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族民间乐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保护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传承与发展也是专家学者们热切关注的问题。葫芦丝是云南民族民间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它从一件少数民族民间乐器发展成为活跃于课堂和艺术舞台上、并形成有完整产业链的普及乐器,民族音乐学家吴学源见证了它的发展历程。此次访谈旨在探讨在"非遗"语境下,以葫芦丝为代表的云南民族民间乐器该如何保护传承及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部分,民族民间乐器如何传承发展,一直是专家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民族民间乐器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需要有人来继承,另一方面,民族民间乐器需要为更多的人所知,这样,它们才不会因为过于小众而消亡。关于这两个问题,不少民间手工艺人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葫芦丝的普及。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乐器中,德宏州的少数民族乐器独具代表性,其鲜明的民族个性独树一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青睐。傣族民间笙簧乐器葫芦丝、弹拨乐器丁琴、拉弦乐器金角琴(由原始牛角琴改革而成)等;景颇族民间吹管乐器吐良、洞巴、勒戎、柯娃等已成为德宏少数民族乐器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好听好看     
葫芦丝,云南特有的一种竹制乐器,主要流行于傣族、布朗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葫芦丝用葫芦和竹子制作而成,音色类似云南的另一种竹管乐器──巴乌。《竹林深处》是云南傣族乐手眼德全演奏的葫芦丝音乐专集。其中不仅有云南傣族、景颇族、佤族、藏族等民族的乐曲,还有大家都很熟 悉的流行乐曲《月 朦胧,鸟朦胧》,新 疆民歌《掀起你的 盖头来》等。葫芦 丝音色柔美,富于 抒情色彩,加上限 德全技巧娴熟而 富于感情的演奏, 给人以宁静安谧 的音乐体验。 CD光盘《竹林 深处》由云南人民 出版社出版。 《开启心智的 金钥匙── 云…  相似文献   

5.
胡玥 《人民公安》2006,(19):42-43
葫芦丝的乐音是从喧喧闹闹的街市里飘出来的。所以那乐音也是喧闹不停地覆盖、阻截.然后断断续续的飘飞……  相似文献   

6.
葫芦丝是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从古至今使用的一种舌簧乐器。葫芦丝傣语名“筚朗道”,德昂语称“筚格宝“,阿昌语称“拍勒翁”,意为用葫芦做成的吹奏乐器。译成汉语,曾名为“葫芦丝”、“葫芦箫”。由于它既区别于哈尼族的“芦笙”,又区别于“箫”(箫无簧),故人们将它定名为“葫芦丝”。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解放初,一些文艺工作者下乡体验生活,听傣族讲不太准确的汉语,将“笙”误听为“丝”。有关专家曾考证,称为“葫芦箫”,但不普遍。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专业人才的推介,“葫芦丝”的名称约定俗成,得到广泛认可。居住在勐养、芒东河西、遮岛…  相似文献   

7.
江严  李一 《今日民族》2004,(12):40-41
葫芦丝是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从古至今使用的一种舌簧乐器。葫芦丝傣语名“筚朗道”,德昂语称“筚格宝”,阿昌语称“拍勒翁”,意为用葫芦做成的吹奏乐器。译成汉语,曾名为“葫芦丝”、“葫芦箫”。由于它既区别于哈尼族的“芦笙”,又区别于“箫”(箫无簧),故人们将它定名为“葫芦丝”。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解放初,一些文艺工作者下乡体验生活,听傣族讲不太准确的汉语,将“笙”误听为“丝”。  相似文献   

8.
浅论佤族木鼓与木鼓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鼓在乐器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和主导地位。世界各民族对鼓的崇敬和追求的程度超过了其它乐器,甚至达到了人格化乃至神圣化的程度。 人们在历史上创造的鼓种类繁多,按其制作原料和形态可分为:木鼓、竹鼓、石鼓、铜鼓、皮鼓、水鼓、象脚鼓、手鼓、腰鼓、西洋鼓等。不论祭祀、喜庆、丧葬、传令乃至战场都使用过鼓,其用途之广为其它乐器所不及。全世界乐器中以鼓声最具有权威性。由此可见,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一种鼓文化。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最原始、最独特、最神圣的鼓,莫过于现今仍保留在佤族地区的木鼓。佤族人认为钢鼓是“乐中之母”,木鼓则是‘通天之鼓”。  相似文献   

9.
版纳三色     
王慧莉  宁柯 《人权》2006,(1):21-22
说到开发、发展这样的词,人们往往就会想到工地、想到项目,那么今天我们怎么样理解开发?怎么样理解发展呢?在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说法:“我们不开发也是一种发展”。这是怎么样的一种思路呢?去年深秋,我们换上轻便的夏装,从北京来到温暖、湿润的西双版纳。早就听说这里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因此我们走访西双版纳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最负盛名的西双版热带雨林的自然保护区——勐养自然保护区,在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是茫茫苍苍的一片林海,这是中国最…  相似文献   

