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月23日至7月2日,由北京市房山区委区政府主办的"和谐呈盛世,国宝耀房山——中华石经博览园奠基仪式、房山云居寺佛祖肉身舍利观瞻大典"在房山区千年古刹云居寺举行,这是阔别近30年后,被称为"海内三宝"之一、世上仅存两粒的佛祖肉身舍利首次被迎请到其出土地举行展览。这次国宝观瞻活动举世瞩目,是全球佛教界的又一大盛事,来自全球的10余万名佛教信徒、民众、游客  相似文献   

2.
心先生珍爱"爱画入骨髓"五字,制为钤刻,印于画中,呼应着云居寺旁边那片葱郁芬香的"香树林",也是别致和谐、妙趣天成的范本。人说,你可以不懂房山,但可以先知道一点房山的云居寺。真是容易让人想起香港学人柳苏款款地评介他的一位散文好友:你一定要看董桥。香港"两支健笔"经济评论家林行止、岭南大学教授刘绍铭关注董桥  相似文献   

3.
王福明 《春秋》2012,(1):41-43
中国传统文化自先秦以来,无论是本土的儒家、道家学说.还是东汉南印度传入中国的佛家文化。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均衡互补,源远流长。儒家、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理论体系.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不断增强了中国的特色,形成了“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4.
<正>为什么要从百年中国的历史讲起呢?按照刘梦溪先生的说法,“晚清”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关键的三大时期之一(其他两个时期是晚周和晚明),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也是东西方文化的撞击点和交汇点。而与以往两次文化冲突、碰撞、融合(汉代佛教传入中国,明代天主教传入中国)的结  相似文献   

5.
佛经汉译是在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进行的,考察佛教术语的翻译问题,应当紧密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学界普遍认为,"禅"是梵文Dhyāna音译作"禅那"后的节译,其实从佛教文献、古文字学、文化比较、考古发现等方面的材料看,早期佛经中的"禅"字带有浓厚的"意译"成分,反映了佛教初传时嵌入中国本土"祭祀祈福"系统的史实。历来时代文化的转进在语言文字上往往有直接反映,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语文表达方面也是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6.
谭舯 《黄埔》2013,(4):82-84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历史最悠久,传入中国时间也最早。佛教来到中国后,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又不断与中国社会会通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特点。台湾佛教和祖国大陆佛教渊源深厚,发掘和弘扬中国佛教文化,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谭舯 《统一论坛》2013,(2):75-77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历史最悠久,传入中国时间也最早、佛教来到中国后.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又不断与中国社会会通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有媒体记者如是描述"一带一路":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一端系着中国,一端通往世界。这是一条穿越时空的彩练,神奇而瑰丽。在福建省两会上,省政协常委、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释本性表达了对"一带一路"战略抱有极大关注与热情。他提出,古代丝绸之路,佛教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当今,佛教应当而且必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让笔者深受教益的是,本性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佛教文化对外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宗教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不同时期,佛教、道教以其特有的属性,与儒学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相互影响、吸收、交融,最终汇聚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以儒佛道为基石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封建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就是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当代中国乃至世界都仍有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唐超 《传承》2014,(4):130-133
洛阳白马寺东汉建寺,西晋才有"白马寺"名的确切历史记载,再后来才出现白马寺的传说。马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物,有着和龙一样的神异,而白马又有着神圣性的象征。以白马为寺名,体现了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白马寺"是佛教中国化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1.
1998年是学术界和佛教界根据有关史料确定的中国佛教两干年的纪念年。在此之际,笔者拟从佛教与传统宗教观念及儒、道等思想文化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一下佛教思想理论的中国化,以期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发展的历史有更好的了解。印度佛教在两汉之际经西域传至中国,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自此以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融入了新的内容与养料,变得更加丰富和灿烂,并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从而进入了一个在中外文化交融中不断发展的新时期。从历史上看,传统文化对外来的佛教,一方面采取了一种本能的拒…  相似文献   

12.
石洪斌 《前沿》2013,(2):123-125
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对中国古代佛教寺额命名的主体、缘起进行研究,分析了寺额命名的特点,揭示了佛教繁荣与政权的正相关关系以及佛教传播的策略、佛教义学思想发展的轨迹、佛教信仰重心的演变,指出佛教寺额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佛教不断自我调适,融入中国本土化的过程,是佛教在中国两千年发展兴衰的缩影和风向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几千年中外文明在中华大地上的延续、融合、沉淀和结晶先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同时又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前进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中国文化发展形成的过程中,接受过两次非常有份量的异质文化,一次是佛教,另一次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公元前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第一次外来文化的传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中华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集中体现。历史事实证明,佛教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互吸收、融合,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时下,在中国内地所盛行的“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热,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么,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国学,或说中国传统文化都包含在经、史、子、集之中。经,是儒家的经典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如《十三经》等。史,是指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子,主要是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及道教、佛教等方面的著作。集,是总集、选集、别集,还有诗、词、赋,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等。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房山区历史上曾经是资源型经济大区,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素有"煤炭之乡"、"建材之乡"、"林果之乡",全市60%的水泥、80%基础建材均出自房山。其重要原因一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二是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6.
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7.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兴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绘画、雕塑的传载形式分不开的。东汉明帝时在洛阳建立起首个皇家直属的佛教机构白马寺之后,接纳西域高僧、翻泽梵文佛经之风在中原大地上绵延不断,但经文词句艰涩难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佛教的传播,继之而来的是历代推崇佛教而建寺凿窟工程的兴起,于是建筑、绘画、  相似文献   

18.
黄夏年 《传承》2011,(16):48-49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是佛教报恩思想的标志。知恩报恩的思想是佛教传统伦理思想的代表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最值得提倡的伦理道德思想之一。中国人一直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就是说受惠于他人,就应该回报,而  相似文献   

19.
贝叶经的传播及其文化意义——贝叶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叶经在中国的传写 ,具有文化传播的典型特征。作为佛教文化载体的贝叶经 ,南北朝时已受到文人学士的关注 ,贝叶成为名僧、名士谈论佛理的象征语汇。历史上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是贝叶文化进入中原的通道 ,贝叶经沿南方丝绸之路的传播 ,是佛教影响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途径。信仰上座部佛教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 ,保存着丰富的贝叶文化遗存 ,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贝叶经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20.
李英华 《新东方》2011,(3):30-34
“六祖革命”是指慧能对传统佛教观念及其修行方法所做的一系列变革、革新.它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使中国佛教表现出明显的入世性、儒学化与心性化特征.这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基本完成.“佛教中国化”给予后人深刻的历史启示,即必须确立一种文化自觉精神、确立中华文明的自性,以“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无上智慧铲除、廓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