;其次集中体现在对巴罗克寓言的意义建构中;最后,他将这一救赎可能性过渡到一个以电影美学为代表的大众文化领域中加以讨论。正是在此过程中,本雅明的审美救赎企图逐渐走出纯粹的理论思考,转入一种艺术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1.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 19世纪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 ,同时也是一个进步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一生都为反对沙俄封建专制和农奴制度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同样 ,他在美学领域中对传统的唯心主义美学也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提出的“美就是生活”的著名论断 ,是对截至黑格尔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他的著名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和其他美学著作中 ,他把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应用到了艺术范围 ,表现了革命的唯物主义倾向 ,留下了宝贵的美学遗产。  相似文献   

12.
波普尔发表的一系列美学观点是他的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波普尔美学概括为四大块内容并进行了扼要评析。在“艺术的本体论地位”一节中讨论的是艺术属于客观知识世界而不属于主观意识世界的问题;在“对表现主义和进步主义的抨击”一节中讨论的是用艺术去表现情感和追逐进步的做法何以是错误的;在“俄狄浦斯现象新释”一节中讨论的是俄狄浦斯现象所反映的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最后在“没有审美主体的审美观”一节中讨论的是实在论美学对于终结主体美学历史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本性上,设计是一种创造活动,它关涉制作.设计艺术关系到人类艺术创作活动的目的和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等各种问题.审美设计的内涵相关于艺术与美学的语境,尤其是与美术和艺术的独特造型相关.《艺术、审美与设计研究》这部著作从现象学的视角对艺术、审美与设计领域作了深入的研究.在作者的论述中,可以领悟到艺术作品克服了纯粹物质的幽闭性,又克服了工具的实用性,艺术作品因此使世界的敞开成为可能.艺术与真理都促进了世界向审美者的开放,而世界同人类的争执,是一切艺术与真理的本性前提.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较早从事美学研究的美学家。本文仅就他的艺术审美教育思想做个初步探讨。 在蔡元培的一生教育生涯中,美育占有特殊的地位。他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在当时教育界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静观”美学主张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的精英艺术观。而以杜威和舒斯特曼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美学则强调艺术与非艺术、通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连续性,重视艺术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中的工具价值,给予3人的肉体感受在审美中的合法性,从而与康德美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全面突破了康德的美学框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宋代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其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明、清朝,彼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并造就了文化艺术的繁荣景象。民间舞蹈文化是宋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围绕宋代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流变及美学特征展开研究,概述了宋代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并对其“程式化”“多元化”“情节化”“以俗为雅”的美学特征展开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7.
形式美学理论作为二十世纪美学理论中富有创造力的一支,对以后的美学各个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为个案,探讨以其为代表的文学中的形式美学的理论贡献与局限,并指明其为代表的文学科学中形式研究方法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静观”美学主张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的精英艺术观。而以杜威和舒斯特曼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美学则强调艺术与非艺术、通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连续性,重视艺术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中的工具价值,给予3人的肉体感受在审美中的合法性,从而与康德美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全面突破了康德的关学框架。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当代美学形态中,王星拱可算独特的一支。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属于人文色彩比较重的一支;朱光潜、宗白华属于人文和科学结合的形态;王星拱则属于坚定的科学派。并且是这派美学的始作俑者,可惜这派美学的贡献至今学术界研究很不够。王星拱认为美学就是研究艺术的科学;美严格地限定在感性和情感范围,因此,他讲的美学是拿科学的态度研究美感。从王星拱详加讨论的这些客观性的材料(雄健、阔大、悠久、众多、流动、秩序、连轴关系)来看,他对美的看法应该属于主客体统一的观点,他既肯定这些“外在客体”作为审美材料的先决条件,又主张人的主观对材料的加工的结果——艺术=美。王星拱的美学思想太局限于经验领域,他虽然也讲美感需上升到理性层面。但他讲的“理性”是在经验范围内的。王星拱美学突出了逻辑和科学,而对精神科学的形而上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认识民间文艺的美学主体性,是传统民间文艺的美学研究面临的一个经典性理论问题。经典美学通常把传统民间文艺视为朴陋、未成熟和不自觉的前美学形态,实际上否定了传统民间文艺在美学意义上的主体性,因此也就否定了民间文艺美学研究在美学学科意义上的正当性。对传统民间文艺的研究从"民间文艺学"走向"民间文艺美学",意味着民间文艺从作为对象的"客体化"通过"镜像"反身自觉转向"主体化"的美学自觉。在全球化到后全球化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冲突和"为承认而斗争"的主体间性背景下,这种主体化的实质是从主体自觉到主体间性文化分享理念的产生和发展。这种"分享美学"是传统民间文艺美学建设的创新理论内涵,也是当代非遗保护的文化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