10.
<正>哈佛大学图爷馆:书的迷宫哈佛大学有很多图书馆,其中最有名的是瓦德纳图书馆。它的外观如一座雄伟的殿堂,看似不高,其实地下有好多层。走进这座建筑,便会想到作家博尔赫斯的名言:"如果有天堂,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瓦德纳图书馆内布置得轻松写意,有供学生阅览的大厅,也有丰富的视听音响资料供学生查阅,藏书室里也有座位供学生申请,以方便学生  相似文献   

11.
舒国治 《台声》2014,(3):75-75
到大陆旅游,转眼已过20年。若问,大陆旅游与欧美旅游有什么不同,我最先想到的答案是:大陆最能见到“大地的子民”,也可以说,这是大陆最迷人、最让我旅游不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我觉得最有承受力的是女人。女人面对疾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她们想到更多的是,我的父母、家庭、孩子怎么办,我还能为他们再做些什么,我是不是还有能力做得更好,——这就是女人。但我想既然是女人,就无法选择逃避,女人该有的东西有是正常的,包括疾病。这样的话,你会更坦荡。” ——贾翠霞  相似文献   

13.
王涛 《求索》2007,(6):209-211
《史记》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种乐器就有近30种之多。这些关于上古乐器的大量记载以及《乐书》一卷对上古音乐理论的高度总结,反映了我国上古时期丰富的乐器文化。  相似文献   

14.
漫谈古琴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我国民族音乐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创于伏义时代。当人类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阶段时,没有音乐,也没有乐器。琴的创造是人们结束「击木拊石」的时代,逐步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显著标志。至于说琴是伏义所造,文王武王各加一弦,其制乃备的说法,并无确切的历史资料可供佐证,只不过是传说而已。  相似文献   

15.
白红义  李鑫  陈峰  诸慧菁 《小康》2004,(8):38-41
2001年3月,作家陈桂棣在一篇 文章里这样写道:今天的安徽连一寸 公路也没有的乡镇,就只剩下一个白 际了。"没有想到,安徽最落后的地方 会是在江南,在黄山市。"他评论说。 白际乡是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下 辖的一个乡。陈桂棣显然对自己在白 际乡的见闻感到震惊,以致在不到3年 之后,他在《中国农民调查》一书的引 言中再次提及,甚至连文字都颇雷同: 我们没有想到,安徽省最贫穷的地方, 会是在江南,是在闻名天下的黄山市, 在不通公路也不通电话的黄山市休宁  相似文献   

16.
黄启昌 《今日上海》2014,(11):46-47
在上海开放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音乐厅一间教室的讲台上和墙壁边,依次摆放着笛子、二胡、葫芦丝、洞箫、巴乌等十余种乐器。只见一个皮肤微黑、个子不高的中年汉子,时而吹起欢快悦耳的笛子,时而拉起如泣如诉的二胡,时而又吹奏起深沉悠扬的洞箫……他边吹拉弹拨边讲解,中华传统的民乐声与其文化渊源的解说词融旺在一起,在教室里缓缓流淌,台下40多名参加上海开放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首届国际夏令营的学生们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17.
好听好看     
CD《天幻箫音》 箫是流传于中国江南的一种竹管乐器,也是最富有中国南方特色的乐器之一;埙则是流传于北方的一种民间乐器。把表达富于悲怆意味的埙和柔婉的箫放在一起,于是出现了充满中国情怀的这张音乐专辑。演奏者张维良娴熟深情的演绎使乐器的表达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悠远神秘的埙,柔美抒情的箫带人进入世界的深处。那里有幻、有真、有怆、有玄…… 正大·雨果民族音乐精品创作中心制作,国际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出版。《相约彩云下──云南民族婚恋》 据说滇西彝族青年谈恋爱时有咬手的习俗,小伙子示爱后,姑娘要是咬小伙子的手…  相似文献   

18.
正6月21日,我们到师宗县高良乡纳平山时,碰巧遇到了一个苗族的葬礼。葬礼上,我见到了芦笙舞。这次巧遇,解答了我此前对芦笙的一些疑惑。对芦笙的认识,我起初只有模糊的印象,只知道苗族有芦笙,而且也想当然地以为芦笙就是平时玩乐时的乐器,就像彝族人的四弦(月琴)一样。其实不然,芦笙不是一般的乐器,甚至其意义远远超出音乐的范畴。就葬礼上的芦笙而言,它是通灵  相似文献   

19.
胡克庆 《世纪行》2006,(11):38-38
只要我们提到楚剧便会想到《葛麻》,就像提到黄梅戏便会想到《天仙配》,提到越剧便会想到《梁祝》一样,它们都是一个剧种的代表剧目。虽然仅此“一个”,却能淋漓尽致展示剧种特色,让观众从中有充分的艺术享受。代表剧目对本剧种来说具有经典意义,但其经典过程往往不太为人所知,或被忽略,这是很可惜,也是令人遗憾的。近日。笔者收到一本书名为《戏曲教育家黄振》的文集,有一篇文章,谈到《葛麻》由一个“玩笑戏”,成为一个“经典戏”的故事,我以为这不仅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适日记中有不少剪报是既无日期也无报名的,1928年的胡适日记中就附有一封张竞生的公开信。想必是已经发表过的,但是胡适在日记中并没有注明出处。长于"考据"的胡博士大概没有想到他这样做会给后世的治学者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