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基于研究范式由绩效管理向绩效治理转变以及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绩效治理的导向。通过坚持公共治理的导向,建立和完善基于公共价值的社会治理绩效评价机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和发展公民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及鼓励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确实构建起协调运转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能力和绩效才能得到提升,保障社会和谐、有序的"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才能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2.
王东 《理论导刊》2020,(8):91-9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更好维护人民权益、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保障。社会治理具有双重属性,一个是权利属性,一个是秩序属性。权利属性追求权利政治,秩序属性则以秩序政治为价值取向。权利与秩序之间的互动是社会治理双重属性的根本逻辑。权利属性与秩序属性之间一方面具有内在的融合性、统一性,互为目的、互为结果;另一方面也总是趋向于相互否定、彼此冲突,权利属性始终试图否定现有的秩序,秩序属性则总是试图束缚住权利。实现权利属性与秩序属性之间的有序互动和动态平衡,根本之策在于推动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把权利和秩序纳入到法治的框架之内。  相似文献   

3.
国家与社会的重叠以及尚未完善的分配体制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状况,描绘了意识形态贯穿于改革开放始终的转型线索。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范畴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在社会治理的格局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理论框架、变革路径,旨在超越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简单分析,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使命意识、阵地意识与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4.
国家与社会的重叠以及尚未完善的分配体制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状况,描绘了意识形态贯穿于改革开放始终的转型线索。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范畴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在社会治理的格局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理论框架、变革路径,旨在超越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简单分析,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使命意识、阵地意识与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22,(1):52-5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面对新时代我国乡村社会治理运行中存在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整体治理能力与基层群众综合性需求契合度不够、治理的现实基础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新问题新挑战,要健全农村组织体系,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坚强支撑保障;增强社会治理主体合力,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坚强体系保障。  相似文献   

6.
扩大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社会治理体制中存在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参与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等制约因素。以扩大公众参与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下一步要重点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公民社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以逐步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民生政治: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的合法性向度与发展理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6,(6):30-34
民生政治是考量国家治理体系合法性的重要价值面向,在民生政治建设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主导者"和"协调者"的双重角色,政府围绕公共服务这一条主线,逐渐实现民生政治建设的整体性治理。民生政治是行政善治与国家治理合法性的价值诉求,善治回应是以民生政治为基础的国家治理程式。落实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现代政党的理性执政是国家治理体系合法性自身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民生政治发展理路,主要呈现为民主与民生的互动对公民理性的吸纳与塑造,在政治话语与法治论域中民生权利的调适与转换,民生建设与民权保障的价值寻绎与审视,民生改善与政治认同的治理导向和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理,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治理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构建专业化和制度化的群众工作体系,融治理于服务,在做好民生工作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和途径创新。  相似文献   

9.
社会治理共同体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是辩证统一的。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来支撑;只有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增强,才能更彻底地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同时,也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基层党组织既是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主体,也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先锋队”。基层党组织不仅坚守自我以夯实基础,也超越自我来推动创新。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视域下,基层党组织需要从政治引领、组织力提升、服务方式创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进行整合创新,从而更有力地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进而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5,(6):50-55
政府审计的本质决定了其和国家治理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政府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发展过程也依次经历了监督评价、免疫系统、国家治理等三个阶段。国家治理与政府职能转型的新变化与要求,主要体现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保障民生和充分发挥政府审计功能等四个方面。政府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路径与着力点,主要体现在预算审计、公共政策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我国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使经济增长成果转化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敬海新 《行政论坛》2011,18(4):28-31
政治合法性是社会公众对于政治统治权力的认可与服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五位一体”建设格局的确立,发展重心也由经济建设逐渐转向社会领域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也相应经历了由政绩为重心向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心的转移.改善民生是增强政治合法性的重要途径.当前,改善民生的思路与对策在于:坚持一个价值取向:注重社会公平;把握一个方向:社会政策的公共性;抓住一个重点:社会体制改革;着力一个突破点:构建民生财政;构筑一个环境:维护社会稳定;锁定一个支点:完善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4)
民生具有维稳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民生的理念、民生的功能和民生的实现之中。民生理念中的维稳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民生的动态特性上;民生功能的维稳价值主要体现在民生在社会和谐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社会协调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中的保障作用。民生实现中的维稳价值主要体现在民生为维稳提供物质保障、权益保障和秩序保障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社会治理是执政党不可或缺的社会职能,这就决定着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和引领作用。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初步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但也要看到,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仍然面临着理念、体制、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必须汲取基层探索的实践经验,坚持走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关键,以制度为保障,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到各领域全过程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5.
区域公共治理政治协调的逻辑主要是:以区域逐渐增长的利益需求为动力、以体现区域发展价值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在冲突和一致中推进区域战略实现。政治协调的内涵主要包括政府职能、经济、社会三个层面。政治协调视域下区域公共治理的路径的选择应考虑:构建区域治理的利益交换和利益补偿政府平台,国家总体配置和调节区域公共治理资源与功能,完善区域公共治理的政策协调体系,建构以均等化为导向的区域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政治稳定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论坛》2016,(2):27-31
政治结构稳定与制度创新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选择。政治结构的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得益于这种政治结构带来的社会安定环境。制度创新就是顺应社会发展创立适合新的社会价值标准的制度,为人们提供新的政治价值认同,促进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和平,降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社会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稳定的政治结构与政治制度创新相辅相成,既是实现社会政治生活和谐的保障,又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消弭功能、引导功能和塑造功能。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政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主要是指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政治安全是指国家政治体系处于结构合理、功能配合、运转协调、变化有序的良好状态。政治安全与网络舆情治理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社会转型期对于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对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有着战略性的意义,即对网络舆情导向能力和信息技术控制力的提升将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有利于促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有利于促进政治制度创新,维护政治制度安全;透过网络舆情有效解读民意有利于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党地位;规范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变迁,为了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必须实现网络舆情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向度和治理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以此促进网络舆情治理与政治安全的良性互动,进而有效推进网络时代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新时期我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除了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制度改革之外,还需要相应的公民意识作为隐性支撑。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公民意识培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把握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公民意识培育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树立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相符合的主体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研究公民意识培育策略,有助于全面提升公民意识培育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相似文献   

19.
程波辉  陈玲 《理论探讨》2020,(4):152-157
伴随"放管服"改革在各个领域的深入推进,必然对社会治理创新产生影响,社会治理领域"放管服"改革理应成为重要的研究命题。借助于建构型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构建"放管服"改革视域下社会治理创新的研究框架。分析2016年至2019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发现,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治理方式、管理服务下沉、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加强乡村治理等是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特征与范畴。将这些特征与"放管服"改革的理论蕴含进行关联性思考,可见社会治理创新与"放管服"改革具有明显的理论契合性,从简政放权、健全制度、优化服务等三个核心维度能够建构一种社会治理创新的可适性模型框架。这一理论框架与经验分析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域和重要的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潘琳 《理论视野》2023,(3):88-93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坚定的逻辑理路,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根本体现,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治理思想的价值底蕴,是习近平基层治理观坚持党建引领的创新与发展。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各地形成以机制创新、资源协同、技术融合、群众路线等内容为核心的基层党建创新的实践形态与基本经验。回应基层社会中的现实问题与民生需求,需要从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等方面为重点,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