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18世纪欧洲的中国文化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世纪中国的手工业、工艺品、园林建筑、戏剧小说、哲学伦理等,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东方文明的风采,赢得西欧人的青睐,在欧洲引起了中国文化热。由于中国产品不断涌进西欧市场,且物美价廉,对文化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19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中国自然经济停滞不前,使得文化格局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一、西方后现代法文化与中国传统儒法文化之暗合及分析(一 )西方后现代法文化不同于西方现代法文化的明显变化学术界将 2 0世纪西方社会称为后现代社会。所谓西方“后现代”法文化是指 2 0世纪前后开始出现的不同于西方“现代”法文化的明显变化 ,我国学者一般习惯于用“法的社会化”一词加以表达 ,即由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 ,国内外矛盾加剧 ,资产阶级要求充分利用国家权力 ,以缓和阶级矛盾或加强暴力镇压 ,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进而导致崇尚个人权利的法律精神被社会本位的法所代替 ,法律不仅保护个人权利 ,而且更强调保…  相似文献   

3.
代表先进生产力意味着物质文明,也就是古代文化之“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精神文明,即中国古代文化以“变”求“通”的“道”之说;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追求中国古代文化中所讲的道德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相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居于统领地位,是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世界之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中,审时度势、全面考量,针对西方国家对中国“修昔底德陷阱”般的猜测,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引起了世界对于中国的关注,从习近平担任国家领导人至今提出的战略看,如今习近平提倡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多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本性最根本地决定着中国文化的属性.就中国传统农业与文化的关系看,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根本地体现为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或自然的高度依附性,而中国文化的人本精神、伦理取向和对自然时空审美价值的发现,均直接来自农耕文明的孕育.在中国历史上,农业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协同关系,劝农传统、移民政策和屯田制度等,是中国文化确立其影响力并外向扩张的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自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以来,海外学者积极评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生态文明是融贯了古今生态智慧的全新文明范式,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支撑的绿色发展模式,将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重要的实践方案;另有一些西方论者则在价值层面将生态文明战略“意识形态化”,指认它是对西方环境理论与政策的“全面模仿”,强调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具有“不可持续性”。这些罔顾基本事实的论断暗含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偏见,严重误导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战略的客观认知,助长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恶意抹黑的舆论风潮。鉴于此,国内学界须理性辨别海外生态文明战略的诸多评价,通过多重渠道主动回应国际社会的疑虑与误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历史的纷乱中寻找文明的精义 ,并以之为基础来构建中国法治秩序 ,如何理解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之间的关系 ,如何从终极依据的角度来看待中西文明 ,并以此超越西方法治文明的在世界文明中设定的中心位置 ,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我们在借鉴西方法律技能的同时 ,应当承认以张扬个人生命活力为基点、以民族、社会、国家为多元主体的秩序结构 ,由此方可进入中国社会秩序构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以资本为核心的世界体系当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面对列强的凌辱,“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刻不容缓的主题。这即是“五·四”时期呈现给人们的历史画卷。随之而来的则是西方的、民主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等外域文化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融。这其中包括了对于中国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文化启蒙。这一启蒙立足于已然在西方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是对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为标识的西方近代文明曙光的关照。  相似文献   

9.
和谐世界理念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世界是当代中国的外交战略理念和外交实践构想。它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主张的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原则与和合为精神的文化价值体系作基础,弘扬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与致中和等价值观、方法论。取西方文化之长,补中国传统文化之短,将自己的文明传授出去,让文化成果得到共享。和谐世界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也具有普世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对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的科技文明以及相应的民主政治的进步性持肯定态度,但在一战以后他更多关注的是重新审视中国文明,并通过比较西方文明思考中国文明的出路。他将政治和文化作为文明发展的两个主要构成部分或方面,而政治和文化的互动关系或张力常态决定了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些看法表明,梁启超关于文明发展的思想已经超越了洋务运动以来各种“体、用”之分的价值取向,认为中国和西方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其政治和文化可以在世界文明的意义上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